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石成金及其《长生秘诀》 石成金是清初养生学家,他幼年多病,长大后重视养生,先后拜访十余名养生有道之士,依法调生养息,不仅全身沉疴痼疾全无,伤风感冒及其他小毛病也不沾体,成年后与青少年相比,前后判若两人。遂将自己的养生之道著书立说,公之于众。 一、心思部 1.常存良善想。天地间万事万物,唯有善可以延长寿命。人邪我正,人恶我良;人生事,我息事;人害人,我为人,横来直去,总归于善。善之一字,生生世世受用不尽。 2.常存和悦想。人之心思,一存和悦,其欢乐之情体现在外面,人自然和蔼美丽。恼怒有三害:伤肝则气昏肋痛,而成胀满;伤肺则气逆吐血,而成虚损;伤脾则气结减食,而成鼓隔。 3.常存安乐想。古人曰:“人骑骏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看看推车汉,上虽不足下有余。”将此句悬于斋中,早晚看看,反倒会生出许多乐趣。每遇到不如意之事,想象还有人比你更难,心即坦然大乐矣。 4.常存仁厚想。明万历、隆庆年间的瓷器,至今尚多,皆因它厚实,可保存久也。有仁厚慈善之心,无刻毒阴险之念,长寿则指日可待。 二、饮食部 人赖以饮食以养生,饮食调和,则脾土安泰。脾为诸脏之母,生血生气,周身之津津荣卫,皆本于此。善养生者,饮食都有法诀。如先饥而食,食不过饱,若过饱则损气而脾劳;先渴而饮,饮不过多,若过多则损血而胃胀;早饭宜早,午饭宜饱,晚饭宜少;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此调和之大旨也。 至于饮食之法,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清淡,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起而徐行数十步,此吃饭之要法也。饱食之后,不可就卧,不可发怒,不可呆坐,此又食后之禁忌也。 三、起居部 人身有三宝;精、气、神也。精生气,气生神,神自灵也。故精绝而气绝,气绝则神绝,而命绝矣。善养生之人,少色欲所以养精也,少语言所以养气也,少思虑所以养神也,此调养三宝之大旨也。 1.每日调摄。清晨睡醒欲起,先拍心胸三四掌,再披衣起坐,用两手擦面令热,再擦全身。因四时寒暑,酌量添减衣服,令温和,不可过暖。下床后因一夜精华皆聚于口,此时喝白开水一碗胜过人参汤。 早餐白粥最佳。至于午餐,量腹而食,不可因食爽口,遂食过多。午饭后徐行数十步,静坐修养。晚餐宜早。睡前用温水软刷,刷漱口齿,令洁净,叩齿数遍。快走数十步,再用温水洗足后,摩脚心涌泉穴,一手握足,一手用力摩擦,不计遍数,以极热为佳。随即上床侧身屈膝而卧,先睡心,后睡眼,此乃每日调养之法,享许多安乐之福。 凡大小便不可强忍,忍小便不便,伤膀胱;忍大便不便,成痔漏,便时宜紧闭口齿。大小便未急,亦不可努力强迫。 2.每夜调摄。晚间脱衣睡下,随意左右侧身屈膝而卧,令神气不散,不可仰卧如尸。不可开口走失元气,但凡睡时张口者,牙齿无不早落。不可将手放心胸间,免遭梦魇迷之患。不以被覆面,则气得清转,主长寿。卧下便不可言语,更不可歌唱,亦不可穷思极虑。夜间若睡醒,即舒神腿足,再随意转侧,令血气通畅。夜间或有事,或小便,先拍心胸三四掌,然后披衣起身。或有梦不详者,不宜说,此乃每夜调养之要法。 凡睡下就要一心安稳思睡,不可又复想事务,“先睡心”三字,即是极妙睡功。(转载自《中国老年》) 莫恼歌 (石成金) 莫要恼 莫要脑 烦恼之人容易老 世间万事怎能全 可叹痴人愁不了 任何富贵和王侯 弃之处处埋荒草 放着快活不会享 何苦自己寻烦恼 莫要恼 莫要恼 明日阴阳尚难保 粗布衣 菜饭饱 福箴 [清]石成金 心宽性怡快乐就是福, 无病无痛健良就是福, 布衣蔬食饱暖就是福, 茅屋竹篱安稳就是福, 天伦家口团聚就是福, 兵戈不扰太平就是福, 石成金的养生歌 “养生歌”是清代养生学家石成金留给后人的一部宝贵遗产。他用通俗、诙谐的语言,概括了养生重在养心的要旨,给今天人们在探讨长寿延年方面以重要启迪。 石成金据说生活在乾隆年间,终身不仕,幼时赢弱,汤药不辍,后来悉心钻研养生保健,身体力行,不多久体健判若两人。他的养生著作多为切身经验之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选录他的几首“养生歌”,以供大家品味。 却病歌 人或生来气血弱,不会快活疾病作。 病一作,心要乐, 心一乐, 病都却。 心病还将心药医,心不快活空服药。 且来唱我快活歌,便是长生不老药。 养心歌 养我心,静我性,静养心性常安定。 养心寡欲是良方,孟子之言真只训。 莫将嗜欲累心思,富贵功名皆幻境。 知幻境,即知命,行止快乐偏无病。 歌中“孟子之言”系指在《孟子·尽心章句下》中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的这些话是说养心主要是清心寡欲,能做到这一点的就可以长寿。 乐学歌 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 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 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 于乎!天下之乐,何如此学, 天下之学,何如此乐。 