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欲出函谷关赴秦,被守关官员关令尹喜强留,向老子请教道家之说。老子连夜写就五千字的《道德经》,交付关尹,遂乘青牛出关西去,成就了流传千古的历史佳话。笔者是好事之徒,对此存疑。 《道德经》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在此前后,中国在思想领域涌现了多种学派,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一思想特别是哲学方面的繁荣与世界其他地域文明的思想繁荣几乎同时代(如若不是更早)。如果深究诸子论著的成书方式,不说全部、至少大多数是诸子的弟子记录汇编成书的,本人亲自著述的极为罕见,为什么?这与当时中国记述著作的载体有极大的关系。 凭据有限的直接考古证据,一般认为中国开始大量使用文字,源于甲骨文和钟鼎文。商朝官方档案记述应在龟甲和牛骨上,周朝建立之初,也是使用甲骨。之后的发现,青铜器上的范铸阴刻文字较为更普遍(也有刻在石材上的,如约公元前525年的秦石鼓文)。甲骨文和金石文有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在民众中广泛的传播(这一状况直到简牍的出现才得以改变)。竹木简牍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早、最长的书籍形式,源于西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广泛使用,公元4世纪左右(魏晋时代),简牍正式为纸抄本所替代。考古发现基本可以证明,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5000多年前的姜寨文化,出土过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从出土的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彩陶上的图画和纹样应当是由毛笔描绘在初胚上的。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甲骨文也应该是先用毛笔写出,然后再用利器刻出的)。而真正用毛笔写字,可能开始于简牍和锦帛上文字的书写。最早的毛笔的实物是在距今2500年左右的战国中期楚墓中发现的。 简牍的出现和使用,文人学者的思想才有可能被广泛流传,才得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但简牍的具体使用,应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按逻辑推理,在简牍上写字(或刻字),应易于刻骨、刻石和钟鼎文,但因没有具体的考古发现的支撑,不好贸然结论简牍启用时间的具体上限。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商、周时代“朝廷”正式档案的录写载体尚未发现是简牍。简牍尽管比甲骨、金文更易于作为书写载体(也比锦帛更便宜),但由于仍需费时费工的制作(裁、切、烘、书写、钻孔、编),抄写长篇论著仍是件极难做的事情。思想家本人不做,而由弟子代录成书(严格说应是成册、策、编等)就顺理成章。 《道德经》的成书,与已发现的简牍的使用,在时间上大似同代。老子的《道德经》抄录到竹简上,如果以隶书字体计算,写在2尺4(或3尺)的竹简上,按每简最多40个字计数,至少需1200枚竹简。而老子写作时代的使用字体,更有可能为大篆或古文,1枚竹简可抄录的字数会更少,5000字的《道德经》,所需竹简绝不会少于1600枚。这样的巨著,这样大的著录工程,连夜而就在时间上难以做到,在书写材料的预备上也绝非易事。青牛驮不了如此多的可著录的简牍用料,关隘也不会存大量的书写用材。因此,老子在函谷关连夜或是几天写就《道德经》,姑妄听之这美丽的传说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