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从教师搭台走向师生搭台

 许愿真 2014-04-27

  韩立福

  备课可理解成为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完美及科学实施课堂教学任务而作的事先准备。备课是上课的基础,上课是备课设计的真实再现。在教学过程中备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环节,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知识传递型教学的视野下,教师主要以知识为主线来备课,备课思路一般围绕教材内容,其目的主要在于如何将知识系统地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尽可能多地理解和掌握,也就是说,教师从知识角度来搭台,为上课时自己的唱戏作准备。这种以教本为主的备课导致了以教本为主的课堂,这种单一化的教师搭台式备课,无法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目前,有关教师备课,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不清楚,备课方式单一,方法陈旧,工具落后,质量低下,不能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而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改革效果。

  在知识建构型教学视野下,随着教本课堂逐步向学本课堂转型,备课的涵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备课成为师生为实现高质量课堂学习而进行的全方位准备,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广义上讲,备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包括课前备、课中备和课后备,不仅教师需要备课,学生也需要备课。从教师角度讲,备课是无止境的过程,涉及教师的生活、学习、教学等活动,以及教师对人生反思、生活感受和知识增长等理性和非理性的思考和认识。从课堂内涵变化来看,课堂教学由过去的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向师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建构知识,这种转型要求备课必须有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备课主体的共同参与,通俗地比喻,备课过程是师生搭台的过程,是师生准备唱戏的过程。

  只有做到师生搭台式的结构化备课,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才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为学生搭台学生唱的最高境界奠定基础。从单一化的教师搭台式备课走向师生搭台式备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还是教师搭台,只是随着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段增长而逐步走向师生搭台式备课。

以促进师生发展为备课理念,引领结构化备课行动。在知识建构教学视野下,师生备课过程就是师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不能狭隘地认为备课是教师的工作,上课才是学生学习的过程。第一,要明确角色意识,教师和学生都是备课的主体,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威者、传授者,转而变成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案设计者、问题预设者、活动组织者、合作探究者、评价激励者、氛围营造者、成长促进者等角色;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等待者、接受者,而是知识先行探索者、问题发现者、方案设计者、活动组织者、合作探究者、成功体验者等。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从不同角度和视角进行结构化准备。第二,要树立问题意识,在结构化备课过程中,师生都要关注三维目标,要通过文本研究发现问题,教师要根据文本知识来预设问题,同时要重视学生发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要对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评价等进行全面设计。第三,要树立对话意识。备课是教师提前与学生、与文本、与情境、与问题进行无声对话的过程,备课也是一种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活动的设计。

  以不同课堂范型特征,来确定备课方式和工具。备课的方式和工具不是统一的和模式化的,而是随着学生学段的认知能力和不同课堂范型而不断变化。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较低,知识储备较少,教师备课依然以教师搭台为主,教师备课工具是教案;当学生具有一定认知能力、知识储备和合作能力时,教师备课就应开始关注学生的问题和需要,教师备课使用工具除了教案还可增加导学案;当学生具备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能力时,备课方式将走向师生搭台式备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备课,合作备课所采用的工具是问题式学习工具单和学习设计方案。

  五要素式备课行动,创建教师备课文件夹。实施有效的结构化备课行动,要根据学生学情、学段和能力特征来选择备课内容,主要要从学生、课程、情境、自己和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备课。备学生,重点是从全体、基础、问题、能力、情绪等方面研究学生的发展需要;备课程,重点是从目标、内容、问题、意义、教具等方面开发有效课程资源;备情境,是从创设问题、思维、活动、媒体、环境等情境来搭建有效学习平台;备自己,是从导学策略、风格、弱点、期望、形象等角度来提升教学效益;备设计,是从过程、方法、时间、方案、拓展等方面来优化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创建个性化的教师文件夹。

  结构化备课是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师生成长的动态性备课过程。结构化备课最关注的是实效性,关键要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都会学学得好。只有设计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成长的学习方案,才能最有实效地备课。要做好结构化备课,还需要广大教师超越自己,大胆创新,改变长期以来的习惯做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发展等需求出发,研究教材,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搭建有效教学平台。教师应把备课当作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备课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缺乏创造的艺术,必然没有生命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达到更高的、富有个性化、创造性的名师境界。(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刊登自《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5日第04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