分享

《中学生学法实用指导》之十:如何复习

 许愿真 2014-04-26

复习是学习之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特别强调这一点。他说:“学而时习之。”这就是说,要经常复习已经学过的东西, “增强记忆,加深理解。只有做到“学而时习之”,才能很好地巩固、运用所学知识,才能做到“温故而知新”。但是怎样复习才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呢?

一、复习的“六大基本原则”

同学们在学习政治的时候都学过“四项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了基本的原则,才能够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在复习时也要遵循“六项基本原则”。只有遵循这“六项基本原则”,复习时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

有句话说得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复习时的要求也很简单,关键是一定要符合自己的习惯。复习时要想得到最好的效果,就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要求,只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复习,才能够取得满意的成绩。所以复习时要注意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原则一:复习时间安排要科学。科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之后,遗忘就立即开始了,而且遗忘的速度相当快,然后就会慢慢地减缓遗忘的速度。因此,首次复习必须及时,趁热打铁,抓住记忆还比较清晰的关键时间进行巩固。

原则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有些同学平时不注意复习,总是想到临近考试时,集中力量进行突击,其实,这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复习大量的材料时,最好不要集中复习,要把难点适当分散。比如,如果整本书的数学概念,一定要在一天之内背诵一遍,印象旨定不会深刻,这样效果就不好。如果平时就注意复习,把复习的内容分散开来,“化整为零”,这样效果就会好得多。不过,如果要复习的东西比较少时,或者系统性很强的功课时.尤其是在总复习时,集中复习有一定的优势,能够使知识系统化,便于对知识的理解。

原则三,复习时间间隔要合理。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往的速度不是加快,而是慢慢减缓。针对这种情况,复习时可以采取“先密后疏”的复习方法:开始时,复习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短一些,每次复习的遍数可以多一些,随着遗忘的速度逐渐减慢,复习的时间间隔可以逐渐放长一些,重复的遍数减少一些。这样,第一次记忆尚未完全遗忘的时候,第二次记忆就已经开始了,接着是第三次记忆的刺激,如此循环反复,不断刺激,就会达到记忆的最佳效果。

原则四,多学科内容交叉复习。如果长时间地进行单一内容的复习,例如专门复习语文,这样内容比较单一,很容易造成大脑疲劳,使记忆力下降,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复习期间,要多学科、不同内容交叉进行,做到一张一弛,多科并举,这样会起到很好的复习作用。

原则五,多次灵活重复。重复是记忆的好方法。能够在83岁高龄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100位准确数值的茅以升爷爷曾经说过:“记忆说起来很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但是,复习不是简单的或机械的重复。复习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增添新的信息,不断理解新的内容。即使复习同样内容的材料也要变换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复习,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复习。这样不但能够引起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可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原则六,尝试回忆。在复习时,运用尝试回忆的方法能有效提高记忆效率。在复习前,不妨合上书,回忆一下哪些东西记住了,哪些忘记了,或者先出道题目考考自己,然后再翻书核对,看是否掌握。在复习的过程中,要一边阅读一边回忆。这样,就可以节省复习时间。

 

二、有效复习的要求

复习的基本目的和任务是巩固所学知识。要想有效地复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必须遵循记忆的规律。根据复习的目的、任务,以及记忆的规律,我们提出有效复习的要求如下。

(一)先理解后记忆

我们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大体分两种:一种是有意义的材料,即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可以用原来的知识去理解它的意义。比如语文课文中描写某个人物的性格,我们要记住他的性格,可以通过他的生活背景(时代背景和地理背景)、生活经历去理解、去推理。又如数学中分式的加减乘除,我们可以借助于分数的加减乘除法则去理解。应当说,我们所学的大部分知识都是有意义的材料。另一种是无意义的材料,无意义并非指这个材料没用,而是指它没有什么内在的逻辑联系。比如任意一个电话号码、某个历史人物的出生年月或某个事件发生的日期、化学符号、物理常数、外语单词等等。对于前一种材料,我们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即理解记忆;对于后一种材料,大多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即机械记忆。对于有意义的材料,如果没有理解就去记忆,也是一种机械记忆;对于无意义的材料,如果我们设法使它变得有某种意义和联系,再去记忆,也是一种理解记忆。机械记忆有一定的作用,但应主要采用理解记忆。

