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同文化》

 河之彼岸 2014-04-28
-EndFragment-->

课堂观察·什么叫读懂了课文

 

 

教学实录

课文:《胡同文化》

执教者:牟靖

 

老师:同学们早!

全体学生:老师早!

老师: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看一下,解读一下,把觉得难一点的地方、重要的地方我们大家一起沟通一下。我读了好几遍,发现一个问题,题目是《胡同文化》,但是我读到最后发现一个问题,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请大家看最后五个字,“再见吧,胡同”。你说我会有个什么问题?猜猜看。你说。

学生1:为什么文章最后不说“再见吧,胡同文化”,而是说“再见吧,胡同”?

老师(笑):嗯,这就是我的问题,为什么最后不说“再见吧,胡同文化”,而是说“再见吧,胡同”?那么,如果这个问题问你,或者你有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2:我觉得这里的胡同并不是原意上的胡同,它包含了胡同文化我个人认为,胡同文化不仅仅是指北京文化,也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我是这么认为的。

老师:你认为最后一句话,“再见吧,胡同”也包涵着……

学生2:再见吧,中国传统文化。

老师:嗯,那怎么看?

学生3:我觉得他最后“再见吧,胡同”就是包涵了他对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忧伤情感,胡同会消失的,但是胡同文化会比较长时间的留在他的心中。所以先不对胡同文化说再见,而是先对胡同说再见。

老师:你呢

学生4:我的看法和差不多。这里的胡同是一个具体的胡同的概念,胡同现在在北京可能快要消失了,但胡同文化作者觉得还是会留在我们心中。

老师:我和你想得有点类似,胡同会消失,但胡同文化,会长期的保存下去或者说存在。这就带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胡同文化的内涵我们如何来进行解读?通俗一点说,胡同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它为什么能长期保存下去?看课文哪一部分是和这相关的呢? 请阅读课文,做好圈划。

来说一说。

学生5:课本第六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这是文章中很现成的答案。

老师:请你把这一段为大家朗读一下。

学生5 朗读课文

老师:第一个内涵是封闭。(板书)还有吗?

学生6:北京人不爱管闲事……

老师:你在哪一段找到这句话?把这一段读一读。

学生6:第九段。(朗读)

老师:你刚才很注意一段。我现在问你一个很小的问题,刚才第一个内涵的答案是现成的,这里我让你同样造一个句子,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试着在原文中把关键语词找到?北京人有一个什么特点?

学生6:置身事外

老师:还有呢?

学生6:冷眼旁观

老师:最后还有一个什么?

学生6:所有的事情都与他们无关。

老师:这点倒挺像上海人的。上海人经常说“关我啥事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会心地一笑。这是一种什么文化?造个句子,用一个什么词?假定也不一定有两个字,用一个什么词?

学生6:自我的文化。

老师:有点意思,请坐。陈沛然你怎么看?

学生7:我有两个词,不知道选择哪个词。一个是冷漠,一个是孤立。

老师:根据这段的意思,冷漠与孤立,哪个更好一点?

学生7:冷漠更好一点。

老师:我也赞成(板书)。其实这就是胡同文化的另一种特征,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种文化根深蒂固。还有什么?

学生8:文章第七段。(朗读)

老师:你再把最后一句读一读。(朗读)这还是一种什么文化?

学生8:冷漠的文化。

老师:嗯,是吗?

学生8:封闭的文化。

老师:对,这段文字紧跟上面一段,现代文阅读有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的,前面提到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下面这段其实就是用来印证上面这段文字。请你再把下面第八段的文字读一读。

学生8:朗读

老师:有没有注意这段文字所处的位置。先是讲封闭的文化,再讲冷漠的文化,而这段文字的内容既不是封闭,也不是冷漠,而是什么?造个句子。

学生8:知足的。

老师:哪里找到这个词?

学生8:第八段,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老师:很好,这就叫做会读。你刚才用的知足一词,很好,但如果我们要从原文中寻找的话,应该用哪个词?

