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的核心是用学中心取代教中心。学习就是学生自我构建的过程,学校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自我构建提供条件。因此,学习即构建,教育即条件,教师即服务。关于学中心的研究与实践,要正确把握和理解以下几个关键词。
1、建构——学习的本质。建构就是以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吸纳的过程。形成新的知识体系,道德体系,人格体系。一方面我们要强调建构的主动性,即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强调教师在学生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学习者在建构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教师应该及时的给予他们帮助,为他们的自我构建提供“脚手架”。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点燃、点拨和点评。
2、合作——学习的社会性。合作本身就是人的一种重要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应该说不会合作的人,不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学习既然是建构的过程,那么,合作者本身就是学习的一种资源。或者说,合作是建构的一种重要途径,合作对建构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构建优秀品质与健全人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3、问题——学习的动力。任务和问题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的动力。教学应该由原来的灌输知识转变到让学生解决问题。要给学生一定的任务。这样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头脑中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就会主动的进行学习与构建,如果一个个问题解决之后,学生会有一定的成就感,因此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可以克服我们以往教学的碎片化倾向,使教学向整体化转变,让学生即看到森林又看到树木。
4、资源——学习的条件。学习者在学习建构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条件。解决问题的资源和信息是丰富多彩的,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成学习者有用的东西,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主动利用资源的意识和能力,积极主动的寻找资源,整合和利用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找选择有用的资源,为学习者的建构提供环境、条件和信息,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
5、设备——学习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的自我建构提供新的工具。电脑,多媒体,电子白板。这些新的信息技术其实都是学习与构建新的资源,这些东西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这些新技术应该也必须成为学生建构提供强大的力量,而不应该还停留在为教师的教而服务。这些新技术为学习的建构性,合作性的实现,为问题的设计与模拟,为学习资源的开发提供新的途径。
以上提出的建构、合作、问题、资源、设备是新型学习理论的几个关键词。这里既强调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强调教师的主导与服务作用。只有把握好这些关键,才能真正构建起以学为中心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的学习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