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年74张汇款单的故事张伟明 吕妍君 任维东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28日 03 版
他上有80岁高龄的老母亲,下有从小失聪的女儿,妻子干的是理发,一家人主要靠他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就连女儿上学都需要单位救助;他每月还要供800元的银行贷款,平日里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上班下班都是一身工作装,但他8年来每月都坚持到邮局里汇上100元的爱心捐款。 孙元康,今年49岁,是昆明铁路局曲靖工务段一名普通的巡道工。他的工作是徒步巡查铁道线,不分昼夜,风雨无阻。 走进孙师傅的家,不难看到,掉皮的沙发、破旧的电视就是他屋里值钱的家当。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炎方镇,孙元康的妻子租房开了一个小理发店贴补家用。16岁的女儿从小失聪,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他贷款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让80岁高龄且患有糖尿病的老母亲居住以方便就医。他和妻子则用布帘将16平方米的理发店隔开,一半是理发店,一半做卧室。 2006年10月,孙元康征得家人的同意,到邮局给单位上的爱心救助资金汇了100元的捐款。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每月坚持到邮局汇上100元的捐款,让单位工会转给那些身患重病、家庭特别困难的人。有时因忙于工作当月耽误了汇款,下一个月他就会汇上200元。截至今年3月,孙元康在90个月的时间里一共汇了74次,合计9000元人民币,他也收藏了74张邮局的汇款回执单。 工务段的工会干部知道他家里困难,曾好心劝说孙元康不用每月都捐款。今年春节,单位领导给他送去800元的慰问金,第二天他又多捐了200元。孙元康说:“我每个月有固定的收入,和那些身患重病、生活特别困难的人比起来我的家庭已经很幸福啦,还有许多更需要帮助的人,我也想献出一份爱心。” “现在已经有74张了,退休时凑足200张,这是我的梦想。”孙元康说。 受孙元康的影响,妻子理发在当地也是收费最低的,她还常常给困难的老人、小孩免费理发。她的女儿每逢假期都要亲自陪同父亲去邮局汇款,即使在学校上学期间,她也会通过手机短信提醒父亲汇款的时间。孙元康说:“女儿特像我,在学校里常常参加公益活动,她还把自己一针一线绣出的‘花开富贵’刺绣送给了家庭困难的同学。” “孙师傅的善举和博爱之心令我感动,他是我们年轻人的精神坐标,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钱应波感动地说。 目前,曲靖工务段团员青年自发成立了爱心帮扶团队,他们利用工余时间帮助困难职工家庭和社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孙元康就是他们中的编外一员。(本报通讯员 张伟明 吕妍君 本报记者 任维东)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丈夫去世了,她晕倒了,另一个人也晕倒了:因为怕她还不上债——人走了,债不能烂——坚强女人张洪芬两年替夫还债40余万元毕玉才 付亚尼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28日 03 版)
两年前,丈夫突遇车祸身亡,她晕倒了,因为:丈夫留下了11岁的女儿和50万元债务;与此同时,另一个人也晕倒了,因为:丈夫欠人家好几千元钱,人家担心,男人一死,孤儿寡母拿啥还?
清醒后,她找到这位债主说:“您放心,人走了,债不能烂,3年之内,丈夫欠下的债我都能还上。” 这个坚强的女人叫张洪芬,辽宁省台安县台北街道雅化村人。4月22日,这个坚强的女人告诉记者,50万元的债已经还了40多万元,其余的到年底一定还上。 雅化村是一个以花卉苗木种植闻名的村,张洪芬和丈夫小宫婚后也从事这项产业。小宫是黑龙江人,两个人白手起家,张洪芬负责种植管理,小宫负责跑外送货,到2012年春天,辛苦经营了十几年的园艺场终于见了规模,种植面积由最初的几亩地发展到100多亩,各地的客户不少,里里外外的未结货款也不少。 就在两个人的事业走向红火的当口,天降横祸,小宫在去瓦房店送货途中遭遇车祸当场身亡。消息传来,张洪芬痛不欲生。但是,醒来之后,除了坚强,她别无选择。 小宫在世时跑外的活都是他负责,张洪芬对业务往来关系不太了解。小宫突然去世,赊苗的、借钱的债主纷纷把电话打到丈夫留下的手机上。张洪芬妹妹看姐姐接一次电话哭一次,实在看不下去了,把手机藏了起来,但是,张洪芬非让妹妹把手机还给她,并且保持24小时开机:“谁挣钱都不容易,我不能让人家心里没底!” 小宫去世时家里有21万元存款,张洪芬拿出一部分给了远在黑龙江的公公,自己留一部分生活费,剩下的钱全都还给了拿着欠条前来要账的人。 有一笔债是丈夫和她结婚前在黑龙江老家欠下的,一共2700元钱。听说张洪芬家的事,债主前来要账,看见欠条,张洪芬二话没说就给结清了。有人说张洪芬傻,为什么要替丈夫还这些自己都不知道的账。但她却说:“只要拿来欠条我就认,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不把钱还给人家,我心里不踏实。” 债主们陆续收到了还款,都佩服她的坚强和诚信。但他们不知道,在这坚强背后的镜头——每当还完一笔钱,张洪芬就撕掉一个欠条,“因为看见丈夫的笔迹,我就伤心,很想他”。 张洪芬和小宫都是善良的人,家里出事后,在她家干活的十几位工人一个都没走,和张洪芬一起共渡难关。她说,她感谢这十几名工人在她危难时候的风雨相伴。(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通讯员 付亚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