理解记忆的效果远远优于机械记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做过试验,结果表明:要记住80个无意义的音节,需要重复80遍才能记住,而要记住80个有意义的音节,只要读9遍就能记住。

我们不妨自己做个实验: 

下面有20个名词,请看3分钟后进行默写:信封、纽扣、杯子、碗、邮票、线、茶叶、勺、浆糊、剪刀、水壶、碟、信纸、针、炉子、筷子、笔、衣服、火柴、酒杯。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懂得理解记忆的优越性。

为什么理解了的知识容易记住?因为理解的过程就是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弄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并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容易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用旧知识去联想,记住新知识,把新知识保持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因而记忆效果好。

因此,搞好复习,关键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使新知识同你已有的各种知识建立起联系。

(二)及时复习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1885年自己做过一个实验,他在学习了13个无意义音节后,经过1小时后还保持44.2%,经过24小时后保持33.7%,经过48小时后保持27.8%,6天后还记得住25.4%,3l天后还记得住21.1%。他把这些测量出来的数字绘成一条由线(一个座标是测量的时间,一个座标是能记住的比例),这条曲线就叫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后人又做了许多实验,证明这条曲线是正确的。从这条曲线可以看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因此,就要及时复习,防止遗忘。有人试验,让甲、乙两组同学学习同一段文选,甲组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怎样及时复习?一是在上课的过程,就有意识地记忆,尽可能当堂巩固。二是在当天利用自习时间和晚上回家后进行复习,“今日事,今日毕”。

(三)分散多次复习

仅仅复习一次,尽管当时记住了,但过段时间又会忘记。所以不能指望复习一次就能永远记住了,而要多次经常复习。心理学家研究,复习同样长的时间,甲组集中一次复习,一次时间较长,乙组分散几次复习,每次时间短,结果乙组的学习成绩比甲组的好。这就是说,分多次复习比集中一次复习效果好;如何安排复习的次数?根据遗忘规律,开始复习的间隔时间可短一点,以后的复习间隔可长点;开始复习时每一次时间可长一点,以后复习每次时间可短一点。比如记英语单词,可以在一天、两天、一周、一月时进行复习,第一天时可多花点时间,第二天、第一周、第一月时,复习时间可依次递减。上面所说的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假如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内容较少,也可集中复习;若内容较难、较多,则采用分散复习。

具体到同学们的复习,可以这样安排:对于当天的功课,由于科目多,时间较少,所以每一科的复习可集中一次完成。到一周结束时,应进行一下周复习,周复习实际是进行第二次复习。再以后,半月或一月进行第三次复习。通过多次复习,知识就能较牢固地记在脑子里。

(四)尝试回忆

有一个实验,把学生分6组,让他们在同等的时间内学习同样的内容,但第一组全部时间都用来反复阅读,其余五组把阅读同尝试回忆结合起来,他们尝试回忆的时间分别占20%、40%、60%、80%和90%,结果表明,后五组记忆的效果都比第一组好,尤其尝试回忆时间占60%的小组效果最好。这个实验表明,把反复阅读同尝试回忆结合起来,记忆效果最好。这里所谓尝试回忆就是不看书,试图把学习的内容回忆起来的过程。如果回忆不起来,或者某个地方回忆不起来,就可以看看书或笔记,然后脱离书和笔记再进行回忆。这样边记边看,边看边记,有利于提高记忆效率。有些同学在复习的时候,只是单纯地念、看、写,重复许多遍,但往往效果不佳,还是记不住。原因是这种单纯地重复,容易产生疲劳,注意力也不容易高度集中。另外,缺少反馈、检查,不知道哪里记住了,哪里还没记住,因此简单重复阅读往往缺少针对性,效率就低了。所以,这些同学应改变一下复习的方式,把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结合起来。

