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事情 ——观《舌尖上的中国2》第二集有感
“从手到心,从心到口,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只要点燃炉火、端起碗筷,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这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二集《心传》的结束语,切中要害,直接点题,那就是:用心做事情。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从深山到闹市,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方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师徒的心诀、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相传。 当欣赏完美味的前世美景,菜籽结束了植物生涯,并开始一段奇幻的旅程。经历“炒籽”等木榨榨油这个传承了上千年传统技艺的每一道工序,富含单不饱和脂肪,媲美昂贵的橄榄油的菜籽油,一滴一滴地滴到了我们喜欢的每一样美食里。 看着榨油工们在完成一次次制饼、发力、撞击、压榨的繁重劳作后,吃着油坊老板娘用菜籽油煎出的臭豆腐,脸上露出满足的表情时,汗水裹挟下的笑容,展示的是用心榨油给全村人带来一整年口福的成就感,反复榨打,持续三小时的辛苦,找到了最好的托付。从此,中式烹饪有了锅具与食物的最好媒介,美食、美味也有了最好的基础。 张世新的儿孙们,眼看着爷爷不便走动,便接过爷爷拉扯大五个儿女的制作挂面的担子。盐、水和面的配比,因为有了几十年的经验,非常精准,醒面、搓条、盘面、二次发酵、绕面、三次发酵……,撑面杆从中间精准分开,面的柔韧与重力的合作恰到好处,160根一挂,拉长到3米,银丝倾泄而下,接受着阳光和空气最后的塑造。所谓心传,除了世代相传的手艺,还有生存的信念,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因为,张世新的儿孙们知道,唯有用心做出来的挂面,一定能为苍凉的黄土地和一家人的日子,增添几分暖意。 厨师,作为中国的传统行当,一直以师徒这个中国传统的非血缘关系之一的形式存在。刚满20岁的阿苗,高中毕业便师从厨师吕杰民,遵循着“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古训,开启成为“白案”厨师之路,每天收工后,只要有剩余的食材,她都会留下来继续练习,看着她亲手制作的“三角糕”终于可以端到食客面前时,阿苗内心的满足感,一定是油然而生。由此,她也会坚信,用心学艺,是安身立命,甚至是改变命运的不变法则。 中国社会,子承父业,最顺理成章。一心想在他上大学的城市闯荡的陈训哲,职场受挫,回到家中给父亲帮忙,由此开始了全新人生。不仅学会了制作潮汕人喜欢吃的“蚝烙”,而且成功实现了“掌勺”的愿望,在明白刻好一个萝卜花不比解一道高等数学题更容易道理的同时,他终于理解了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用心的道理。于是,他用心尝试着突破,经过反复试验,不断往传统的“蚝烙”里添加文蛤、花蛤、豆腐鱼等食材,给这个存在了百年的小店不断带来新意。食客们吃着阿哲制作的食物,称赞阿哲的手艺,让他明白,用心去创新“蚝烙”,是对传统的升华,当这升华与舌尖相遇,一定能触动心灵。 蓑衣刀法、脱骨整鱼、三套鸡、扣三丝,等等,都是细致的刀功呈现出的食材的美感,美味与形色兼顾,正是中国人的饮食哲学。200度的食油,用不足10秒的时间做出“油爆河虾”,对火候的考较,有着教科书一般的严格。“啫啫煲”的制作对火候的要求更极致,猛火急攻,尽可能缩短烹饪时间,还要根据餐桌与炉灶的距离,调整火力与抄起砂煲的时机,奔跑的过程,烹饪在继续,享受的那一刻,食物才完美亮相。 所有这些,无一不是用心在制作、在创造美食,用心,已经成为厨房这个江湖里无敌于天下的“武功秘籍”。83岁的李伯荣,正是靠着好学、用心、传道、授业,赢得一世之名,收获了今天的成就和尊敬,电视画面中缓缓推近的他桃李满堂的合影,将他用心从业数十年的成就,做了一个“满堂彩”的诠释。 星巴克咖啡曾经有经典传世的广告语:我如果不在星巴克,就一定在去往星巴克的路上。看过《心传》这一集,最大的心得莫过于这一句:如果还不能确认是用心在做事情,就一定要保证是走在用心做事情的路上。(2014年4月27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