学生8:满足

老师:很好,我们尊重原文(板书),胡同文化是一种满足的文化。胡同文化的三个内涵在文章中一条线排列下来,思路清晰。但是还不够。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三点上,有些段落我们没有办法解读了。现在该往哪看了?总不会往上看吧。

学生9:北京的文化是一种隐忍的文化。(朗读第十段)

老师:你用了两个字,作者的表述比你更简略,就是一种忍的文化(板书),而且加了修饰语,精义。也就是说,他把之前的九九归一,最终归到忍。看看作者的概括力,这种理解问题的透彻,他认为北京文化最后的特征就是忍文化。读到这里,我觉得齐了,精义都出来了,下面也就没有了,所以你没必要往下看了。现在我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吗?胡同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文化? 全在黑板上。是一种封闭的、冷漠的、满足的,同时归结到忍字的文化。读出这点不难,但读到这,我开始有个问题。我们读书就是要不停的产生问题。你们说接下来我会有什么问题?

学生10:为什么北京会有这样的文化?

老师: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好。但这个问题还是关于“胡同”或“胡同文化”的问题。我想问个关于作者的问题。作者对这种胡同文化是怎么看的?或者说持什么态?有什么看法?这个问题的答案好像作者并没有直接说。你们看到作者在什么地方直接说了吗?你们看看课文。

学生11:好像没有直接说的地方。

老师:是好像没有直接说,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吗?

学生:(迟疑)

老师:有的时候,作者对他自己写到的东西的态度,作者直接说出来了,有的时候,作者没有直接说,这个时候,就要从字里行间寻找。我们读两段,第十段有关精义的内容和第十二段内容。

学生:朗读

老师:把最后一句再读一遍。

学生(朗读):北京人,真有你的。

老师:有点味道了,从刚才朗读的内容中能看出作者的态度吗?

学生12:欣赏的态度。

老师:哪里得出这个看法的?

学生12:最后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体现了作者对北京人的赞赏。好你再读一遍,把这种赞赏的意味读出来。

学生12:(读课文)

老师:很好。其他同学呢?

学生13:出乎意料的,和他自己本身的理解存在一些差异的。

老师:听你的意思,作者好像是不大赞同的。北京人忍,被人打了嘴巴也不要去说,忍着,忍功不可谓不大也,这大大出乎作者的意料,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态度?反对?批判?

学生12:反对。

老师:全部都反对?

学生13:不是。

老师:那反对什么?不要怕,我也不知道,所以问你。

学生13:反对冷漠。

老师:那么在你看来,作者没有全部反对,和刚才认为全部是欣赏态度的同学观点不一样。

学生14:我认为作者对北京人是笑不得的。既觉得这种文化有它不好的方面,但对这些不足很无奈。

老师:笑不得这个词倒提醒了我,确实有这个味道。哪位再说说?

学生14:我觉得是一半一半。作者对封闭和冷漠持反对态度,而对满足和忍持肯定态度。

老师:对忍也赞同?如果他对忍赞同的话,他就不会动员两个老头去说理,说明作者是不忍的。

学生14:对忍也是一半一半。

老师:哦,上面一个刃,下面一个心,各占一半。(众生笑)

学生14:是该忍的地方有时候应该要忍一忍,而对于课文中作者所描述的情况,就不该忍。不然的话,这个社会要乱套了。

老师:我们同学还是非常有头脑的。这个例子不该忍,有些地方还是要忍的。接下来的问题是,你们怎么来看胡同文化?

学生15:我和作者一样,也是一半欣赏,一般反对。每一种内涵都有值得肯定的方面。比如说封闭,在思想方面闭关锁国的封闭是不好的,但有时候封闭也可以是按规矩办事,中规中矩的意思,从这个角度理解,封闭也是可取的。

老师:我听得你的这种想法,承认你的这种想法,不过我觉得你可以做一个思考,中规中矩、不越轨是不是和封闭是一致的?不过你的这种想法我是完全尊重的。还有呢?

学生16:我对满足是持肯定态度,俗话说知足要常乐。胡同文化冷漠和封闭,我是不太欣赏的,而对忍就是辨证的态度。

老师:我对于同学们的态度是很欣赏的,我没有绝对的肯定,而是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看待这样的文化。对于这种文化,作者有他自己的态度,我们也有自己的认识,这很正常,我们今天不在这里展开讨论。某一种文化的形成肯定是有着它的物质基础的,因为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接下来我肯定要问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胡同文化的形成和什么有关?

