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瑶医对痧证的认识(民族医药)

 修和 2014-04-29


        痧症,瑶族叫发痧,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本症四季都可发生,但在夏秋之季多见。临床上以全身胀累,栗感,恶寒发热,头痛头晕,胸腹满闷,厌食,喉痛,嗳灰碱气,甚则唇甲青紫,舌质灰暗,手足直硬如木,多起病突然,变化迅速。如能及时得到诊治,就会很快得到痊愈,反之如贻误失治或治疗不当,则骤起易变生他病。瑶医在诊治痧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方法简便,疗效显著,并对其发生的病因病机,有独特的见解。v'(x/1, 百拇医药

    古书中有“痧之初发,必从外感”的记述。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其发生的真正原因,还不完全明了。瑶医认为,人之所以发痧,是被天地之间一种不正之气所触发,这种不正之气,无非是太过或不及。太过就是冬当寒而冷过甚,夏当热而酷热不已;不及就是冬当寒而反暖,夏当热而反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机体过度疲乏内虚,正气不足,引起抵抗力减弱,秽浊、痧气之邪就容易乘虚而入,引起发痧。还认为痧气的发生与精神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情志多郁的人,稍犯寒凉暑热,就容易患痧。总之,痧症的发生,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而内因是主要的,人体正气不足,肝旺肾亏的人,由于不能适应环境气候的变化或失去对外邪的抵抗能力,就容易得痧症。v'(x/1, 百拇医药

    在病机方面,瑶医认为,本症的主要受损脏器是肝。当人体受到内外因素的刺激,以致神志消沉而体肝的疏泄作用受到阻碍时,则气血的运行,脾胃的受纳、运化,胆汁的疏泄,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如肝气郁结,疏泄受阻,常易气不调,疏泄失职,影响脾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而出现厌食,腹痛腹胀,肠鸣泄,或升发太过,出现眩晕,头痛,头胀,眼花,面目红赤,性情烦躁等。v'(x/1, 百拇医药

    痧证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v'(x/1, 百拇医药

    1. 胀晕感:患者全身有胀晕感觉,经用手拍击或擦动后即感到轻松。v'(x/1, 百拇医药

    2. 麻栗感:患者全身有阵发性麻木,同时皮肤有不寒而栗的感觉。v'(x/1, 百拇医药

    3. 斑点:痧症初起,细看患者的胸背部常有或隐或现,或红或黑的痧点。v'(x/1, 百拇医药

    4. 痧筋:由于痧毒阻滞气血,使其循环失畅,常引起舌底下,喉结旁,乳部,肘部及腋窝等处皮下静脉瘀血扩张,青筋显露。v'(x/1, 百拇医药

    5. 嗳灰碱气:由于患者胃酸缺乏,常嗳出象草木灰水样的碱性气味。v'(x/1, 百拇医药

    6. 舌质灰蓝色:由于痧毒侵入血分,造成舌体毛细静脉郁血所致。

    7. 脉象与症状不符:痧脉大多是弦,微缓,细涩。如有弦大浮数,必兼有他症。如头痛,壮热,脉应洪实而反微迟者;或厥冷不语,脉应沉细而反滑数者,遇到这种情况,则应考虑是否患有痧症。a&7m, 百拇医药

    由于痧症的主要症状不多,临床上诊断并不困难,只要具备有上述主要症状之一者,即可考虑患了痧症;如具备有两项以上者,便可确诊为痧症。但是,痧症又和其他外感疾病表现容易混淆,故此,当其主要症状不明显时,或合并患有其他疾病时,也会造成诊断困难,这时可采用下列方法进行试验性诊断。a&7m, 百拇医药