歌中“良知”系指在《孟子·尽心章句上》中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能者,其良知也。”孟子指良知为天赋的道德观念。 石成金的“淑身八字” 清代养生学家石成金,在《长生秘决》一书中一再强调修德养性,曾经提出“淑身八字”。这八个字便是伦、德、畏、勤、谦、和、愚、乐。认为做人处世必须重视人伦,讲究道德,有所畏惧,精勤不怠,谦虚谨慎,和蔼可亲,愚拙自守,自得其乐,并且说:“此八字者,可为渡生宝筏,救世金丹也”,希望“人人勉励力行”。石氏所提倡的淑身八字,无论对于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或搞好养生保健,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石氏首先提出人伦。书中谈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五种人伦关系,称之为“五伦”。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君臣关系,也不再讲究什么“忠君”,却可以用爱国来代替。至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夫妻和睦,朋友诚信,则是值得认真加以继承和发扬的。 《福寿真经》: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又兼容佛的出世和道的超脱。书中所论修身齐家、为人处世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很多论述在今天读来仍非常有借鉴作用,似乎是为现实所发。校注此书的初衷,也正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修身齐家为基调、为人处事为核心的百科全书。涵盖三教九流、包罗衣食住行,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又兼容佛家的出世和道家的超脱。 石成金,清文学家。字天基,号学海,又号惺斋,扬州人。事亲至孝,重然诺。出身望族,天资聪颖,既有读书科考,出仕为官的经历,又与僧道交游,谙熟儒、释、道,加之他以著述为业,一生笔耕不辍,因此有大量通俗著作留世。正如作者所言:“予于人情世事,无论大小雅俗,但有利益者,俱以浅言刊书行世,正续共计百余种。”著有传家宝四集,系以居家寻常事,演以俚俗语,意存激劝,颇行世上;内含禅宗直指一卷,为宗门所重。乾隆(1736~1795)初年卒,享年八十余。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授宝坻知县。事亲以孝,交友以信,以诚笃称,又虔信佛教。尝取俗语俚言,写通俗讽喻作品,以期端正世道人心,所著风行于世,对社会影响较大。著有话本小说集《雨花香》、《通天乐》,另《道情》四种,笑话集《笑得好》、《俗语正讹》、《传家宝俗谚》、《五更调》等,均收入《传家宝六集》中。石成金出身于扬州望族,天资聪颖,自小饱读诗书,经、史、子、集无不通晓。石成金一生以教书著述为业,著作甚富,《传家宝全集》为其代表作。近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对于《传家宝》内收辑的《禅宗直指》,《金刚经石注》推崇备至。 按:《传家宝全集》的版本很多,常见的除了广益书局本外,上海古籍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州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等都点校整理出版过。在悠久的中华文明史上,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读不完的关于社会和人生的著述。清康熙年间杨州石成金编写的《传家宝》是这类著作中颇具特色的一种。 其次,值得称道的是《传家宝》作者的大众化追求。作者认为,普天之下“读书明道之士仅未小半,而不读书与少读之常人将多大半”。所以《传家宝》使用的是浅显易懂的文字,讲的是眼见易晓、耳熟能详的身边事情,做到了当时人称赞的“言言通俗,事事得情。”使各个社会阶层、各行各业的人,都读得懂,都喜欢读,使这本书流传得很是广泛。 第三,《传家宝》除了实用性、大众性两个显著的特性之外,还是一部很有追求的、标格很高的著作,它以“正心敦伦为本”,崇尚的是真、善、美。 《传家宝》除了教给读者怎样持家度日,做好物质生活品的获取、保管、使用、消费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经验之外,还以很大的篇幅,汇集了古来名人的嘉言懿行,启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季切转换之时,如何享受生活,欣赏清净自然的景色,云淡风轻,青山流水,草里虫吟,池中鱼跃,石开湖晕,风扫松针,净洁的月辉,灿烂的霞彩。从净化心灵的精神享受之中增添些对自然美的鉴赏和体验,而不去做煞风景的事情。 《传家宝》中特别宣扬生活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书中说:“学本良知,亦即体诸身者训诸人,共享福寿安乐而后快。”书上主张求真求实,反对虚伪和欺诈。