学生17:从课文上来看,是和胡同的构造和特征有着联系。

老师:胡同的构造有着什么特征,选一段给我们读读。

学生17:第五段。(朗读)……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老师:我打断一下,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学生17:再读。继续朗读。

老师:你刚才阅读的内容好像是把这个问题回答了,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那么,上海不是有弄堂吗?我们的弄堂为什么形成不了这种胡同文化呢?看来还是和胡同的构造和特征有关。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构造特征呢?哪一段好像很明确的说了这个问题?

学生17:第一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老师:把这一段读一下。

学生17:朗读

老师:很好,哪一句话最重要?最能表明胡同和胡同文化关系的?

学生17:四方四正。

老师:这是一个词,我要的是一个句子。

学生17:(沉默)

老师:其实你读的时候就能发现,读完了就能明确了。哪句话?你们来告诉他。

学生:最后一句话。

老师:对,你把最后一句话再读一遍。

学生17:这种方正不仅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老师:明白了吗?北京人的思想指的是什么?

学生17:忍。

老师:不不不,整个指的是什么?

学生17:胡同文化。

老师(笑):现在清楚了吗?胡同的构造特征造就、形成了、积淀了胡同文化。为什么在上海形成不了呢?不是说文化没有相通之处,交叉之处,然而由于地理环境和建筑特征,上海的文化和北京的文化肯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说我们世纪大道的走向,注意观察的同学会发现,是一条斜线,怪怪的,我是不大欣赏这条路的。上海人是随机应变的,是顺势的。北京估计是没有这样的状况,正因为它没有这种状况,所以它能够形成胡同文化。

学生18: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胡同文化中的精义忍的形成不仅仅由于胡同,北京城像块大豆腐,四方四正,是由于它是京城,作为皇城是要有规矩的,所以它的胡同是四方四正的。而忍的形成是由于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在皇城之中,如果不忍的话,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就如文中提到的文化大革命的内容,能忍之人他就活下来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形成了这样的忍。

老师:哦。你说得很好,我同意你的看法。这个忍不仅是由于胡同形成的一种文化,忍的形成是由很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我十分赞同。课文虽然是写“胡同文化”,但好像也不是一篇专门研究胡同文化的论文,而是一篇散文,只是谈作者自己的一种看法。接下来我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情感的。作者对这个胡同持什么情感?很自然地去看那几段。我们一起把最后三段读一读。这个问题不是很难的,很容易回答。

学生:朗读

老师:怎么这么沉痛呀?是不是舍不得。什么情感?

学生19:有一点悲伤,也有一点留恋。

老师:哪里看出来?

学生20:朗读

老师:课文中有没有一个词可以直接描述作者的情感?

学生20:让人怅惘低徊。

老师:很好,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很舍不得,也很无奈。那么你们怎么看?你们对胡同、对胡同文化怎么看?读作品一定要产生共鸣与沟通。我们怎么看胡同的这种必然的命运?

学生21:胡同已经很陈旧了,胡同的消失是正常的、必然的,但胡同文化是应该留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是可以一代一代流传下去的。

老师:你是这么认为的,很好。对于你认为胡同文化所有都可以保留下的观点我持保留态度但她刚才的话倒是道出了我们共鸣的想法,那就是对于有些事物的消失我们没必要想得太多,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物质的存在是短暂,有时间限定的,但是一种文化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积淀的,它的消失也肯定是滞后的,不可能随着物质的消失而消失。所以作者最后说“再见吧,胡同”,而不是“再见吧,胡同文化”,因为作者清楚,胡同文化并没有消失,在我们现今也仍然存在,文化有它自身特有的特征。胡同可以消失,但胡同文化但时间内会仍然存在,再见的是胡同,而不是胡同文化,这就是我们今天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解读,这样的解读会让我们对二者关系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至少可以读懂这篇文章。

文章就到这里,最后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上海有弄堂文化、洋场文化,它们正在逐渐消失,现在有没有可能会形成一些别的文化,比如说高楼文化、大厦文化、别墅文化?如果可能形成的话,它们的内涵是什么?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把你们思考的结果,写在周记里。

下课。

 

与观察者对话

对话者:李海林·牟靖

 

李:课上完了,自己感觉怎么样?