(五)多种感官并用

人在学习时,都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来进行的。是不是所有的感觉器官的学习效率都是一样的?专家们对此作了研究。特瑞奇勒对人的感觉与记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表明,我们学习的1%通过味觉,1.5%通过触觉,3.5%通过嗅觉,11%通过听觉,83%通过视觉。人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50%,交谈时自己所说的70%。

还有人做过实验,表明:在单位时间内,依靠听觉获得的知识,可以记住其中的15%;依靠视觉获得的知识,可以记住同一内容的25%;将视觉听觉结合起来则可以记住同一内容的65%。另有一项研究表明,识别一种事物使用不同的方法,识记所需要的时间不同。直接看实物识记需O.4秒,用彩色照片识记需O.9秒,用黑白照片识记需1.2秒,用线条图识记需1.5秒,用语言描述识记需2.8秒。

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第一,使用多种感觉器官来学习和记住知识,比使用单一器官效果要好。使用单一器官学习,既单调又容易产生疲劳。使用多种器官学习,实际上是增加了对同一知识学习的量和次数,同时还能减少单调与疲劳。因此,学习和复习时,应眼到、耳到、手到、心到。多种感官并用,对于提高学习能力大有好处。观察能力的提高靠多看,表达能力的提高靠多说,动手能力的提高靠多做。一些同学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往往只是单纯地看,或单纯地写,这是不好的学习方法。虽然每个人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和感觉通道,但还是应尽量扬长补短,以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观察实物,自己把知识说一遍或讲给别人听,亲自动手做一做,这几种方法的记忆效果很好。这是因为实物形象具体,自己说的做的也具体生动,有切身体验,因而在脑中留下的印象深刻,不易忘记。所以,同学们在学习和复习时,要尽量感知具体的事物,或看图、像、模型;多运用知识,多做练习,去尝试、体验,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多输出(说、做、用)。华尔特说:“学习一门学问的最好方法是教学和写书。”因为要做到能说会写,首先就要求融会贯通。自觉的说、做、用,可以督促自己有意识地把知识搞懂。而说过做过用过之后,就变成了自己的知识,终生难忘。很多知识所以忘掉,是因为我们学过、考过以后,就再也不用它了。

(六)系统化和结构化

系统化和结构化是指在复习时,把循序渐进、一点一点所学的知识按照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加以整理,使之形成系统的、有结构的整体。这是复习的一个原则。

为什么?首先,只有系统化、结构化,才能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知识本身是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化能把这种内在联系找出来,也就能从整体和系统上去把握单个的知识、概念。比如学地理,气候、自然资源、地势与经济发展之问就有密切联系;学历史,一个阶段与另一阶段之间,一个事件与另一个事件之间都有联系,抓住这些联系,就等于加深了理解。其次,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便于记忆。系统化意味着把书由厚变薄,由繁变简,因而减少了记忆的压力;系统化意味着抓住了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很容易产生联想,进行推理,便于记忆。

系统化、结构化的具体方法很多。比如制作图、表,画知识网、知识树,列提纲等等。但这些方法的应用需要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学习习惯,去对知识进行一番加工整理。

 

三、复习的程序与方式

(一)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

1.尝试回忆

开始复习时,先不看课本和笔记本,而是回忆一下课上老师所讲的基本内容,看能否回忆起来。也就是俗话讲的“过电影”。这样做,一是检查一下自己理解了多少,二是检查自己记住了多少,从而发现一些漏洞、问题、印象不深的内容,为后面的复习提供依据,增加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尝试回忆不需要占用很多时间,可以比较快的完成。方式上也可以多种多样,有的在脑里想,有的可以尝试背诵,有的可以试着复述,有的可以默写一下。

