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八大家与古文运动

 一寸大海 2014-04-30

唐宋八大家与古文运动

报告简介「唐宋八大家」是指在唐、北宋两代八位著名的散文作家,他们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及苏辙。八大家的文章风格虽然各具特色,但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极力推崇文体自由、言之有物的「古文」,并且力图通过文章来表现他们心中的「道」。由于他们的散文写得十分出色,所以历代以来都是读书人学习写散文的模范。

报告大纲

骈文与古文的差别

何谓骈文?何谓古文?古文和骈文有什么分别?

唐宋八大家的介绍

介绍唐宋八大家的基本资料、著名文章

古文运动的介绍

唐宋两代的古文运动与为何会有古文运动

何谓古文

古文就是散文
古文就是散文,也叫散体文,奇句单行,不追求语句对偶,句子可长可短,挥洒自如,不受拘束,言之有物,语言精炼。

形式自由 接近口语
从先秦到汉魏,中国的散文很兴盛,不但出现了《左传》、《国语》、《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等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也有李斯、贾谊、司马迁、班固、曹操、曹、曹植、诸葛亮、嵇康等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家,无论记事、记言,或抒情、议论,表现形式都自由不拘,文章语言也接近口语。

为何要有古文运动

骈文限制太严
文盛行于六朝 ,它虽然具有对称美与声律美,但因对偶、句式、声律等严格限制,使作家不能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能充分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而产生了文体解放的渴求。

文体解放的先声
在骈文占统治地位时,就有梁朝的裴子野、西魏的苏 、隋代的李 ,先后起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但影响都不大。

古文运动的时代背景
到唐代时,骈文已经僵化,既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阻碍了文学自身的发展。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 ,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另一方面,唐代佛教和道教泛滥,佛寺道观遍及全国各地,与国家争人力,争财力,加剧了国家的衰弱,也严重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因此,不少知识分子为了崇儒抑佛,便倡导古文、反对骈文,希望以较自由浅白的古文来宣扬儒家思想,藉此重建社会秩序,于是古文运动便应运而生。

唐宋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
初唐时,陈子昂写了一些质朴平实的散文,开风气之先。天宝(公元742-756年)以后,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继起,以儒家思想为依归,倡导古文,成为中唐古文运动的先驱。之后,唐代最重要的古文运动领袖韩愈和柳宗元,高举儒学复兴的旗帜,提出了古文运动的理论纲领,并在古文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又有刘禹锡、白居易、元、李等人的积极参与,使古文运动进入成熟与兴盛的时期,从而压倒了文。但到了晚唐五代,骈文又弥漫文坛。

宋代古文运动
北宋初,柳开等人起来反对颓靡的文风,以复兴韩、柳的道统文统为己任。北宋中期,政治改革的浪潮推进了文学的改革。这次古文运动以欧阳修为领袖,他高举崇儒尊韩的旗帜,同时把儒学和现实联系起来,强调「明道」与「致用」相结合,写出了大量明畅婉转的散文,又热心奖后进。稍后,王安石、曾巩、三苏把宋代古文运动推向高潮。

古文之特质

言语精炼

何谓精炼?
古文语言精炼。所谓「精炼」,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反映纷繁的社会生活,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没有多余的词句,而且有深刻的内涵,这是作家的基本功。《左传》中的《曹刿论战》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是很好的例子。

《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记述鲁国与齐国的长勺(在今山东省境内)之战,全文只用了222个字,就写出了这次战役的准备、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和战后的分析总结,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乃是民心,并塑造出了曹刿这一智勇双全的爱国者形象。

《桃花源记》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只有319字,就完整地记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描绘了桃花源中的优美景色和美好生活,寄寓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文体自由

句子可长可短
古文的句式自由,没有限制。如《史记?项羽本纪》:「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王,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今山东省曲阜市)出胡陵(今山东省鱼台县)。」(译文:春天,汉王刘邦率领五个诸侯的军队,共五十六万人,向东攻打楚王项羽。项羽听到这个消息,就命令各位将领攻打齐王,而自己统率精兵三万人向南从鲁绕道出胡陵。)这里有多种句式,最长的一句多达14字,最短的句子仅有1个字,参差错落,舒卷自如。

篇幅可大可小
古文篇幅不限长短。如贾谊的《陈政事疏》长达5,800余字,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仅有84字。