牟:还可以。

李:如果给自己打分的话,能打多少?

牟:我就不客气了。打个85分应该有吧。

李:哈,分挺高的。那么你觉得在什么地方失了那15分?

牟:嗯,我看主要是在对学生的现场反应关注不够,尤其是学生有反应后我没有抓住,没有进一步展开。

李:有一点。不过这挺难的。那你觉得这85分主要是从什么地方得来的?

牟:我想是在设计上。有些地方我觉得设计得比较好。

李:比方说呢?

牟:比方说我的提问。我问学生,你们知道我会在这里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这样的问题。还比方说,我先问作者对胡同、胡同文化是怎么看的,然后再问学生你们怎么看胡同和胡同文化。我觉得这样的提问比较巧。

李:是比较巧。但我还是要问,巧何处呢?或者说,在什么意义上它是巧的呢?我这叫追问。

牟:哦,这我倒没有仔细想。不过,我觉得总是比较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吧。

李:那你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牟:我也没有什么明确的教学目标,总之就是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吧。

李:什么叫“读懂课文”呀?“读懂课文”是指什么?你觉得我这算是“问题”吗?

牟:哈哈,这我真没有想过。回答不出的。反正问得比较奇怪。一般没有人这么问的。

李:我换一种方式问吧。学生读懂课文有哪些标志?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就说学生读懂课文了?

牟:学生读懂课文嘛,就是知道课文说了什么,是什么意思。

李:“课文说了什么”是指的什么?

牟:你的问题太多了。

李:以《胡同文化》为例吧。你所说的“课文说了什么”指的是什么?你的这堂课教了吗?

牟:教了呀。比方我教学生概括“胡同有什么特点”,“胡同文化有什么特点”这些内容,都是“课文说了什么”。

李:是。这部分你教的不错,简明扼要,而且是调动学生总结出来的,并不是你直接说的。我听过好多堂《胡同文化》的课,好像大家也都会教的。上次我听过一位老师教这篇课文,用了好多材料,最后上成一堂“地方民俗文化趣闻”课。你没有走到这个极端。但还有一个问题,课文只说了“胡同、胡同文化的特点”吗?还说了别的东西吗?

牟:当然不会,胡同、胡同文化的特点,只是表面的,只是课文所写的事物,在写这些事物的时候,作者是有感情的。作者在这篇课文里还表达了自己对胡同、胡同文化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对胡同、胡同文化的某种态度。这些东西,也应该是“课文说了什么”的内容,虽然作者并没有具体说。

李:老牟毕竟是老牟,说得不错。那你在这堂课里教了你刚才所说的“内容”吗?

牟:教了吧。

李:教了的。我把你的话记录下来了。你看:作者对这种胡同文化是怎么看的?或者说持什么态?有什么看法?后面还有:“作者对这个胡同持什么情感?”这里教的实际上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这些内容。你这部分的内容还不少呢,你花了很多时间来教的,教的也比较充分。你是有意而为吗?

牟:也算是吧。教课文,总归要教课文的思想感情的啰。

李:用你的话说,胡同有什么特点之类的问题,是所谓“课文写的事物”,作者对胡同是什么情感态度是所谓“课文的思想感情”。是吧?

牟:是呀。

李:能不能换一套话语方式来表达呢?

牟:什么话语方式?我这样的表达有问题吗?

李:没有什么问题。

牟:那为什么非要换一套话语方式呢?

李:我说没有问题,是指这套话语所指称的对象也是确实存在的,话语与所指称的对象是对应的。但话语与对象对应可以有多个角度,换一套话语方式就是换一种观察、理解这个对象的角度。你知道,角度很重要。同一个对象,不同的角度来看,可以看到不同的东西,是吧。

牟:那是。那你有什么话语方式?

李:不是我的话语方式,是现在文学理论中通用的话语方式。你知道现代文论中有所为“文学四要素”吧?

