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楹联缘

 王君敏 2014-04-28

 

一粒种子偶然落入土里,并不一定就会发芽生长。如果条件不具备,也许永远也只是一粒种子,抑或腐败消亡。唯有当机缘凑巧,一粒种子在土壤的深度、温度、湿度都恰好的时候,它便生根发芽,进而成长、开花、结果,生生不息。

楹联,对于我来说,就是这样一粒种子。

最初将楹联种入我心田的,不是老师,不是课本,而是我少年时的一位同学,他叫汪广汉。有一天,我们几个个头相对小一些的同学聚在一起,王广汉就给我们讲起了故事:

一位私塾先生,在学生自习课的时候,到课堂巡视,只见一个个手捧西瓜,口水拉拉,甚是不雅。先生气煞,欲要对学生狠狠惩罚,忽然灵机一动,出个对联吧,对上来则罢,对不上来再惩罚。私塾先生诡秘一笑,然后摇头晃脑地说道:“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甩。对吧,对吧。”(广汉一边讲故事,一边得意地解释道:你们看,这对联里东南西北都用上了,可不容易对啊!)

有一个机灵鬼,一听老师要对对子,精神头就来了。三口两口吃完西瓜,擦擦手,捧起桌子上的《左传》,便学着老师的样子,一边摇头晃脑,一边将书页向右翻动:“思前想后看《左传》书往右翻。” (说道这里,广汉用右手的食指一边比划,一边说:前后左右,是不是都说到了,正好跟东南西北相对。好,真是好!)

老师见学生对得非常巧妙,不仅对得工整,而且恰合情景,禁不住连声道好。然后对学生说道:“这次就不罚你们了。把教室打扫干净,下不为例!”说完,左手捋着胡须,扇着小扇子,走了。

汪广汉也算是个机灵鬼,点子多、故事多。后来还陆续讲了“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之类的对联故事。

这些巧妙的对子,从此就种进了我的心田。上师范的时候,喜欢看一些对联故事;做教师以后,一有机会,我就会把以前听过看过的对联故事讲给学生听。在老家住的时候,每逢春节前,不免也要编一些吉利好听且富有诗意的对子,给父老乡亲写一些春联。

2009年,心情一直不好,难以静下心来看大书,写长篇的文章。我又实在不愿意日复一日地将时间浪费,我最怕无所事事、浑浑噩噩。于是开始搜集古今名人的书斋联,对每一副书斋联进行精读细读,慢慢品味,边品边写,大概一天一篇,这样一年积累下来,竟然形成了厚厚的一本16万字的《古今书斋联品读》书稿。在品读书斋联的过程中,忽然来了兴致,何不给自己的书斋也编写个书斋联呢?

我有两个书斋名,一个叫“静思斋”,一个叫“泛诗轩”。为前者题的是“每在静中求顿悟;能于思后见实行。”为后者题的是“四面青山皆俯首;一川明月好吟诗。”后一副书斋联被金实秋收录于《古今书斋联大观》。

因有这一番机缘,我对楹联的兴趣越来越大了,时不时地会编撰一些楹联自我欣赏,或赠送朋友。文化要“化”,就离不开交流传播,楹联文化也是如此。在这些楹联的品读、创作、交流之中,楹联这一粒种子,可以说在我这里不仅生根发芽,而且开花结果了。将来,有机会,我还想为楹联文化的生生不息做些贡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