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开侃

 中原高考678 2014-04-29
 有朋自远方来

引子

    读小学的时候,不知从哪里捡了个烟屁股来抽,不幸被老师当场抓住,于是全校集合,前面放一张桌子,我站在上面,象董存瑞举炸药包一样举着那个烟屁股示众。老师说,能背出二十条毛主席语录,就让我下来。二十条啊,我背不出来,于是大家解散,我接着罚站,手里一直举着那个烟屁股。

    《毛主席语录》是毛主席说的话,而且都是闪光的话,据说一句顶一万句。《论语》其实就是《孔夫子语录》,记载的是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论。

    仑者,有条理也。木头上那一圈一圈有规律的纹理,叫年轮。论字拆开,就是“言仑”,就是有条理的话。孔子一生,当然不止说了这么点话,他跟老婆眉来眼去那些话,今天我们就不得而知。《论语》里记载的,都是可以做语录的“精言”。

 

第一篇:学而第一

    咱们现在就开侃。你看这“侃”字,一人,一口,口下面一“川”字,明摆着就是口若悬河之意,我要是唠叨点,大家伙儿别介意。
   《论语》每章的标题,皆取自开篇头两字,并无特殊含义。如第一章第一句为“学而时习之”,所以标题就叫“学而第一”;第二章第一句是“为政以德”,所以标题就叫“为政第二”。古人这种投机取巧的懒办法幸亏没流传下来,否则碰到一篇以“我操了一辈子心”开头的文章,那标题可就热闹了。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
    “习”的繁体(習)上“羽”下“白”, “白”就是小鸟没毛的身子的象形。这个字的古意为小鸟一遍一遍地扇动翅膀,学飞翔(Flap wings repeatedly )。近来不少研究者把习字解为“实习”(Practice),认为孔子教的是礼,学完理论就得练习,在教室里模拟或到宗庙实习。听起来也蛮有道理的。不管是复习还是实习,反正是一遍一遍来。

    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小鸟学飞,它扑扇着两个小翅膀,一次次跃起,摔下,再跃起,再摔下,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当它最后一飞冲天的时候,那种感觉,不亦说乎!

    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是让你温故而知新,象小鸟学飞那样,每一次都有新的高度;而不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似的单调重复,单调的重复有啥可“说”的呢?。但由于我们后人学古不精,使得这句话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不亦大乎!从古到今,我们就在那儿一遍又一遍地背那几本破书,该扼杀了中国人多少创造力啊!这“背”字上面一“北”,就是两个人背靠背的象形,我们背了半天,和所背的东西还是背靠背,终究还是未识庐山真面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在古代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货币单位,两贝为一朋。易经《损卦》里就有“十朋之龟”的说法。一个龟值20贝,那可是千年宝龟啊。宋代有一个文人就叫王十朋,字龟龄。有一个剧叫《荆钗记》,讲的就是王十朋的故事。

    另一种用法,称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志趣相投才叫“友”。这两个字的写法很有意思,“友”在小篆里就是两只手,上下相握,以表心心相映;而“朋”则是两个“月”,这“月”可不是天上挂的那个,而是一条长方形肉的象形,中间两横是两根骨头。你看我们跟肉有关的字都带“月”旁,如“腰”、“肝”、“肺”、“肠”、“肥”、“肿”、“胖”等等。还有这句话开头的那个“有”字,上面是一只手,下面是一块肉,手里抓块肉,就叫“有”。 “月”在古代也读“肉”音,张骞出使西域,曾到过一个国家叫大月氏,这三个字的发音就是“大肉支”。

    这“朋”字里的两块肉,每一块就是一个人的象形,表示两个人站在一起。在古代,朋和友这两个字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关系捆绑,一个是心意相通。所以朋字就衍生出不少贬义词,如朋党营私,朋比为奸等。

    同门为朋,而且前后都是在讲学习的事,所以孔子这句话的本意,极可能是在说:有这么多同学从大老远的来我们学校上学,不亦乐乎!比如仲雍,就是从江苏常熟来的。在孔子那个时代,等于是从吴国到鲁国求学,那也等于是出国留学了。

