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四湖的历史与现状

 胡闹锅台 2014-05-01
南四湖的历史与现状


    

南四湖的历史与现状
文·赵 凯
  在苏鲁两省交界、黄河与黄河故道之间,有一片狭长湖泊——南四湖。它的名称由来,是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中心,以北有东平、南旺、蜀山、马踏、马场等五片湖泊,称北五湖;以南有南阳、独山、昭阳和微山等四片相互连贯的湖泊,总称南四湖。其中,南阳和独山两湖位于山东省境内,昭阳和微山两湖介于苏、鲁两省之间。历史上,南四湖并非湖泊,经历了从陆地到洼地再从天然湖泊到水库型湖泊的历史演变。而今,南四湖作为生态环境的支撑,已经成为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失的保障。
  一、地理概况
  南四湖属沂沭泗的泗河水系,位于北纬34°27′~35°20′,东经116°34′~117°21′之间,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平均年降水量684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049.6毫米(1971年),最小年降水量447.3毫米(1982年),6~9月降水量486﹒6毫米,占年降水量的71﹪。地貌以冲积平原为主,湖西是黄泛地区,地势平缓,地面高程33﹒5~37﹒0米;湖东为蒙山西麓平原,部分地区山丘濒临湖岸。
  南阳、独山、昭阳和微山等四湖相连,南北长126公里,东西宽5至25公里,湖面面积1280平方公里。设计水位:上级湖36.5米、下级湖36.0米,相应库容23.1亿立方米和30.78亿立方米;兴利水位:上级湖34.5米、下级湖32.5米;死水位:上级湖33.00米、下级湖31.5米;南水北调抽引长江水出骆马湖入南四湖下级湖200立方米每秒。南四湖入湖河流,山东省境内主要支流,湖东有洸府河、泗河、白马河、城漷河、北沙河、新薛河;湖西有梁济运河、洙赵新河、万福河、东鱼河等,分别汇入南阳、独山、昭阳和微山等四湖。江苏省境内,湖西地区有复新河、姚楼河、大沙河和杨屯河、沿河、鹿口河、郑集河。出湖河流,在山东省微山县境内有韩庄运河和伊家河;在江苏省徐州市境内有京杭运河不牢河。以上出湖河流均在江苏邳州境内汇入中运河。南四湖承纳苏鲁豫皖等四省31700平方公里洪水,防洪库容36.86亿立方米。
  南四湖周边行政区,有山东省济宁和枣庄两地区、江苏省徐州市区以及丰县和沛县。
  二、湖泊形成过程
  (一)天然湖泊的形成
  关于南四湖的形成,学术界有四种观点:其一,地堑形成。其二,100万年以前地壳下陷,在第四纪初期形成了洼地;隋唐时期,泗河河道被黄河泛滥淤塞,东岸洼地变成了一片零星湖泊并逐渐连成带状湖泊;加之洼地东西两侧诸多河流汇入其中,成为形成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其三,泗河被黄河泛滥阻截演变为湖泊。其四,黄河泛滥河道与人为作用。
  对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卫星照片和地质图否定湖区有断层,即地堑形成。湖区洼地的形成是在明代后期,从现已沉没湖中距今微山县城西南20公里的古留国都城留城可以证明不是洼地是陆地;西汉时期微山岛一带土地肥沃被称为“膏腴之地”, 是汉初四杰之一 ——张良的封地;根据史志、《水经注》、黄河泛滥史实等记载以及实地考证,泗河南北向故道是在南四湖以西;自东汉至唐代,黄河在下游基本未向东南泛滥,出现了800年的安流局面,这不仅有史书记载,而且南北向泗河在元、明两代被开发利用为京杭大运河,证明南四湖以西的南北向泗河未被黄河淤塞。
  南四湖的形成与元、明两代南北大运河的开发、黄河夺泗以及人为作用密切相关。