功能齐全
古文可用于抒情、写景、述事、记言、记物、说理、议论、指令、陈诉,只要练好了基本功,便可无往而不利。

言之有物

古文要求言之有物,不说空话、废话,不要无病呻吟,不搞文字游戏。作者要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给予读者理性的启迪或感性的陶冶。

思想深刻
《孟子?尽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老百姓最为重要,国家为其次,君主为轻。

两千多年前的这种民本思想,至今仍然闪闪发光。

感情真摰
韩愈《祭十二郎文》:「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译文: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很早就去世了。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中只有你,在儿子辈中只有我,儿孙两代都只有一个人,孤单无伴。嫂嫂常常一面抚摸着你,一面指着我说:「韩家两代,只有这两个人罢了!」

语言极质朴,没有一个感叹词,却感人至深,所以本文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

骈文特质

文也称「骈文」。骈文的主要特点就是语句结构的平行和对偶。

古文与骈文之比较

对偶

骈文都是两句一联,两连对偶;而古文少用对偶。

句式

骈文大多是四字句和六字句,称骈四六,古文句式长短不拘。

声律

骈文讲究平仄,有些还要求声律。古文无此限。

词藻

骈文重视词藻来修饰文章,称『藻饰』,且重典故;古文言语较朴实,且少用典故。

骈文例子:泉水激石,泠作响;好鸟相鸣,嘤成韵。蝉则千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上蔽,在昼犹昏。──吴均《与宋元思书》

古文例子: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柳宗元《小石潭记》

唐宋八大家简介

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苏轼、苏、王安石和曾巩。明朝人茅坤编选这八人的散文为《唐宋八大家文钞》,于是,「唐宋八大家」的名称便流传于世。韩、柳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苏洵等五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骨干成员。

韩愈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原籍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自称「郡望昌黎(在今河北省)」,后人便称他为韩昌黎。他25岁中进士。官至吏部侍郎。死后曰「文」,世称韩文公。他的散文众体兼备,论说文、杂文、叙事文、抒情文、应用文都写得很好。

韩愈的中心思想

为儒学而奋斗
佛教和道教在唐代发展到了顶点,并在思想界中压倒了儒学。韩愈高举崇儒抑佛的大旗,复兴儒学。

崇儒抑佛的思想
从以下三点,可以概括韩愈崇儒抑佛的思想:
1. 韩愈认为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仁义学说,强调政 治、经济、文化、伦理以至日常生活,都要以儒学为指导思想,并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批判佛教与道家的理论;
2. 深刻揭露佛教和道教蛊惑人心、耗费民财、与国家争人力等等危害;
3. 韩愈高举儒家的道统,标榜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孔子、孟子等古代圣
人,并表明自己是孔、孟之道的直接继承者,用以对抗佛教各宗派的祖统

韩愈提出的古文运动理论,主要内容如下。

修辞明道
韩愈认为学习古文,是为了学习儒家之道;创作古文,是为了弘扬儒家之道。道是目的与内容,文是手段与形式。这就是他在《争臣论》中所说的「修其辞以明其道」。

不平则鸣
他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作家写文章,大多是为了鸣不平。不平则鸣,继承和发展了屈原「发愤以抒情」的诗论,是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

力主创新
韩愈主张学古文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务必去掉「陈言」,即要求写文章不用陈腐的语言,而要用新鲜活泼的语言。在《樊绍述墓志铭》中,他又进一步提出「惟古于辞必己出」,就是要求文章必须富有独创性。

强调养气
韩愈在《答李书》中说:「根之茂者其实」,「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这里的「根」或「气」,都是指作家的人格修养。所以,他又说:「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谏迎佛骨

佛骨风波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唐宪宗派人从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法门寺迎取佛骨到皇宫供奉。顿时全城轰动,王公百姓潮水般地涌上街头,跪地拜迎,纷纷施舍财物,甚至有人在自己头上燃起佛香,有人砍断自己的胳臂,以示虔诚。当时没有一个大臣敢说一个不字,惟有韩愈挺身而出,上了一道《论佛骨表》,猛烈抨击佛教,并指出历来迷信佛教的皇帝都是短命的;还要求把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如果佛祖真的有灵,降下灾祸,由他个人承担,万死不悔。

贬职潮州
唐宪宗看到《论佛骨表》,勃然大怒,竟要处死韩愈。经人救助,才免了死刑,贬为潮州(今广东省潮州市)刺史。韩愈走到蓝关(今陕西省蓝田县南),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陪他同行,韩愈就写了一首著名的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写道:「欲为圣朝除弊事,敢将衰朽惜残年?」意思是说:我要为圣明的王朝革除政治上的弊端,怎肯由于衰弱多病而顾惜自己的老命呢!

