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曾经出过一个有关药王的奇特医案,让长安城内外居民都为之轰动不已。
好不容易请到了当世名医---孙思邈,可是药王给他用了药,依旧没有好转。孙思邈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干脆住进了严家观察病情,逐渐发现其实就连严太守的贴身家僮也是同样怪病。 在向厨师了解情况,得知严太守虽不喜欢鱼肉,但是他对饮食讲究极其精细。孙思邈恍然大悟,让严太守将主食换为了粗糙粳米,并每日服用细谷糠和麦麸皮煎的水。果然半月内,严太守一家居然神奇的痊愈了!长安城内外百姓皆赞孙思邈天下神医! 孙思邈善于用粳米治病,而且自有一套好办法,并且认为能用粮食治病的才是好医生。在他的《千金方·食治》中强调说,粳米能养胃气、长肌肉。
古时候,用粳米治病,大多是作粥食用。粳米能益气和胃、补脾益肺、止烦止渴、补中止泻、壮筋骨、益肠胃,做成米粥食用更是老弱妇孺皆宜,对病后脾胃虚弱或有烦热口渴的病人尤为适宜。《食鉴本草》认为,粳米有补脾胃、养五脏、壮气力的良好功效 诗坛长寿老陆游,就深得粳米粥补养之法,还悟出以粥养生是延年益寿的简便妙法,专门写了一首《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米粥可以益气养阴、健脾润燥,性味甘平,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族和铁、钙等无机盐,还有一定含量的碳水化合物。目前,全世界一共约有50%的人,都是以大米作为主食,大米粥就有有“世间第一补”之赞誉。
这其实和古时粮食生产能力以及主食类型有关。中国是种植大米最早的国家,但是在隋唐及以前时期,仍主要食用粟(小米)。唐朝的租庸调制规定,凡属授田之民,每年要上交粟米(小米)两石,不产粟米的地方,才可交稻和麦来代替。所以大米相对稀少一些,而且更易消化,最适合养胃的药用。 大米主要以北方一年一熟的稻米为好,相比较南方的一年多熟的稻米更加营养丰富,所以养胃使用大米多用北方的圆米为主,也就是粳米。
粳米其实就是粳稻所出的大米,形状比较粗短,粘性较强、胀性小,常见的东北大米、珍珠米、江苏圆米都属于粳米。
籼米南方一年多熟的籼稻所出的大米,形状比较狭长,米粒淀粉粘性较弱,胀性较大。 到了明朝,《本草纲目》中将粳米分的更加精细:“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 现代营养学角度分析:粳米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纤维素等含量较多,对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脑血管病有用,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供组织细胞合成的必须原料,减少高血压发病的机率;米糠中的粗纤维分子,有助胃肠蠕动,可以帮助预防糖尿病、老年斑、脚气、便秘、结直肠恶性肿瘤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