2.看书和笔记

经过尝试回忆后,心里比较有数了。然后根据尝试回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比较系统地看看书、看看笔记。特别是抓住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材料和例题。看一遍的目的是重复和加深印象。

3.研究与整理

这一阶段是有针对性地解决、研究一些重点和疑难问题,同时进行深入加工和内容的整理。

研究问题,首先要找出问题。问题主要有三种:一是自己不懂或不完全懂的问题;二是一些重点内容,可以加深理解的;三是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引发了自己思考、灵感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书由薄读厚,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有:一是自己独立思考,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尝试推理、解决。二是找有关的参考书、课外书来看,看其他书是怎样写的,怎样解释、分析的,从中找到启发、借鉴。

三是请教好问,向老师、同学、家长等请教。要大胆请教,不耻下问;要先想后问,只有先想了,才知道自己不明白的疑点是什么,问题才问得准;要多问思路,少问答案,关键是从思路上、思考方法上找借鉴,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只问答案,以后还是不会解决类似问题。

对疑难问题加以研究后,要对知识进行一下整理。整理主要是在笔记本上进行。具体包括:用红的或其它颜色的笔把基本的、关键的、重点的内容作上记号,或画上线,以便更加醒目;把漏记的内容补上;把记错的改正过来;把研究问题的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一般记在笔记本留出的1/3的空白地方,这其中包括自己的心得、体会;整理提纲,提炼关键词,标在笔记的空白处,便于记忆,比如一个历史事件,可以把时间、人物单列出,把事件内容概括成几个字。

4.做作业与记忆

一般在复习后马上做作业,做作业和复习往往紧紧地联在一起。做作业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加深理解、加深印象的过程。

在研究和整理完成后,还应该再记忆一遍,以便检查复习的效果。记忆既可以在做作业之前,也可以在做完作业之后。

这时的记忆同复习开始的尝试回忆有所不同。这时的记忆应该是比较深刻和牢固的记忆,应该达到对知识的初步巩固。

经过以上四步的复习,就完成了课后复习的任务。

(二)系统复习

系统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作好系统复习的计划,安排好系统复习的时间。比如期末复习、毕业总复习等,复习的学科多、内容多、时间较长但也比较紧张,如果不安排好,缺乏计划性,就有可能完不成复习的任务。定复习计划,一要算算知识量,比如书有多少页,笔记有多少页,应该做的练习有多少题;二要算算时间账,有多少复习的时间;三是根据这两笔账来决定单位时间内应完成的复习量。

2.注意抓基础。日本有一所知名的学校,每年大部分学生都能考上名牌大学,他们的经验是:“应考的王牌——彻底掌握基础知识”。我国也有学校提出“起步准,步子稳,重基础,求灵活,扎扎实实,逐步提高”的复习原则。打基础就是要以课本为根本,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彻底掌握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有的同学复习时抛开课本,迷恋于复习资料和试题汇编,这是不妥的。

除了上述两点要注意外,前面讲的系统化、结构化,以及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在系统复习时要遵循的原则。

系统复习的具体方式方法很多,主要有:

1.读目录法

目录即是一个很简单的纲要。读目录可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系统地掌握知识。读目录要边读边回忆。先看章节的题目,再回忆一下这一章这一节主要讲什么问题,有哪几个要点,如果想不起来,再翻开正文看看具体内容。

2.编提纲法

编提纲,即把一个章节、单元的知识进行提炼,列出知识的要点。这种方法适于内容多、书上的条目不那么明晰,需要自己再加工的学科和内容。比如思想政治课的“锻炼心理品质”,可整理成以下提纲: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胸开朗,乐于交往

2.情绪健全,情感丰富

3.性格良好,有自制力

4.意志坚强,不怕困难

5.智力正常

二、心理健康的作用

1、感受生活的美好

2、发挥聪明才智

3、困难面前有勇气

4、有助于首先高尚

三、不健康心里的危害

1、有损身体健康

2、有碍才能发挥

3、难以融入群体

四、培养锻炼方法

1、了解自己:比较、他人评价

2、掌握方法:读书、活动、陶冶

3、比较法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可比性的知识内容放在一起,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就叫比较法。比较法由于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对比鲜明,因此十分有利于理解和巩固知识,记忆效果明显。