言以载道的典范

宣扬儒学的名篇
文以载道,即修辞明道,意思是以文章来说明道理。韩愈的一些古文,是以散文形式宣扬儒家道理的典范。如《原道》以儒家的仁义学说,批判佛教与道家的理论;《原性》说明儒家的人性论,倡导儒家的道德规范,即仁、礼、信、义、智。《原人》讲人际关系,主张对「夷狄禽兽」都要「一视而同仁」,这思想符合现代社会反对民族歧视和保护野生动物的主张。其他名作还有《论佛骨表》和《师说》

不平则鸣的杰作

《杂说》:怀材不遇的感慨
韩愈的许多散文都可以说是不平之鸣,最著名的当推《杂说》。此文开头一段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死于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怀才不遇,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千古悲剧。韩愈以马为喻,说明这种悲剧是难以避免的,原因就在于世上伯乐太少,也就是说统治者不能识别与任用人才。这篇文章文笔矫健,波澜起伏,愤慨不平之情,溢于言表。

反话正说的《进学解》
同是不平之鸣,《进学解》却是另一种笔触。韩愈仕途坎坷,才高位卑,分明一肚皮牢骚,《进学解》却说自己德行不高,学业不精;像孟子、荀子那样的大儒,尚且怀才不遇,何况我呢?皇帝不杀我,已经很幸运了,还赏给我一个闲散的官职,「乃之宜」。这篇文章反话正说,幽默风趣,但在诙谐中蕴含着辛酸,委婉中透露出怨恨,所以唐人孙樵称赞它「拔地倚天,句句

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的论说文,写得理直气壮,义正词严,格局严谨,层次分明,或说理透辟,或锋芒毕露,对复兴儒学起了重要作用。因此,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颂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天下之」。

古文创新的硕果

韩愈的古文创新,主要表现在文体和语言两个方面。在文体方面,他在墓志铭、史传文、赠序文壁记文等文体上,都有大胆的创新,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不落俗套的墓志铭
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就是墓志铭中的「变格」。一般墓志铭的题目都详细写上死者的官爵头衔,但韩愈认为这些东西对柳宗元(字子厚)毫无意义,通通省略。一般墓志铭都是为死者歌功颂德,空话连篇;韩愈此文则夹叙夹议,不仅高度评价了柳宗元的道德和文章,并为其「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的悲剧人生大鸣不平,内容深刻,感情真挚。

简约真挚的铬文
一般墓志铭的末尾都有一大段铭文,多为四言韵文,词彩华丽而空洞无物;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却只写三句:「是惟子厚之,既固既安,以利其人。」因为韩愈最不安的是柳宗元的子女都还年幼,他是多么盼望这些孩子健康成长啊!至情至性,都浓缩在「利其嗣人」这四个字中。因此,明人茅坤称它为「墓志中千秋绝调」。

语言艺术大师

韩愈是中国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在中国文学史上,杜诗韩文,历来相提并论,分别代表中国诗歌与散文的最高成就。他的散文语言有两大特点:一是个性鲜明;二是精炼准确,新鲜生动。

个性鲜明
韩愈的文章不论说理明道,还是叙事抒情,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他理直气壮、倔强不屈、慷慨激烈而又情真意切的性格,这是很难达到的境界。

精炼准确新鲜生动
韩愈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力求准确生动;又务去陈言,善于从当时的口语中汲取素材,加以提炼,创造出新鲜活泼的文学语言。因此,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极旺盛的生命力,我们现在仍然广为运用的不少成语,如「一视同仁」、「同工异曲」、「不平则鸣」、「动得咎」、「兼收并蓄」、「杂乱无章」、「落井下石」、「俯首帖耳,摇尾乞怜」等,都出自韩愈的散文。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也;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然,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氏子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赏析】
 本文作于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
1.主旨:本文旨在说明师的作用与择师的原则,批判不重师道的不良风气,表现了韩愈敢于反抗流俗,为了复兴儒学而勇为人师的精神。韩愈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许,但他对孔孟之道并非全盘照搬,而是批判继承。在本文中,他一方面称颂孔子是圣人,学无常师,从而引申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倡导能者为师的原则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他又批评了孔子「生而知之」的观点,强调必须通过从师学习才能明道。
2.艺术特点:本文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古与今、圣人与众人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它的句式灵活多变,以散体句式为主,又适当地插入一些排偶句;以正面说理为主,又穿插一些感叹句与反问句,使文章气势强劲而又摇曳多姿,实为论说文中的杰作。