牟:知道。就是所谓“世界、作者、文本、读者”吧。

李:是。如果用这套术语来表达,你所谓的“胡同有什么特点”是属于哪一点?

牟:是“世界”吧。

李:是。你所谓“课文的思想感情”是属于哪一点?

牟:当然是“作者”喽,作者的思想感情嘛。

李:前面我们谈到,你教了“世界”了,你也教了“作者”了。你这堂课,教了“文本”吗?

牟:当然教了的。所有这些不是都是从文本中来的吗?

李:不但如此,你还反复让学生读课文,都是教文本。不过好像你没有具体展开分析,对吧。

牟:是。因为我觉得这篇课文语言表达方面其实比较朴实,直白,学生是比较容易懂的。倒是文章背后的一些东西,学生可能感觉不到。所以我主要是教文本背后的东西。

李:那么,你这堂课教了“读者”这一个要素吗?

牟:啊,这个我倒没有想到。可能没教吧。这怎么教呀?教课文怎么教“读者”呀?不好理解。

李:但你实际上教了。你看这里,我记下来了的。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很舍不得,也很无奈。那么你们怎么看?你们对胡同、对胡同文化怎么看?读作品一定要产生共鸣与沟通。我们怎么看胡同的这种必然的命运?

牟:这就叫教“读者”呀。

李:对。老师在课堂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参与对文本的解读,就是教“读者”。不过你好像教得不太充分,匆匆而过。是不是?

牟:可能。因为我并没有意识到还要教这一个东西。

李:你还可以再问一个问题,作者对胡同、胡同文化有这种情感,有这种态度,那么,你们对作者的这种情感、态度,又如何看呢?你们对作者的这种情感、态度有什么情感、态度呢?这样一问题,是不是更拓展开了些?

牟:哎,这倒是比较有意思了。

李:其实我们现在也经常提,例如大家都说要语文课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联系生活实际解读课文等等。但这都是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在强调,其实也可以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牟:这倒是蛮有启发意义的。

李:好,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了。我们刚才说,你的教学目标就是“读懂课文”,所谓“读懂课文”就是知道“课文说了什么”,是这样推导过来的吧。

牟:是。

李:那么什么叫“课文说了什么”呢?我们刚才换用我的话语方式,不,其实也不是我的话语方式,而是文学理论界的话语方式,就是搞清楚课文里的四要素,“世界、作者、文本、读者”。你看,这里的理论内涵是这样的:任何文学作品,都要写到“世界”的,比方《胡同文化》写到胡同的特点,胡同文化的特点,那些北京的风俗习惯等等这些。但是,文学之所以是文学,就是因为它写到“世界”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直接去看“世界”不就完了吗?我们干吗要来看文学呢?显然文学有“世界”本身所没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作者的介入。文学是作者生产出来的,里面有作者的东西在。并不是世界是怎么的,作者就写成怎样的。作者在写“世界”的时候,会有变形的。对世界的变形是文学的内核,过去我们总是要求文学要“如实”反映世界,其实是不对的。文学就是变形。作者对世界有一次变形,其实下面还有一次变化。作者看到了什么就会写出来什么吗?作者写出来的东西与他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吗?也不是的,作者写出来的东西,可能与他想写的东西不一致,所谓“形象大于思想”。文学史上都有的。下面还有一个变形,你知道是什么吗?

牟:这我知道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大概就是从文本到读者的变形吧。

李:对的。从世界到作者的变形,从作者到文本的变形,从文本读者的变形。我们教文学作品,让学生懂得了这三个变形,就是所谓“读懂了课文”。其实也不是“懂得”,是“经历”了这三个变形,学生“经历”了这三个变形,就懂了。还是接着我的话来说吧。教文学作品,尤其是教散文,如果我们教了“世界、作者、文本、读者”这四要素及它们之间的转换,才可以说是教了“课文说了什么”。课文其实说了这四个要素,说了它们之间的转换。我们掌握了这四个要素,经历了这三个转换,才可以说是教学生“读懂”了课文。是这样的吧。

牟:你这样说好像比较深奥,但挺有解释力的

李:最后一个问题,你知道你在课堂里提的那些问题为什么“巧”了吧?