  南四湖原为古泗河沿线的陆地。元代运河的开发,南北向的泗河遂为运河航道。元代末,黄河在曹州白茅和金堤决口,在济宁、鱼台和丰、沛县一带漫坡流入南北向泗河,并抬高河床。曲阜、邹、滕等地区泗河支流无法入泗,在泗河东岸,济宁以南,鱼台与邹县之间形成了南阳湖。明代后期,黄河决口主要发生在南北向泗河运道以西,亦即今天的南四湖以西(湖西平原)。由于黄河为多泥沙河道,决口分支,水散势弱,年复一年,使湖西平原逐年淤高,呈西高东低之势。仅以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为例:七月,黄河在山东曹县新集决口,经单县分大溜沟、小溜沟、秦沟、濁沟、胭脂沟和飞云桥等,在徐州与沛县间的湖西平原漫流。为防止南北向泗河运道不受黄河决口影响,明代建立了河道与堤防修筑制度,规定河道“每年一小挑,三年一大挑”。河道堤防的修筑,不仅起到遏水挡沙保护河道的作用,而且使大量的黄河泥沙沉积在南北向泗河运道以西的湖西平原。这样,便在南阳湖以南的滕(县)、沛(县)之间形成了洼地。南阳湖的形成,将鲁桥至南阳镇一段泗水故道淹没在湖中,泗河仅留下从河源至鲁桥的上游一段,亦即现在山东境内南四湖以东的泗河。南阳湖以南,由于泗河以东的沙河、漷河和薛河等河流入泗受阻,并在滕(县)、沛(县)之间的洼地,形成了昭阳湖。
  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黄河在丰、沛一带决口,自龙堌湖陵城至徐州间,分为十多股漫入南北向泗河运道。为避开黄河干扰运道,公元1566年,明代开南阳新河,将运道移至南阳、昭阳两湖之东,独山脚下的陆地遂为洼地。由于滕、邹两县山水被阻隔在新运河以东而无法穿过运河入湖,被迫滞蓄在新运河东岸的独山脚下洼地,形成了独山湖。在新运河以东,由于沙、漷、薛三河之水,夏秋水涨,流沙淤垫运河。于是,在皇甫、东邵一带筑坝,将沙、漷、薛三河之水滞蓄在微山一带,形成了几个相通的小湖,即郗山南为郗山湖、东南为吕孟湖、又东南为张庄湖、再向东南为微山湖。
  公元1604年,明代自微山县夏镇李家口至韩庄湖口开泇运河,使运河进一步东移,郗山、吕孟、张庄和微山诸湖成为新运河西,上承南阳、昭阳两湖蓄集各河来水的总汇,但排水出路不畅,洪水无法渲泄,水位抬高,致使郗山、吕孟、张庄和微山诸湖连成一片而形成微山湖。
  清末至民国年间,为防止湖水漫溢南四湖西部,先后修筑了三道埝,高程:头道埝32米至32.5米,二道埝33.5米,三道埝34米(仅在铜山县境内)。1935年7月10日,黄河在山东省鄄城董庄决口,南四湖三道埝无法防守,又沿35米地面高程,从丰县北经沛县龙堌集折向东南到铜山张谷山修筑了苏北大堤。
  (二)水库型湖泊的形成
  南四湖由天然湖泊演变为水库型湖泊,始于建国后建成的一系列控制性工程:
  1、湖西大堤
  即南四湖西堤,自南阳湖北端石佛村至微山湖南端蔺家坝,全长130公里。其中,79公里形成于1957年在沛县和铜山县境内培筑加固的原二道埝。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在沛县和铜山境内,按照淮河水利委员会规划,全线和局部整治加复大堤。九十年代末,对姚楼河至大沙河口8.05公里险工段进行加固处理。按照50年一遇防洪标准,在江苏境内全线加固。
  2、韩庄和蔺家坝
  韩庄控制工程,包括伊家河节制闸和船闸、韩庄节制闸,位于微山湖东南、韩庄运河与伊家河的上端,明代称湖口,亦称微口。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开泇运河,建韩庄湖口闸,从夏镇(原属沛县今微山县)李家口引水经湖口。
  1957年,淮河水利委员会《规划报告》提出:“微山湖水位35.5米时,韩庄出口泄量1500秒立米,在湖口建闸控制”。1958年8月建成伊家河节制闸,1960年9月建成韩庄节制闸,1970年10月建成伊家河船闸。1971年治淮规划“微山湖水位33.5米时,韩庄出口泄量2500秒立米”,1977年扩建韩庄节制闸14孔。
  蔺家坝控制工程,由拦河坝、节制闸、船闸组成,位于南四湖湖西大堤南端、铜山县张谷山与蔺山之间。明万历年间与韩庄湖口同时开辟。康熙五十八年,由于开旧运河“导沛县积水,恐水幷泄,无以济运”,在张谷山东建筑草坝,雍正、乾隆年间又进一步修筑。1935年7月10日,黄河在山东省鄄城董庄决口,蔺家坝被注入微山湖洪水冲毁。
  为消除不牢河洪水灾害,按微山湖水位35.5米时泄洪500立方米每秒设计,1959年8月建成蔺家坝节制闸。1988年,由江苏省和徐州市筹资,在节制闸西侧兴建船闸,可以通航2000吨级船只。
  3、二级坝
  为保持上级湖水位,提高灌溉率、增加湖产和渔产、便利支河航运,从1958年至1972年,山东省在南四湖湖腰(南四湖湖盆状如哑铃,狭窄段俗称湖腰)建成全长6.6公里的二级坝枢纽工程:长4010米拦湖坝、堰口宽300米滚水坝、四座总长2179米节制闸和船闸。由于在湖腰截南四湖水面实行二级控制,所以,二级坝以上水面称上级湖,包括南阳、独山两湖和部分昭阳湖,蓄水位34.2米时,相应湖面积601平方公里,蓄水量9.24亿立方米;二级坝以下水面称下级湖,包括微山和部分昭阳湖,蓄水位32.5米时,相应湖面积664平方公里,蓄水量7.78亿立方米。
