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失落的文明:远古衡山发端于南阳

 庸庸学馆 2014-04-27
寻找失落的文明:
远古衡山发端于南阳
稿件来源:南阳日报-南阳网
本文配图为云阳镇鹿鸣山风光。
本报记者 司马连竹 摄

  关山重重:鸦路溪行从头越

  驱车从独山向北,途经石桥镇,穿过鸭河工区,平原地貌逐渐被连绵起伏的丘陵所取代。原本平直的道路开始左右盘绕,随之映入眼帘的是伏牛山南麓特有的景色:平地突起座座山丘,势不巍然却丘丘对峙。如果不是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可以想见,古人在这重重山岭间穿行的艰难。

  “此处名为百重山,咱们脚下就是三鸦路,三鸦也就是三道天然形成的隘口。”孙保瑞说,自己年轻时常常骑着摩托车,沿着这条道路往来寻觅。随着他的指点,可见路旁山岭之上的石墙遗迹,这正是楚长城的遗迹。

  三鸦路,最早称夏路,也称宛洛大道、鲁阳关道、云阳关道等,通过三鸦路可抵达鲁山、洛阳,古代这是宛、洛间最便捷的通道。而这条古道上的第一道隘口即第一鸦九里山、太子山一线,就是南阳人非常熟悉的“南阳关”。

  南阳关在汉代称“云阳关”,太子山也称天子山,因汉光武帝刘秀登此山以望南阳而得名。三鸦路得名也来自刘秀,相传西汉末年刘秀北上反莽,在百重山迷路,他以乌鸦引路而脱险,此路故得名“鸦路”。

  鸭河从太子山和九里山之间流过,站在峡谷中四望,最窄处仅50余米,险要的地势加上山脊上的城墙,不愧为“万夫莫开”的重要关口。

  穿过第一鸦后,地势又逐渐开阔,云阳镇就出现在视野中。河流在此冲积出一片交错的缓坡和平地,自古便是屯兵和人类居住之地。鹿鸣山位于古镇中心西方,也即第一鸦南阳关和第二鸦分水岭之中的盆地中央,该山南坡有古雉城遗址。从分水岭再向北,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鲁阳关一带,从第一鸦南阳关到第三鸦鲁阳关,整个三鸦地域以鹿鸣山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战略要冲和军事要塞。

  本报记者 司马连竹

  编者按

  “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农历三月的天气阴晴不定,冒着细雨,本报人文地理记者和南阳理工学院副教授、美术考古学者孙保瑞,汉文化学者刘东阳,民间收藏家袁祖雨等一行前往伏牛山南麓采风。站在南召县云阳镇鹿鸣山脚下,采风组成员对唐代韩愈写下《祝融峰》时的心境,似乎有了穿越时空的微妙感应。

  韩愈诗中描述的是湖南衡山,而湖南衡山被确定为“三山五岳”之南岳,最早是在汉代班固所著《汉书》中。但翻阅先秦至隋朝的地理典籍可知,隋代“衡山”有四处,分别在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北、庐江郡开化(今安徽合肥)西南,吴郡(今江苏苏州)西南和衡山郡(今湖南衡阳)北。孙保瑞通过十余年的实地调查和学术考证得出结论,南阳衡山是最古老的衡山,其源流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史前氏族时期,今天的鹿鸣山,就是远古的衡山。

  南阳衡山所处的伏牛山南麓,上古传说时代、商周时期、秦汉时期等文化层序在此叠压,堪称一座未被人们完全发掘的人文地理宝库。从本期开始,请读者随着本报人文地理采风组一道,探寻崇山峻岭之中那片失落已久的文明足迹。

  衡山之后:从雉衡山到鹿鸣山

  湖南衡山以“朱雀”为山徽,朱雀为传统文化中镇守南方的瑞兽,别名雉、雉鸡,或曰凤凰。回头审视南阳衡山及汉代南阳文化,你会发现两地衡山之间存在诸多奇妙的巧合。

  南阳是中国汉画像石之乡,在南阳汉画像石上与动物有关的题材中,朱雀比之皇家图腾龙,数量更多、形态更丰富。而鹿鸣山的前一个名字雉衡山,其来源也与朱雀密不可分。

  记者一行驾车行至鹿鸣山中段,便无法继续上行。在云阳镇中远望鹿鸣山时,但觉山不高亦难称险,近前才发现并非如此。随着山体逐渐抬高,一道土石构成的高台是第一级台地,上立有雉鸡雕像一座。而高台之后,道路坡度陡然加大,沿着超过六十度的小路攀上第二级台地,大半个云阳镇便收于眼底。看看海拔刻度,此处尚不足300米,却让人生出一览众山小之感,不由让记者暗中称奇。