    当然,时代发展了,文字也是与时俱进的,我们不妨仍将“朋”理解为朋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知你,你并不抱怨,这句话很有现实意义,特别是我们这些移民,一个个人模人样的来了,结果别人根本不拿你当盘菜。记住孔子这句话吧,不要总是怨天尤人,是秃子总会发光的。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孔子自己也没达到。他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也很上火。原因就在于,他提倡做学问是为了修身治国齐家。如果只为了修身,那别人知不知你无所谓。但既然要治国齐家,那你就得把学问示人,示人就有可能碰一鼻子灰,不抱怨是不可能的。
    坦率地讲,这种境界我也没达到。如果我侃的东西大家很喜欢,踊跃参加讨论,那我当然会很高兴;如果大家反应很冷淡,我想我也不会很君子,大概也会抱怨几句:TMD写到半夜三点钟人家也不买帐,不亦傻乎!

 [转载]论语开侃(一) <wbr>有朋自远方来[转载]论语开侃(一) <wbr>有朋自远方来[转载]论语开侃(一) <wbr>有朋自远方来


孝悌仁之本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名若,字子有。咱们今天一口一个儿子孙子的,把个“子”不当回事,在古代,你要能被称为“子”,那可美死你龟儿子了。《论语》里有资格称“子”的,一共就三人:孔子、有子和曾子。

    百家姓里有“有”这一姓,“况后有琴”。这个姓,源自“有巢氏”。木匠的祖师业是鲁班,中医的祖师业是神农氏,倡妓业的祖师爷是管仲。这个有巢氏,可以说是房地产业的祖师业,因为是他发明了房子。远古时期,野兽很多,有个部落首领就带着大家在树上搭房子,以避开野兽的侵犯。一开始,没有参照物,就跟鸟学,搭的房子一个个跟鸟窝似的,于是大家就尊称他为有巢氏。你说咱中国人,第一批房子就是鸟窝,多少千年后,偏偏又请外国人来设计个“鸟巢”。

   《论语》虽说是孔子和弟子们有一搭无一搭说的一些零星话儿,但人物出场顺序却是大有讲究的,一点不亚于我们今天的政治局排序。 
    在《论语》里,有若才是名副其实的“老二”,“孔老二”应该改叫“孔老大”才对。有若之所以能在《论语》中第二个出场,乃是有原因的。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曰:“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
    按司马迁的说法,孔子死后,弟子们很想念老师,因为有若长的像孔子,于是把他立为接班人,像伺候孔子一样伺候他。

    司马迁此说,取自《孟子/滕文公上》: “昔者孔子没,...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
    可见,孔子死后,为了继承人问题,孔门弟子是有过一番较量的,实力派弟子大都推有若,其实曾子的名气比有若大,那又怎么样?大伙一起“强曾子”(Force Him),虽然曾子说“不可”,无奈大伙都举手,少数服从多数。于是,有子通过群众推荐,民主选举,成了圣人第二。

    当然,这个“似”不一定是长的像,思想啊德性啊威望啊,都可以用“似”嘛,历史上长的像孔子的,那是阳虎,孔子就因为像阳虎,差点被宋人打死。
    “孝”字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儿子在下,老子在上,儿子尊养老子,为“孝”。现在人,哪怕才二十出头,只要你有了孩子,就有资格称老子。在古代,七十岁才有资格称“老”。按照《礼记》的规定,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二十岁可以加冠,所以称“弱冠”;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耆老就是这个年龄段。八十九十曰耄,也叫耄耋。你看给八九十岁人过生日送的画,都画有八只猫九只蝶,就是暗指耄耋。百年曰期颐。

