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不但是食物,还是中药。我临床天天都会用到大米,因为大米可以治病,以下做详细分析。 大米,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但同时,大米也是一味极好的中药。我临床处方中,常会用到大米。 一、大米的功效 中医一直把大米作为中药来看待。比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粳米,即今人常食之米,粳者硬也,不粘者为粳。益气、止烦止温、止泄、温中、和胃气、长肌肉、补中、壮筋骨、益肠胃,常吃干粳米饭,令人不噎。 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谓:“粳米享天地中和之气,味甘性平,人非此物不能养生,故性端主脾胃,而兼及他脏,凡五脏血脉,靡不因此而灌溉;五脏积液,靡不因此而充溢;他如周身筋骨肌肉皮肤,靡不因此而强健。此虽常食之物,服之不甚有益,而一参以药投,则其力甚巨,未可等为泛常而忽视也。” 大体说来,大米味甘、性平,无毒,归脾、胃、心、肺经,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养阴生津、除烦止渴、固肠止泻、调和五脏之效。 二、用大米来调和诸药 中医临床应用大米时,往往是在辨证方中加用大米。在方剂配伍中,大米常与清热药、收涩药、补虚药配伍。 大米的作用有二,一则多为佐助药或佐制药,很少被作为反佐药,其实就是调和诸药。既可使性烈的药性归于平和,又可使药味更易接受;二则多是顾护胃气,保持胃粘膜,使中药不伤胃。 我用大米加入辨证方中,其煎煮法大致有三:一是与其他药同煎煮至米熟汤成,然后去渣温服;二是用熬好的药汁与大米煎至米熟汤成,或去米,或不去米,温服;三是用大米煎煮的汤汁(即稀米粥)与其他中药同煎。 三、用大米来滋阴 《辅行诀》中有小补肺汤。其原文为:“小补肺汤,治汗出,口渴,少气不足息,胸中痛,脉虚者方。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细辛一两。”在此方的方后药味加减中明确地记载了:“苦烦渴者,加粳米”。 显然,在古代医家的心目中,大米也是能治病的,能止烦渴。这也说明大米有很好的滋阴功效。 后世医家对此也有深刻认识。如赵晴初在《存存斋医话》中就对粥油(久煮大米粥时在上层所形成的稠汁)的药效进行了详细论述:“阅《本草纲目拾遗》言:'粥油能实毛窍,益阴之功胜熟地’。袁了凡先生曰:'煮粥饭,中有厚汁滚作一团者,此米之精液,食之最能补精’。《紫竹林单方》治精清不孕方,用粥油日日取起,加炼过盐少许,空心服下,其精自浓。” 现代医家邹孟城《三十年临证探研录》中专门写了一篇《粥油益阴有殊功》的文章。其中记录了一则医案:某纱厂童工潮热乏力,纳呆盗汗。后确诊为肺结核。幸有一老年厨师告之:粥之浓汁能治此病。后日日饮之。凡四月而盗汗止,胃纳开,渐渐体丰神焕。当时中西医家每视为畏途之痨病,竟由此霍然,而粥油之力,可谓宏且神矣。 由此亦证实了大米有着非常好的滋阴止渴的药效。我学习此法,对于阴虚体质者,常嘱多喝米粥,特别是大米久煮后的上层所浮的粥油,最能滋阴养气血,有助于改善阴虚体质。 四、用大米来止泻 泄泻时,除辨证用方用药之外,我还喜欢在方中加一味大米。目的有二,一是止泻;二是养阴津。泄泻时水液流失,需要补充液体。喝米粥即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而且此法还有止泻之功。 医圣张仲景在桃花汤中用粳米一斤,这是经方中七个用粳米的药方中用量最大的一个方。这也提示我,大剂量的粳米有止泻之功。 历代医家对于大米的止泻功能多有论述。比如:《名医别录》明确记载:粳米可“止泻”;《日华子本草》记载,粳米可“断热毒下痢”;《食医心镜》记载粳米可“断下利”。 明国大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了一则他自疗的医案:“忆二十年前,岁试律门,偶患泄泻。饮食下咽,觉与胃腑不和。须臾肠中作响,遂即作泻。浓煎甘草汤,调赤石脂细末服之,不效。乃用白粳米,慢火煮烂熟作粥,尽量食之。顿觉脾胃舒和,腹中亦不作响,泄泻遂愈。” 由此可以证实,大米擅长止泻。为什么大米可以止泻呢?我的思考是,因为腹泻的核心病机是脾阳不运,下陷而成泻。而大米能调和脾胃,使脾胃气机归于平衡。 五、用大米来治胸腹疼痛 大米不但能补虚调中,还有止痛效果。以附子粳米汤为例,方名就带着“粳米”,其方主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为什么治腹中寒且痛要用到大米呢?分析仲景的原文,“切痛”当指比较剧烈的疼痛。方中有制附片、粳米、半夏、炙甘草、大枣。分析这几味药,制附片温通阳气,配合粳米即有止痛之功。 《日华子本草》记载:“粳米,煮汁,主心痛”;《肘后方》中则单独应用粳米治疗疼痛。比如,“卒心气痛,粳米二升,水六升,煮六七沸服”。由此我们可知,大米单用就有止胸腹部疼痛的作用。 关于粳米的用量与功效,有学者分析仲景的经方认为:粳米用量低于半升即可益胃生津;半升以上又可益气止泻,当在辨为中焦气虚或因气虚不运导致的阴津亏虚时选用。 六、仲景用大米 仲景常将粳米用于服药后的辅助治疗。比如桂枝汤、三物白散、十枣汤、理中丸、栝蒌桂枝汤、大建中汤、桂枝加黄芪汤、诃梨勒散等均要求在服药后“饮热粥”。 为什么药后要喝热大米粥呢?其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以助药力。比如桂枝汤后注:“服已须臾。啜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一方面大米属于五谷,最能安养胃气;另一方面,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大米能养脾胃,可助化生气血以调和气血平衡。喝了热的大米粥后,谷气内充,则气血化生充足,易于酿汗,并有助于驱邪外出。并使外邪不复入、余邪不复留。 二是借谷气以补益正气。使正气健旺,则正能胜邪,且邪去而不伤正。比如十枣汤服后要“糜粥自养”。其目的是用大米粥来调和脾胃,使中气不虚,则正气来复,疾病向愈。 张景岳提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这里的“毒”,即指中药的偏性。中药入于胃中,一方面能发挥祛邪治病之功;另一方面亦存在着耗气伤正之弊端。仲景的理念是“无犯胃气”,我的理解是,服中药后喝热米粥,即可养护胃气,胃气不虚,则中药可以更好地发挥祛邪治病之功,而避免其伤正的弊端。 进一步说,西药的偏性更强,其对人体正气的伤害更大。或许可以考虑用仲景的“无犯胃气”理念,在服西药后适当喝点热米粥,或可预防西药对于胃和正气的伤害。而且大米煮粥其力量非常中正平和,完全不影响西药发挥其治疗作用。 再者,治病的目的不仅在于祛除邪气,更在于恢复正气。五脏六腑以脾胃为本,调理脾胃即有益于五脏六腑的平衡。为了促进机体迅速恢复由病邪造成的损伤,就要有更多的气血,而气血即源于脾胃所化生。由此说,任何时候在祛邪治病的同时,都要重视顾护胃气,而应用大米(或加入方中同煎,或在服药后啜热米粥)即是顾护胃气的一个妙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