    1.生芋头擦手心法a&7m, 百拇医药

    用去皮的生芋头擦患者的手掌心,有痧症者无瘙痒、热辣感。a&7m, 百拇医药

    2.嚼生芋头法a&7m, 百拇医药

    给患者嚼服生芋头,如有痧症患者无舌涩、喉而难咽的感觉。a&7m, 百拇医药

    3.嚼生黄豆法a&7m, 百拇医药

    让患者嚼生黄豆,如属患痧症则无腥味而难咽的感觉。a&7m, 百拇医药

    4.嚼生蓝靛叶法a&7m, 百拇医药

    痧症患者嚼服生蓝靛叶反感觉有甜味。a&7m, 百拇医药

    5.尝烟油水法a&7m, 百拇医药

    取旱烟筒管中的烟油给患者服之,如属痧症者,无苦辣味的感觉。a&7m, 百拇医药

    6.搓毛法a&7m, 百拇医药

    即用蓝靛叶和黄土捣烂,搓成团;或用荞麦粉(或糯米粉)用鸡蛋调匀,搓成面团,如鸡蛋大小,取之在患者的胸腹或腰背部反复辗滚至药团发热,然后将药团瓣开,如药团内发现有如发毛样的绒毛(严重者,绒毛可成黄色或黄褐色,且毛端有分叉的现象),即可诊为羊毛痧。a&7m, 百拇医药

    7.刮法a&7m, 百拇医药

    用屈曲的食指侧面,在患者的胸壁上,从上而下用力顺刮,如皮肤出现跑马状隆起者为标蛇痧;呈蚂蟥状突起者为蚂蟥痧。用刮疗法在患者肘窝、腋窝、胸背部刮之,如皮下出现红色或紫红色斑点者为斑痧。

瑶医对痧证的认识
http://www.100md.com 神农网

中西药结合治痧证

 (2006-09-20 21:59:16)
分类: 杏林春秋

关键词: 痧证  中西药结合治疗

痧证,古称痧胀,由疫疠之气所致,发病迅速,变化甚快,是临床常见而又复杂的病症之一。清人郭右陶著《痧胀玉衡》(下简称《玉衡》)是中医首部痧证专著。笔者现根据临床实践,继承前人经验,结合现代医学,从审因求治、辨证论治几个方面谈谈中西药结合治疗痧证的看法。

1.审因求治: 疫疠之气,既指气温、气压等气候因素,亦有关病毒感染、流行等因素。《玉衡.瘟痧:“寒气郁伏于肌肤血肉之间,至春而发,变为瘟症,是名瘟痧。又暑热伤感,凝滞于肌肤血肉之中,至秋而发,亦名瘟痧。但春瘟痧毒受病者少,不相传染,时或有之;秋瘟痧毒受病者多,老幼相传,甚至一家数人犯痧, 或一方数人犯痧。” 9867月,200034月雨水过多,雨后又持续暴热,至988月 ,200056月间,大批患者出现高热、头胀痛、胸闷腹痛、呕吐泄泻,体征见: 体温38.5 -40,肠鸣音亢进,是为痧证。

《玉衡.痧原论: “痧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痧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痧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

笔者依临床所见, 将痧概分为二:寒湿郁闭日久遇热,或暑热时久闷凉湿处所致,称寒痧,俗称寒闭,症状特点是闷、或头胀痛如裹物、胸闷恶心、腹痛腹胀、全身紧痛、懨懨不欲饮食,或见呕吐泄泻、发热或不发热,甚则昏睡终日,言语含糊。按现代医学诊断多为胃肠型感冒、普通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胃炎急性发作等。

湿热熏蒸日久遇寒,或久闭闭热处所致,称热痧,俗称热闭,症状特点是头痛胀闷、胸闷恶心、呕吐泄泻、腹痛如绞、全身胀疼痛,发热甚或高热,四肢厥冷,甚则大汗淋漓,昏厥不省。按现代医学诊断多为流行性单纯型感冒、中毒型感冒、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中暑等。

2. 辨证论治: 《玉衡.痧分表里辨:痧之初发,必从外感感于肌表,人不自知,则入于半表半里,故胸中作闷,或作呕吐,而腹痛生焉。” “痧感于半表半里,人不自知,则入于里,故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痧毒冲心,则心胸大痛;痧毒攻腹,则盘肠吊痛。” “痧中于里,人不自知,则痧气壅阻,恶毒逆攻心膂,立时发晕。”

笔者认为,痧之为病,首推为湿。

     病在浅者,湿蒙清空,湿闭肌肤,故慢性鼻炎、神经性头痛患者易感痧证

②脾喜燥恶湿,诸湿碍脾,脾失运化,湿遏中阳,脾胃先病。《玉衡.用药大法: “痧气壅遏,未有不阻塞于中,故作痛作胀。”《玉衡.治痧宜看凉热: “犯阳明,则面目如火,但热而不寒;犯太阴,则腹痛。” 慢性胃病患者同样易患痧证

