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咳喘定时而作的独特辨治经验——胡老经方医案心解060

 谷秀稻香 2014-04-29

)

胡希恕先生医案

陶有强解析


夏某,女,32岁 病案号:106421


初诊:1966年1月7日,近3年来每年冬春犯咳嗽。本次咳嗽已发作两月。前医曾与三拗汤,杏苏散加减无效,后又以止嗽散加减二十余剂无效,再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效也不明显。近来症状:咳嗽,吐稀白痰量多,背恶寒,四肢凉,口干不思饮,胸闷,胃脘痞满,纳差,便溏。苔白滑,舌质暗,脉沉弦细。


处方:麻黄9g桂枝9g白芍9g细辛9g干姜9g炙甘草9g五味子12g半夏15g茯苓12g


结果:上药服三剂,胸闷、吐痰减少,继服六剂,咳嗽明显减轻,再继续服两周咳平,他症也随消。


分析:咳喘久病,遇某时令而发,多具宿根,或瘀或痰(饮),因虚因实,兼寒兼热,宜加细辨。


本例症候除主症外,与上例相似,外邪内饮,六经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为小青龙汤证,因水饮内盛,酌加茯苓化饮,《伤寒论》第40条“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我们通过这一案例,想重温一遍胡希恕先生所一再强调的外寒内饮的治疗原则,即解表化饮须同时进行,胡老在讲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小青龙汤、五苓散和真武汤等方证时反复申明这一观点。表有寒邪,里有水饮,里有水饮停蓄,表亦不透,表证不解,里亦难和,故治须两顾。若强发其汗,勉为透表,则易激动里饮,变证百出,《伤寒论》中论述较多,水饮横肆,逆于上则呕哕晕眩,阻于中则心悸痞硬,趋于下则肠鸣泄泻,泛溢周身则疼重瞤动。如《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若舍表而攻里,单利其水,则表邪因势入里,相互胶结而难解,无异于闭门流寇,遗患无穷。如《伤寒论》第31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即因误下致表邪入里,成水热互解的结胸证。因此惟有解表、化饮兼顾,邪气始服,方可收表解里和之效。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发汗以祛邪解表,半夏、干姜、五味子,并增茯苓以化饮和里,表里两痊而咳逆自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