 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21岁中进士。他最后的官职是柳州刺史,故此又被称为柳柳州。擅长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文、政论文。

 落魄的改革家

永贞革新的失败
公元805年正月,唐顺宗即位,改元永贞,以王、王叔文为首,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为骨干的革新派当政。他们努力革除各种弊政,严惩贪官,减轻人民负担,并准备夺取宦官的兵权,以改变宦官专权的政局,史称「永贞革新」。但这次革新只推行了几个月便流产了,革新派遭到残酷迫害。

贬职远方
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永州地处偏远,司马又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官,柳宗元十分苦闷,抑郁难申。直到10年之后,才升为柳州刺史。官职虽然升了,但地域却更偏远,柳宗元的悲愤心情可想而知。但在永州和柳州期间,他还是尽力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因此,至今永州仍有柳子庙,柳州则有柳侯祠和柳侯公园。

文以明道的作家

韩、柳的相同之处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文者以明道。」关于道和文的关系,柳宗元与韩愈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道是目的,文是手段;道是内容,文是形式,因而他们都注重作家的人格修养。

韩、柳的差别
关于道的内涵,韩愈和柳宗元的看法却有所不同。首先,韩愈强调儒家的道统,旗帜鲜明地崇儒抑佛,绝不妥协;柳宗元信奉佛教长达30多年,因此,他企图把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调和起来。其次,韩愈的道偏重于儒家的伦理道德,全力发挥仁义学说;柳宗元的道则强调经世致用,主张「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即认为「道」应该注重实际,切实可行,对国家与人民有利。总之,柳宗元的道比韩愈更广泛,也更复杂。

柳宗元的散文多能言明事理,引出道的内容,尤其是他的讽刺寓言和人物传记,更是富于哲理。

绝妙的讽刺艺术

寓言高手
柳宗元使寓言独自成篇,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他创作的寓言,短小精炼,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性和教育意义,表现了高超的讽刺才能,是继先秦之后中国寓言文学的第二个高峰。

《黔之驴》
之驴》的大意是说:贵州没有驴,有人从外地带来一头,放在山下。老虎见驴个子很大,又听见牠的叫声很响,非常害怕。后来逐渐接近牠,驴子踢了老虎一脚。老虎见驴子的本领不过如此,就把牠吃了。这个寓言只有160字,却产生了三条成语:「黔驴之技」比喻本领有限,「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光了,「庞然大物」形容虚有其表、大而笨拙的东西。

《蝜蝂传》
柳宗元在《蝜蝂传》中,写一种名叫蝜蝂的小虫,喜爱负重,见到东西就负在背上,越背越重,虽然很困倦也决不罢休。又喜爱爬高,用尽力气也不休止,终于从高处掉下来摔死了。这个寓言讽刺那些贪得无厌、好向上爬的官僚,最终一定会自取灭亡。

传记文学的新高潮

开创传记文学新高潮
柳宗元的传记继承了司马迁《史记》的优良传统,又有新的发展。这首先表现在更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作品的文学性增强了;其次是寓理于人,寓理于事,具有明显的讽谕性。他和韩愈共同创造了中国传记文学的第二个高潮。柳宗元的传记可分为两类,一种是「记人叙事」,另一种是「记人明理」。

记人叙事
这类传记是通过记述人物的事迹,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如《段太尉逸事》,写段秀实与军阀、豪强斗争的三个故事,揭露军阀、豪强的罪行,反映农民的苦难,表现了段秀实敢于为民请命的性格,形象栩如生。

记人明理
这类传记也写人物事迹,但主旨在于说明某个道理,讽刺丑恶现象。如《宋清传》记一位卖药的商人,不计小利而「取利远」,乐于助人,终于成为富翁。作者在记述了宋清的言行之后,发了一大段议论,认为宋清这样的商人并没有市侩习气,倒是那些「居朝廷、居官府」的「士大夫」却大有商人作风。