③清阳不升,胀痛;升降失调,呕吐泄泻;枢机失利,寒热往来;中阳遏阻,身体燔热,四肢不温;湿热熏蒸,痧毒冲心,心胸大痛;蒸熏于肺,咳喘痰涌;下迫于肠,泄下如注,或痢下脓血;犯乎膀胱,小便淋涩

3.治疗方案: 门诊治病,皆取速效。常用治疗方法有手法掐筋、括痧及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急则用西药,缓则用中药;重则用西药,轻则用中药;重则用点滴,轻则用口服。

郭右陶云: “如痧在肌肤者,刮之而愈;痧在血肉者,放之而愈。此二者皆其之浅焉者也,虽重亦轻。若夫之深而重者,……非药不能救醒,非药莫能回生。” 强调治痧宜速,用药不厌多。手法掐筋、括痧可消除或减轻症状, 甚者必须掐括,症状才能较快改善,不掐不出汗,不括不止呕。掐筋包括揉按睛明、太阳、风池诸穴,掐手足腰背各处筋腱。括主要以光滑硬物沾油水括夹脊穴,使之出红疹为宜。针灸主取十宣、外关、人中等,为应急疗法,较之西药起效更快。

中药用原则依照《玉衡.治痧宜看凉热:“治痧当辨身凉身热,盖身凉者,内热者,宜攻其里;表热者,宜透其肌。” 分为宣开清窍,透热解肌,清热化湿,降逆止呕,渗湿止泻,行气止痛等。

西药用原则是: 抗菌抗病毒,解热镇痛,解痉止痛

3.1发热为主: 发热甚则高热、头胀痛、胸闷恶心、或有恶寒身痛、腹痛吐泻、四肢厥冷、甚则大汗淋漓、昏厥不省、舌质红或淡红、苔薄白或黄、脉数而浮者。血检白细胞不高,用清开灵注射液(恶寒甚者不用) 、双黄连注射液、病毒唑静脉点滴。白细胞升高,林可霉素合用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或丁胺卡那、头孢类合用病毒唑静脉点滴。口服药如新速效伤风胶囊、银翘片、羚羊感冒片等感冒药,人丹、霍香正气丸(水)、十滴水等抗中暑药可同时合用抗生素。发热持续不退、时热时退、寒热往来者,中药银翘散、白虎加术汤、白虎加人参汤等加减亦则有奇效。

3.2呕吐泄泻为主:胸闷恶心、腹胀腹痛、呕吐频繁、泄泻量大、或见头闷、或头胀痛、全身紧、发热或不发热、舌质淡或红、苔白或腻、脉芤大滑实者, 体征见肠鸣音亢进。用奎诺酮类、氨基糖甙类合用西米替丁, 或丁胺卡那、头孢类合用病毒唑静脉点滴, 同时可考虑加用654-2注射。伴发热者用林可霉素合清开灵注射液静脉点滴。补充水、电解质、维生素必不可少。呕泻厉害者可用镇静剂。常用中药蒿芩清胆汤、郭氏防风散痧汤等加减,中成药克痢痧、藿香正气丸(水)善其后。

3.3头痛恶心为主: 闷胀痛或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腹胀或痛、身酸胀困、甚见呕吐泄泻、甚则昏睡终日、言语含糊、舌质淡或红、苔白或腻、脉弦长而数者,多为慢痧。常用中药藿香正气汤、郭氏沉香丸、小柴胡汤等加减,中成药克痢痧、藿香正气丸配如新速效伤风胶囊等感冒西药服用,若呕泄,可用抗生素,鸣音亢进用山莨菪碱;鸣音低下,用胃复安等。

3.4腹痛为主: 腹痛、胸闷恶心、头纳差甚见呕吐、泄泻、舌质淡或红苔白或腻、脉滑实者,属病轻慢性者多,以中药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等加减,中成药用克痢痧、藿香正气丸(水)、十滴水等,必要时对症用山莨菪碱、胃复安等西药

上述各型痧证用药混杂,论治亦当分别寒热,对证选药。再则,痧证的兼夹证、变证甚多,必须坚持辨证论治原则, 中药辨证,西药对症,才能做到同病异治,取得良好疗效。

郭右陶谓痧之重者: “胀塞肠胃,壅阻经络,直攻乎少阴心君,非悬命于斯须,即将危于旦夕。” 临床所见确实,不说中毒性流感,可致中毒性心肌炎,其余痧证亦不乏脱水、猝死等病例,不可不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