因此,我们可以说,《传家宝》不仅是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在日常生活中增长聪明睿智、美学修养、道德观念和内省意识的书,是一部家常日用中人格自我提升的标格高尚的书籍。 《传家宝》毕竟是三百年前编成的书,难免其眼界和知识方面的局限和缺陷,有一些封建的、不健康的内容。我们读古人的书,是为了交流和借鉴,其中也蕴含着我们对古人自身及其时代的审视和理解,读者可批判地继承。三百年的变化太大了,我们不能要求古人的书能够切合我们的生活,符合我们的认知。回顾是为了前瞻,我们从《传家宝》这样的著作中,可以看到古人坚毅的意志,渊博的学识,可以看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与天下人共享福寿安乐的宽广胸襟。这对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人生,必将起到激励的作用。 研究历史就会发现,支撑着人类光辉事业的大部分人,其实并非耀眼一时的英雄人物,而恰恰是挣扎于世俗生活之中的平头百姓。这些人一般不读书和少读书。一些文人便编写了通俗的日常生活类书,传授知识,推行教化。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的石成金所编撰的通俗教化书籍《传家宝》,即是这方面的结集之作。 编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夹杂一些插图(天乐图)、印章(快乐印)、小笺(真益笺),讲述了耳熟能详的身边事情,其“言言通俗,事事得情,虽愚夫愚妇,尽可晓然”。它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包括格言、庭训、诗文、村俗俚语、谚语、童谣、小说、笑话、小曲等等种类;内容涉及读书求学、柴米油盐、吃饭穿衣、坐立行走、洒扫应对、生儿育女、养生保健,陶冶性情,以及人生历程中消灾祈福的各种妙方,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经营诀窍等等方面。它无疑是一本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 《传家宝》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光绪增修甘泉县志》云:“石天基辑《传家宝》一书,流传海内,其书上至仕宦,下逮士农商贾百工。”长期以来,《传家宝》不仅为民众生活提供诸多方便,而且书中的不少看法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比如快乐人生,比如行善积德等等。石成金认为,真正的快乐既不费资财,又不劳神思,是以闲适的心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得到的。 《传家宝》生动、真实地展现了17~18世纪民众日常生活及其观念世界的,是学术研究的宝藏,不少学者已经从不同领域展开了对它的研究。 如李长莉在《中日前近代民间学问观之比较》一文中,以石成金《传家宝》和贝原益轩《益轩十训》为中心,比较中日民间学问观的差异,并以此来分析在从前近代到近代文化演变过程中,什么样的内在因素塑造了中日两国不同的历史进程。董国炎、杨芳《古典小说的转型及其经验—— 艾衲居士与石成金小说研究》(《扬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则发掘了《传家宝》在文学史上的价值,认为石成金的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很有特色,具有近代化小说的某些特征,在中国古典小说转型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另外,《传家宝》讲了许多扬州的风俗习惯,从实用皇历到方言俗语,从民间药方到菜蔬的收贮腌制,从生活经验到文化习俗的演习,呈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古代南方社会生活图景。研究17~18世纪的扬州地方社会,观《传家宝》必开卷有益。 《传家宝》中有关经济方面的思考也时常给人以启迪。《传家宝》中时常闪现商品经济活跃的影子,它记录了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探索市场健康发展的种种努力。如编者提出了统一银币方案,即店铺齐心协力,只要纹银,使色银无处可用。为了零用上的方便,石成金主张推广使用制钱。它为我们了解清代中期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鲜活的素材,遗憾的是目前学界对此关注不多。 《传家宝》有多个版本刊行于世。除了清朝和民国时期的版本外,在大陆仅20世纪90年代以来便涌现了将近十个点校本。由于流传甚广,众多的整理者、刊刻者不仅取舍目的各异,而且眼光和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这些版本在编排上,在质量上便显得“远近高低各不同”。 2009.3.24存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