牟:你的意思是这些问题恰好符合你的这一套话语?

李:大致是这个意思。你的这些问题,比较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导向“世界、作者、文本、读者”以及相互转换的理解,换一句话,比较容易让学生“读懂”课文。所以是“巧”的。

牟:你说的这些,我还要慢慢来理解。

 

 

 

 

☆观察者絮语

观察者:李海林

 

我经常听老师们说“要教学生读懂课文”。但是我听老师们的课,跟老师们聊,发现很多老师并不知道所谓“读懂课文”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意味着什么。第一,所谓“读懂课文”是一种教学取向。文学作品教学有两种取向,一种是所谓“解读”,主要解决学生“懂不懂”的问题,一种是所谓“鉴赏”,主要解决学生“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这两种取向是不同的,不能混在一起的。我听到许多课,到底是教解读还是教鉴赏,好像都是,好像都不是,有的时候老师说我要教学生“读懂课文”,但实际上教的又是“你看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有的时候老师说我要教学生欣赏这篇课文,但实际上他教的是“作者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当然,有些情况下,也可以同时把这两种取向当作自己的教学目标,如果是这样,也必须分别按照它们各自的要求来教,不可以混教。我觉得,现在很多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就是因为混淆了这两种教学取向,所以每一种取向的教学都不充分,不到位。第二,这两种取向的区别,最重要的是它们的教学内容是不一样的。教解读应该教什么,教鉴赏应该教什么,不清楚。照我看来,教解读,应该教“课文说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文本是如何表现这些内容的”、“我们可以如何来理解”。教鉴赏,应该教“你喜欢不喜欢这个文本”、“你喜欢文本的什么地方”、“文本的这个地方为什么好”。总之,内容应该是不一样的。

作为观察者,要看到老师的课背后的东西。牟靖老师这堂课,背后有一个什么东西呢?我觉得是对“解读”的教学内容的开发,具体就是关于“读懂了课文”的标准和程序的开发。照我看来,所谓读懂文学作品,就是读到了“世界”“作者”“文本”“读者”这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之间有三次转换,从“世界”向“作者”的转换,从“作者”向“文本”的转换,从“文本”向“读者”的转换。让学生“经历”了这三个转换,让学生明白了这三个转换的必然性和具体内容,就是所谓“读懂了课文”。

在这里有两个要点,第一是教学内容要覆盖这四个要素,第二是要把它们联系起来教。比方也有很多老师在课堂里教学生“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似乎也是就教了解读,其实所谓“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的东西实际上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离开了作者与“课文里所写到的对象”的对应关系,离开了文本与作者的生成关系,离开了读者关于作者的了解,离开了了读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所谓“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无法抵达的。课文不仅包括作者,还包括了“世界”“文本”“读者”等要素。孤立的教“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实际上遗漏了其他几个方面的内容,算不得的是教学生“读懂了课文”的。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这四个要素,可以突出地教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其他方面是陪衬,是附属的,例如我听过一位老师教赵丽宏《晨昏诺日朗》,他主要是让学生透过文本的描写体验到诺日朗壮阔的画面。他主要教的就是世界文本及转换。一位老师教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他花了很多时间提供了很多材料来介绍鲁迅,以促使学生体会到鲁迅在三·一八事件后那种深沉的情感过程。他主要教的就是世界与作者及转换。一位老师教舒婷的《双桅船》,他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来谈坐船的经历与感受,让学生以“船离岸”那一刹那间的感受来理解诗歌的内涵。他主要教的是文本与读者及转换。另外,在教学程序上,并不一定是从“世界”到“作者”到“文本”到“读者”,从哪一点出发,则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和教学上的方便来设计的。例如那位老师教《晨昏诺日朗》,他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看瀑布的感觉,然后再问你看看你们与赵丽宏看到瀑布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吗,然而主注意力放到文本的描写上。有一位老师教《记念刘和珍君》的时候,首先是介绍“三·一八”事件,让学生产生一种情感,再让学生看课文,再把注意力集中到体会作者的情感上。这个教学程序显然也是可以的。总之,程序是可以多样化的,大的思路就在这四要素的转换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