    弟者,悌也,弟弟尊敬兄长。

    既孝又悌,当然不会犯上;不犯上,当然更不会去作乱。君子务本,这个本就是“孝弟”,本立则道生,这个道就是“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门的“道”。 “仁”从字面上看,是“二人”,所以“仁”就是指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怎么处?一个字,爱,“仁者爱人。”
    墨子提倡博爱,一视同仁,爱别人的父母如自己的父母,爱别人的孩子如自己的孩子,爱别人的老婆如自己的老婆(哈哈)。儒家的爱是分等级的,由里及外,由亲到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的“爱”,是比较符合人性的。

论语开侃(二)孝悌仁之本(孝)
 
 

吾日三省吾身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和“令”都是“好”的意思。不过这种“好”有点装,不是自然真情之流露。孔子认为这种花言巧语、假颜悦色的人都不“仁”。
    鲜,鱼羊组成。鱼和羊,在古代可不是谁都能吃到的,诸侯一级每个礼拜可能才分到一次鱼和羊肉,所以“鲜”又表示“很少,很稀罕”。
    其实我觉得把话说得好听点,给人点好脸色,没什么不好啊,谁管你心里怎么想。要按孔子这么说,那西方人没几个“仁”的,你看他们,不管心里多烦你,表面上总让你过得去,你不也觉着很舒服吗?为人处世,需要做好表面文章的时候还是占大多数吧!
    难怪国人那么习惯恶语相向,冷脸对人,原来是怕自己“巧言令色”,被划入“鲜矣仁”之列啊!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按照我们所说的顺序,曾子第三个出场了。
    曾子名参,字子舆。我们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曾参这个名字怎么读?按国学界目前的读法,曾参、还有刘邦的哥们曹参、唐代边塞诗人岑参,这三个“参”都读shen。如果读shen,那这个“参”指的就是古代中国二十八星宿之一。杜甫有诗曰:“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商星为心宿的主星。参、心二宿都是二十八宿之一,参宿位于西方,心宿位于东方,绝不会同时出现于天空。

    但是,这种读法是没有根据的。

    古人的名和字,基本上是意义相同或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平和原同意。《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又如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明和亮也同意;还有像陆游,字务观;秦观,字少游,观和游也是一个意思。偶尔也有名和字意思相反的,如韩愈,字退之;晏殊,字同叔。

    那我们根据名和字的关系来看看这三个“参”的读法。舆跟车有关,所以这个曾参的这个参同“骖”,发can的音。什么叫骖,叁马,三匹马拉的车。古时候的车上,除了主人和司机,还有一个警卫,是第三个人嘛,所以叫骖乘,也叫参乘,骖和参通用。如《史记·项羽本纪》上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目前的读法曾shen是错的,正确的读法应该是曾can。

    另外,孟子名轲,字也是子舆,轲也是一种车,可以作为旁证。

    曹参字敬伯。参拜是表示敬意的一种方式,所以,这个参也应该读can。

    岑参情况比较特殊一点,他没有字,不过他有个哥哥叫岑况。哥哥以先贤荀况之名为名,弟弟以先贤曾参之名为名,这个说法应该是站得住脚的。所以,岑参的参也读can。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引用孔子的话说:“参也鲁。”看来这个人比较迟钝。但迟钝不一定是笨,只是反应慢点,这种人只要持之以恒,往往能有大成就。 

    曾子可以说是儒学一代大宗师,第三个出场,屈点。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为曾子所作;《中庸》的作者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学生;孟子是子思的门人的学生。从这条线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子对儒家思想的影响。此外曾子还是《孝经》的作者。他对儒家思想的贡献,远比有子要大。

    这个“省”(xing)字,下面是一大眼睛(目),上面是一条眉,上画三根毛,拿眼睛审视的意思。曾子学说的特点,也就在一“省”上:向内心下工夫,强调通过内省培养人格气节,以达到崇高之精神境界。这也就是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源头。
    哪三省?为人谋有没有不忠啊?对朋友有没有不信啊?老师传的知识有没有复习啊?

    现代人每日“三洗吾身”的有。三省吾身?全省了。

论语开侃(三) <wbr>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开侃(三) <wbr>吾日三省吾身(参与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