游记文学的奠基之人

游记典范:《永州八记》
柳宗元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永州八记》更是后世游记文学的典范。永州山水,奇丽多姿,但一直被人忽视。柳宗元以他敏锐的审美目光,发现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并用他的生花妙笔加以描绘,写成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 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和《小石城山记》。

奇丽的山水画廊
柳宗元笔下的永州有「 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的高峰,有状如堡坞城墙的石山,有「争为奇状」的怪石,有「纷红 绿」的奇花异卉,有「舟行若穷,忽又无际」的溪流,有「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的涧水,水中还有「似与游者相乐」的鱼儿,千姿百态的风光和神韵,尽收笔底。八篇游记,八个景点,各有特色,又互相连接,构成了永州山水奇峭幽丽的画廊。

情景交融的意境

柳宗元的游记不仅写出了山水的自然美,而且在对山水的描写中,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构成情景交融、富有诗意的意境。这种意境的创造,大体可分为「触景生情」和「借景抒愤」两种。

触景生情
《钴鉧潭西小丘记》写道:「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熙熙然回巧献技,以丘之下。」作者在小丘上举目四望,觉得高山、浮云、溪流、鸟兽都在高高兴兴地呈现自己的美丽,作者的心情也十分愉快。

借景抒愤
《小石城山记》在描绘了小石城山奇异的美景之后,作者写道:「又怪其不为之中州(即中原),而列是夷狄(夷狄是指荒远的永州)千百年不得一售其。」借小石城山的美景因地处偏远,不为人知,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闲置荒州的愤慨,明代文学家茅坤评论说:「借石之伟,以吐胸中之气。」又如《始得西山宴游记》在描写了西山的奇景之后,突然插入一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以山石的奇伟,比喻自己特立独行、不同流俗的人格。

小石潭记1〕》

小丘2〕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3〕,闻水声,如鸣佩环4〕,心乐之。伐竹取道5〕,下见小潭,水尤清冽6〕。全石以为底7〕,近岸,卷石底以出8〕,为坻,为屿,为嵁,为岩9〕。青树翠蔓10〕,蒙络摇缀11〕,参差披拂12〕。

潭中鱼可百许头13〕,皆若空游无所依14〕。日光下澈15〕,影布石上,佁然16〕不动,俶尔远逝17〕,往来翕忽18〕,似与游者相乐19〕。

潭西南而望20〕,斗折蛇行21〕,明灭可见22〕。其岸势犬牙差互23〕,不可知其2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25〕,悄怆幽邃26〕。以其境过清27〕,不可久28〕,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29〕。30〕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31〕。

【赏析】
这篇193字的短文,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典范之作。它的主要特点是:
1.工于写景:作者以简炼的笔法,描绘石潭周围的环境,而重点放在描写石潭的景色,远近搭配,详略有致。对潭中游鱼的描写,是本文的传神之笔,妙在以实写虚,以动写静。写鱼为实,写潭水和天气为虚,鱼儿「皆若空游无所依」,正表明风和日丽,潭水清澈透明;鱼儿「往来翕忽」之动,反衬出石潭之静。作者又善用比喻,如「如鸣佩环」,「斗折蛇行」,「犬牙差互」,既生动,又贴切。因此,近代文学家林琴南称赞本文「体物直到精微地步」(《柳文研究法》)。
2.情景相生:在这篇短文中,作者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清澈的潭水,活泼的游鱼,使他高兴,因而觉得鱼儿「似与游者相乐」,进入了物我交融的境界;但此地太冷清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又使他想起了贬谪荒远的孤寂和幽愤,因而觉得「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永丰县)人。24岁中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死后「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擅长论说文、记叙文、抒情文和随笔。

 1009-1066年),字明允,眉州眉山县(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因欧阳修的引荐,当上霸州文安县(今河北省文安县)主簿的小官。擅长论说文与书信。

 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世称南丰先生。39岁中进士。官至中书舍人。死后「文定」。擅长记叙文与论说文。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市)人,世称王临川。22岁中进士。曾当过宰相。晚年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死后「文」,又称王文公。擅长论说文与记叙文。

 苏轼(1037-1101年),字子,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21岁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南宋时追「文忠」,世称苏文忠公。擅长记叙文、议论文和杂文。

1039-1112年),字子由,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之弟,人称「小苏」。19岁中进士。担任过户部侍郎等官职。当时新旧党争激烈,他多次被贬任为地方官。擅长记叙文、论说文和书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