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有感

 丘山书屋75 2014-04-27

读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有感

    据徐迟同志说,他那篇关于周培源的报告文学,先是从三十年代写起,至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一直写到七十年代,流水账似的,文章拖得很长,自己也感到不满意。后来臧克家同志请他看两篇古文;他读了,从中受到启发,只写周培源一个晚上发生的事情,中间穿插一些回忆。改写后七千余字,比原来精练多了。两篇古文之一就是清桐城派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

    方文在四百八十一字的篇幅里,深刻地再现了左光斗的形象,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作者巧妙的艺术剪裁及娴熟地使用衬托手法,对我们学习如何把文章写得短些——精练和概括些,也许不无裨益。

    左忠毅公即左光斗,安徽桐城人,官左佥都御史,为明末著名的东林党人,因弹劾专断朝政的宦官魏忠贤三十二斩罪而被诬陷,死于狱中。方苞这篇文章,就是写左光斗生前与其学生史可法有关的几件遗闻。

    左光斗一生的经历是丰富的,除反对魏忠贤宦官集团可歌可泣的斗争外,早年捕治吏部贪官恶吏,揭发假官一百余人,使“辇下(京都)震悚”;

    在北方兴修水利,提倡种稻,“北人始知艺稻”,等等。但方文非为左氏立传,而只通过二三逸事,表现其知人卓见和以国事为重、不计较个人生死荣辱的可贵品质。因此,他没有写这些业绩。

    此文写左光斗的事只有三件,是精心选择的富于典型特征的实事。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作者巧妙剪裁的艺术匠心。

    一、二件,写左光斗发现史可法这个人才的经过:风雪严寒中,左光斗偶来古寺,见一人伏在桌上熟睡,案头放着一篇刚草成的文稿。这些叙述文字,闲闲写来,不着渲染,但它却使我们立即想见一个书生在寒窗下苦读用功的情形。接着,“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文稿是什么内容,写得怎样,阅后有何感想,只字不提,而单写他的具体行动——把裘大衣脱下来给书生轻轻盖上,并关好窗子,别让风吹着凉。这些举动,就使我们窥见到左光斗发现人才后那种欣喜、爱护的心情。左、史二人,素昧平生,若不是史可法刻苦好学,文章里闪耀着才华的火花,会引起左光斗的重视么?同样,若不是左光斗爱才、惜才,也不可能做出那些举动,两两相得益彰。史可法的勤奋用功,才华横溢,正足以衬托出左光斗的知人之明,也使下面“面署第一”及对其夫人称赞史可法的话显得合情合理,令人信服。否则“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的预言,便成了无源之水了!   

    这一段写两件事,仅用一百零五个字,却如此清楚、紧凑,一环扣一环,使我们能领悟到许多言外之意、什么叫惜墨如金。

    他们认识以后有些什么交往,发生了哪些事情,一概从略,径直转到左光斗入狱、二人狱中相会的场面上来。这是文章的高潮,也写得最为精彩,而只用了二百二十三字,确已不能再省。

    左被关在牢里,“虽家仆不得近”,史欲进不能,焦思竭虑地在监狱外徘徊。后来听到老师受炮烙之刑,危在旦夕,便以重金收买禁卒,扮成清洁工混进去,看见老师倚墙席地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就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抱着老师的腿啜泣起来。

    史可法尊敬自己的老师,而且很重感情。先是“朝夕狱门外”;继则“涕泣谋于禁卒”;其后“前跪,抱公膝而呜咽”,都见得其情深义重。作者花这些笔墨来刻画史可法是有用意的,用意在于突出左光斗的形象。

    当史可法在啜泣的时候,不妨想象一下,左光斗会是什么反应:抱着学生痛哭?怒斥权奸的暴行?不是。倒是怒斥了这样重情的学生史可法!  

    左光斗脸上受了炮烙,两眼睁不开来,从啜泣中辨出了史可法的声音,不顾剧烈的疼痛,陡然奋臂,用手指拨开眼眶,露出逼人的目光怒斥:

    “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

    说着,摸地上的刑具要打;史可法不敢吱声,赶忙退出。

    想不到会面竟是这个样子吧?想不到两人的态度对比竟是如此强烈、鲜明吧?但是我们能够责备左光斗不近人情么?谁读了上面左公那一席正气凛凛、慷慨激昂的话不为之肃然起敬,不叹服他以国事为重、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可贵品质?!史可法费尽周折来看望他,是出于师生情谊;左光斗不愿史可法探监,乃出于国家大义。特定环境中两个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有如拔地而起的奇峰,巍然矗立在读者面前。其实这时命已垂危的左光斗,内心又何尝不想见一见自己的学生呢,只是由于形势险恶,担心史可法因此会遭奸人暗算。他期望于史是很大的,视之为国家未来的栋梁,自然不容许其“轻身而昧大义”了。   

    学生很了解老师。怒斥也罢,“扑杀”也罢,骨子里是对国家前途的关怀和对自己的爱护。这就更加赢得了学生的景仰和崇敬,他后来对人说:“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这段文字,既直接写了左光斗的音容、举动,也间接通过史可法从侧面加以烘托、渲染,使左光斗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其鲜明独特的个性,跃跃若活。从史可法情深义重、冒着性命危险前来探监这一点来看,是陪衬左光斗人格感人之深;从他讲私谊而昧大义因而受到严厉申斥这一点来看,则又是反衬左光斗这一铮铮铁汉的不同凡响。既是陪衬,又是反衬,这种写法起到了一箭双雕、以一当十的效果,故能做到用字极省而感染力极强。

    作者选择这三件事来刻画左光斗,似乎已经够了,然而笔锋一转,又叙述了一段史可法军旅中的情事。乍一看,这与左忠毅公完全无关,而其实是关系甚大的。没有史可法后来的忠于职守,勤于军务,那么左公的知人卓识及其“继吾志事”的预言岂不落空!“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这一句由衷之言,乃是点睛之笔,说明学生时刻牢记老师的期望和重托。实写史可法,意仍在左光斗。

    以上简略的体会是:作者在构思上力图通过左、史二人的亲密关系来显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它有如一条主线贯穿全文。从左光斗一生经历中抓出这根主线,而其他有关的人和事,则毫不涉及,此其一。

    其次,即使写两人的关系,也不是巨细不论,烦琐罗列,而是选取最有典型特征、最有表现力的事件和场景来写,通过对局部的、片断的生活描绘,使人物的形象更为集中,更加突出。

第三、对左,史二人,亦非平分秋色,而是有重点,有主次。史可法这个人物,不管在文章中写得多么精彩,但他毕竟是次要人物,只起陪衬作用。他的出场,主要是为了突出左光斗的形象。

以上三点,就是方苞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如此简短、而刻画人物又如此真切感人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也跟作者在语言上精雕细琢分不开。例如:“瞿然注视”,见其刮目相看的情态;“呜咽”而非痛哭,令人联想到当时处境的险恶;“奋臂”、“拨眦”的动作,活画出一个身受酷刑摧残、“肺肝皆铁石所铸造”的汉子的刚强个性……这些都是传神之笔,用辞准确而很有感染力。

    鲁迅先生指出:“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很对的,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左忠毅公逸事》一文中作者所挑选、提炼出来的情节,就是这样的“眼睛”,透过这“心灵的窗户”,我们看到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