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哉,中国画

 燕赵书痴939 2014-04-26

美哉,中国画

 

中国画在艺术追求上独树一帜:既表现客观存在,更表现主观感受;既追求物质层面的真,更追求艺术层面的真。具有很高的美学品格。

    追求之一 本质之“真”

在浩如烟海的历代中国绘画作品中,宋代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很具代表性的。画面呈长卷式,高 25厘米,宽528厘米。它深刻地把北宋汴梁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展示出来。作者在观察方法上,采用了中国绘画所特有的“推远看”和“拉近看”的方法,既能画出整体面貌(从城郊到虹桥到城门直至街道),又能画出每个细节(每个人的姿态乃至五官表情,桥梁、船只、瓦片乃至小贩摊位上的菜刀剪子等等);既可画出桥面上的情景,又可画出桥下面的景象;既画了街头巷尾,又画了院落屋内;……为了达到这种目的,作者抛开了景象的表面光影效果而采用了最能代表中国绘画成就的线描法。

 

 

美哉,中国画
 

 

这种不靠透视法的绘画,咋看起来景物不是那么逼真,但这是作者经过了长期的观察、体验后在自己心中所得出并表现出来的一个真而又真的世界,我们所说的这个“真实”指的是更客观、更全面、更实事求是。打个比方,这样的绘画就像是小鸟在空中一边飞翔而一边俯瞰。既可泛泛看,又可细细瞧;既能上下左右而顾,又能前后俯仰而视。

 

 

美哉,中国画
 

 

    类似的作品很多,如《长江万里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等。

如果我们将《清明上河图》当作是小鸟在空中俯视而过,那么,看《长江万里图》就好比乘坐在飞机上来领略祖国的锦绣河山了。

 

 

美哉,中国画

 

    我们再来看看近代画家李可染的《漓江山水》:江似青罗带,水如碧玉簪,一派甲天下的美景。无论是否到过漓江的观者,都有一种真切的感受,觉得很像,但如果拿着李先生的漓江山水画去漓江按图索骥,就会发现找不到他所画的地方。不过,李先生又不是在家里凭空捏造的,而是他多次到实地写生、观察,对漓江有了一种多方位的、立体的感受和理解之后所作。可以说,作者已经将自然景物融于胸中,烂熟于心,变成自身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总体感觉、一种综合性表现、一种升华、一种对漓江的意象。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常说“江山如画”,正是说江山不如画。

    我们将这种追求称之为“综合之真”或“本质之真”。

    追求之二 艺术之“真”

大画家齐白石有一句著名的画论:“作画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句话中的“似”指的是神似,“不似”指的是外在的形,它可以甚至要求与客观物象不一致。他画的《虾》正是这一论断的最好注解:一群身壳透明的虾正在自由地浮游,几根触须似乎时刻在探索或警惕着周围的情形,尾部富有弹性。而且画上的虾都带有人情味,有的在争夺食物,有的闻声而至……如果我们拿真虾与画中的虾比较一下,会发现两者并不相同,画家笔下的虾既模仿真虾,又对真虾的形象作了一定的概括、提炼、加工。更有意趣的是画面上没有直接表现水,却让我们感觉到“满画皆水”。为什么?这叫水在虾身上,水在画家心里,水在观者的想象中。这叫“不似之似”、“没有之有”。

 

 

美哉,中国画

 

    清代画家王昱曾说:“画家眼中无非生机”。是的,这种因了“生机”而进行的“不似之似”、“没有之有”的艺术处理,这种注重物象的内在神韵的传达而让外在的形态处于从属位置的艺术追求,我们称之为“艺术之真”。它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和一直所推崇的美学品格。

    追求之三 心灵之“真”

苏东坡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名句;李白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七言绝句;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咏叹。同样是江水,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意,寄托着人们不同的情怀。这叫“托物言志”。

 

美哉,中国画

 

    这种表现手法同样体现在中国绘画中。如徐悲鸿以马为题材的《群奔》,画面中一群昂首奔驰着的骏马,以一种“所向无空阔,万里可驰骋”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徐悲鸿借以抒发情感、信仰和追求,来寄托情思,表露他的精神与气质。同时,还以象征手法表达了时在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和画家期以祖国雄强的愿望。

“托物言志”是借助自然物的物理、生态特性来抒发人的情感。另外,在表达人的主观感受方面,中国绘画也是很有独到之处的。现代画家傅抱石的《不辩风声抑雨声》便是一例。

 

美哉,中国画

 

    山涧之旁有一茅亭,亭内有位士人正在听泉。风雨骤至,山泉成洪涛,远处的大山被烟雨所笼罩,近处的树石也成了浑茫一片。涛声、雨声、风声,世界就剩下大自然的咆哮和回响了。听泉者却静伏栏杆,凝视水浪山色,倾听着涛鸣风啸,陷入了沉思。是自然的生命力激发了他的诗兴,还是被这壮观的景致感动了?

    在这里,山水已不是原来的山水,“我”亦不是原来的我。客观存在与主观世界统一在一种共鸣之中,这是中国艺术家审美体验的高峰,是“物”“我”浑然一体的“物化阶段”,是一种“不知有我,也不知有物”的“物我合一”的超然境界。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一句脍炙人口的艺术名言。《不辩泉声抑雨声》是这样的作品,黄宾虹更是追求“造化”与“心源”相统一的现代大家。他的山水作品,无一不是他对山川的真切感受。自然界草木丰盛、浑厚华滋的繁盛气象,在他心中演变成色调浓黑、深厚沉积的笔墨世界。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里天地宽”。很能说明问题的是这样一个现象:画家最具艺术品味的作品多在晚年所作!而此时他的视力已经弱到只能感受光亮的地步了!这同时让人想起晚年耳朵失聪的贝多芬还创作了那么多震撼人心的不朽音乐作品的艺术典故来。

    心画!这就是以一颗博大之心去包容天地万象,化物为“灵”的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

    张大千曾在巴黎会见了西方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毕加索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到巴黎来学艺术。……这个世界上说到艺术,首先是你们中国有艺术,……”

    是的,西方艺术走出写实的框框只不过是近一二百年的事。而中国艺术几千年来,一直以自己特有的高品格作为标准,在这块神奇的领域里不断地探索和发展着。中国绘画艺术以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东方式的智慧,一直在追求着本质之“真”、艺术之“真”,和心灵之“真”,在多元的世界艺术样式中亮出了它独特的光辉,显现出博大精深、温文尔雅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美不胜收!

 

美哉,中国画

美哉,中国画 

我的更多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