  鹿鸣山主峰海拔不到400米,却是另一番奇景:两级台地犹如分层的底座,上面放置了一块高大孤秀的巨型石山。上山的小径从土质转为裸露的岩石,往往让人无处下脚。山风猎猎,云雾散了又聚,站在峰下遥望巅顶,大部分山峰近乎垂直。雨天湿滑,攀行不远便感难以为继,一行人不得不放弃登顶的打算。此时,记者真切感受到了面对山岳时的渺小感。

  站在主峰脚下远眺,鸡河、鸭河分别从鹿鸣山东西方流出交汇、南行,再并入白河。遥想古时,如果太子山、九里山和分水岭是三苗部落和先楚的战争前沿,那么鹿鸣山无疑是指挥攻伐时最佳的指挥要塞。

  孙保瑞告诉记者,《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写道:“雉衡山在河南南召县东,本名衡山,今曰郦鸣山,接方城界。”但南召境内从古至今并无“郦鸣山”,故应指“鹿鸣山”。

  这一记载清楚交代了南阳衡山存在的地名演变,那么,古衡山之名是如何湮没在历史之中了呢?

  前尘往事:揭开传说的神秘面纱

  地名是历史文明的产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保留着丰富庞杂的人文信息。《中国地名学史考论》认为,先秦时期的地名大多是自发的,犹如江河源头的涓涓细流一样,是传统地名的发达之源。

  《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地理志,其《中山经》“又东南五十里,曰衡山,上多寓木、谷、柞、多黄垩、白垩”,是所有远古史料中最早有关衡山的记载。《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认为,《山海经·中次十一经》散布于镇平、南召、鲁山及附近各县境内。钱穆《古三苗疆域考》提出:“古者三苗疆域,盖今河南鲁山、嵩县、卢氏一带山脉之北……”

  今天的鹿鸣山及周边地貌,完全符合衡山“上多寓木、谷、柞、多黄垩、白垩”之记载,而《山海经》关于古衡山周边有澧水、丹水的记载,更是确证,因为这两个南阳地名位置在先秦典籍中便已有记载。钱穆《国史大纲》对此明确指出:“汉人多指南阳衡山为南岳也。”

  由于南阳衡山属于远古时期的名山,太过久远模糊,从汉代开始,史家就对它的确属争论不休。宋玉《笛赋》中所说“余尝观于衡山之阳……丹水涌其左,澧泉流其右”,是导致后世误解的重要原因,因为今天的湖南衡山周边也有丹水、澧水。但是如果仔细思索,由现代史学界“先楚文明在南阳淅川、西峡、南召一线活动”的结论,不难得出湖南衡山是从南阳衡山迁移而来的结论。

  《南召县志》记载了关于雉衡山的传说:秦穆公时,陈仓人掘地得一似羊似猪的动物,欲献于秦公。路遇两童子说,此物为媪述,可用柏树枝插其脑而杀之。媪述于是说,这两个童子叫雉宝鸡,得雄可做王,得雌可为侯。于是陈仓人去捉童子,童子变为雉鸡飞走。秦穆公得知后捉到雌雉,其后雌雉化为石头,时人为之建立祠堂,名为“陈宝”。雄雉则飞到南阳衡山,于是这里又被命名为雉衡县。而当人们在陈宝祠祭祀时,雉衡县便会发出十余万丈的赤光进入祠中。后刘秀在南阳起兵获得了雄雉,果然当上了东汉帝王。

  这一传说在《水经·■水》、《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中都有记载。从中可以看出,雉即朱雀的传说,是与南阳衡山紧密相连的。

  孙保瑞表示,南阳衡山是史载三苗国、先楚文明的北部边境地标,处于中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两湖屈家岭文化碰撞带上。随着相关文明的迁徙南移,“衡山”作为南岳标志也随之迁移。两地衡山不仅南北对应,在它周边的山名、水名也形成对偶性,这体现出一种人为的设计和秩序性。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