比较法通常采用列比较表的方式来进行比较。一栏是进行对比的两个知识项目,一栏是对比的项目,如共同点,不同点,共同点和不同点又可分出许多具体的比较项目,如定义、特征、作用、条件等等。(见下页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表)

4、图示法

通过图形来显示知识之间的联系的方法,叫图示法。图示法由于文字简捷、结构具体形象,也十分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在数、理、化、语、地等学科中都可以较多地运用图示法。(见下页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图)。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表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场所

只在含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

在所有活的细胞中进行

条件

在光下才能发生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原料、产物

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产生淀粉和放氧

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能量变化

把光能转变为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联  

没有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无法进行。反过来,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光合产物的运输,提供原料,彼此依存。

 

 

 

 

 

 

 

 

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图

在设计制作图示时,要先把知识理解透,找出关键的东西,然后再作图,作图要求结构清楚,线条简洁,整洁美观,不能太繁杂。

5.列表法

    列表法即以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项目把知识归入一定的栏目里。列表要注意的是:第一,横竖两个标题栏目里的项目要选择好,要全面。第二,内容栏目要用简明扼要的词句,如果有几个要点,则可用阿拉伯数字标出。

    (三)请教好问

    在上课、复习的过程中,请教好问都是重要的方法。老师上课,目的就是要解决我们不懂的问题,即解惑。当然由于同学之间情况不同,老师讲课不可能解决我们每个同学的所有问题,当我们还有自己不懂的问题时,就要求我们自己主动地去请教老师和同学,不让问题遗漏掉,以达到完整系统地、准确地掌握知识的目的。

    但是,许多同学没有养成请教好问的习惯,这就大大影响了学习的效果。究其原因,无非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自身的原因,比如:没有认识到请教好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怕老师和同学说自己笨;学习上要求不严格,马马虎虎;对某门学科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是客观的原因,比如有的老师上完课就走了,不好问;有的老师比较严厉,不敢问;家长文化水平较低,不用问,等等。

    怎样才能养成请教好问的习惯?

    第一,思想上要有正确的认识。请教好问是为了真正理解、掌握系统的知识,是取得良好学习成绩的条件。不问,就会积累许多问题,到一定程度就会严重影响学习,解决起来也困难得多。另外,绝不要有“以问为耻”的想法。问是为了懂得更多,是为了进步,是好事,应该以问为荣。孔子是大学问家,还不耻下问,何况我们是学生,向上问有什么不应当的呢?

    第二,要敢于问,主动问。一般来说,我们敢于问问题,主动请教,老师是高兴的,因为这是我们爱学习的表现。老师也会积极地引导我们思考,帮助解答疑问的,因为这是老师的职责。

    第三,先想后问。许多问题,只要我们自己动脑筋思考,是能够想通的。凡碰到问题,不要先去问老师、同学,而要先思考。先思考,有两个好处,一是可能自己想通了,解决了问题,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二是自己没有想通,但是通过积极思考,往往会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问的问题就集中了。

第四,多问思路,少问答案。我们问问题时,要多问怎么思考这个问题,怎么去分析和解决,多问思路,少问答案。目的还是锻炼我们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将来碰到同类或类似问题时,自己就可以独立解决了,而不是老问别人。

实际训练:

1、以一周为单位,每天按照课后复习的四步对重点学科进行复习,一周后写复习体会。

2、期中或期末考试前,制定一份系统复习的计划,并按复习计划进行复习,考试后对复习计划有无作用、制定存在什么问题进行反思,并写出体会。

3、学完一个单元后,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尝试几种系统复习的方法来整理,看哪种方法对什么学科、对什么样的内容更合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