  4、湖腰扩大
  由于南阳湖流域面积大,承受洪水多,容量小,为短时间迅速降低南阳湖水位,在昭阳湖以西二级坝上下游,拓宽加深湖腰断面。湖腰扩大段长40公里;二级坝至沿河口14公里,在湖内沿京杭运河扩挖500米宽、30米底高深槽。
  上述控制性工程的兴建, 使南四湖由天然湖泊演变为水库型湖泊,并以其综合性功能发挥了蓄水、防洪、排涝、引水灌溉、工业与生活供水、通航、水产养殖和旅游等效益。但是,这些控制性工程在发挥效益的同时,对南四湖及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级坝控制工程,人为地将原本为南四湖统一的一级水面变为具有落差的上下两级湖水面,改变了天然来水与蓄水。一般情况下,上级湖超蓄,淹没了滨湖地区苇地湖田,仅江苏省沛县的龙堌和杨屯就有7.5万亩,造成湖西浪下田5万亩,其中2万亩沼泽化。下级湖蓄水不足,滨湖地区无水源灌溉。汇入上级湖大中型河道有20多条,湖东源短流急,湖西流势平缓且来量大,承纳来水面积28028平方公里,占南四湖总来水面积的88.5﹪,库容量占总容量的41﹪,洪水来量与容积负担能力不相适应。入湖河道与滨湖排水受上级湖高水位顶托,内涝无法排除。

  湖腰扩大工程,使上级湖洪水快速下泄,导致下级湖在短时间内承受整个南四湖31700平方公里的洪水压力,使湖西入湖河流受高水位顶托,缩短了湖西地区涝水相机抢排入湖的时间。
  韩庄控制工程,按微山湖水位33.5米时向韩庄运河下泄2500秒立米洪水,将比五七年洪水下泄能力扩大近二十倍。中运河不仅是南四湖洪水通道,而且承接邳苍地区和沂河部分洪水入骆马湖,南四湖洪水的快速下泄使沂、泗洪水在中运河与骆马湖同期相遇成为可能,势必加重了中运河与骆马湖的防洪压力。
  湖西大堤,迫使湖西江苏境内的除涝工程建设必须走“洪涝分开,高低分排”的治理之路。大沙河以东排水系统,沿37米等高线开挖徐沛河,截其西部37.0米高程以上涝水,直接由沿河、鹿口河、郑集河入微山湖;沿35.0米等高线整治苏北堤河,截徐沛河与苏北堤河之间涝水,分段经沿河、鹿口河、郑集河相机抢排入湖,湖水位高于34.0米时,辅以机械排水;沿33米等高线开挖顺堤河,在顺堤河与各入湖河道相交处建地下涵洞形成立体交叉,截苏北堤河与顺堤河之间涝水,由顺堤河自排至蔺家坝闸下入京杭运河不牢河段。同时,为减少顺堤河与入湖河道交叉,将鹿湾河、韩坝河、小四段河、八段河、岱海河等封闭,通过徐沛河、苏北堤河两级拦截,并入鹿口河、沿河和郑集河。五段河和挖工庄河入湖口门建入湖节制闸。当下级湖水位低于32.5米时,五段河和挖工庄河来水直接入湖,湖水位高于32.5米时,由顺堤河下排。郑集河以南的桃源河入湖口门封闭,下段调尾直接排入京杭运河不牢河段。
  三、萎缩趋势和保护措施
  (一)萎缩趋势
  南四湖作为水库型湖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以及资源的多样性。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泥沙淤积、水质污染以及干涸,已经成为导致湖泊功能萎缩、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因素。
  1、入湖河流挟带泥沙,呈入湖多出湖少。据1961~1983年泥沙资料,多年平均年入湖沙量441﹒7万立方米,年出湖沙量3﹒83万立方米,年淤积量437·88万立方米,年淤积量占入湖总泥沙量的99.1%。泥沙淤积加之湖泊本身的沼泽化和围垦,使南四湖的有效防洪库容减少,调蓄能力降低。
  2、水质污染。1984年,水利电力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淮河水资源保护办公室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资源保护调查报告》中提出水质现状:“山东、江苏两省沿湖城市每天排入上级湖污水约17万吨,排入下级湖约10万吨,造成南四湖大面积污染,污染较重的水面达8﹪”。据2007年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监测, “南四湖湖区主要控制断面共监测72个测次,水质ⅴ类及劣ⅴ类水占36.11﹪;主要入湖河流控制断面共监测84个测次,水质ⅴ类及劣ⅴ类水占65.48﹪;出湖口主要控制断面共监测36个测次,水质ⅴ类及劣ⅴ类水占13.89﹪”。
  3、南四湖十年两次干涸。1987年至1989年,出现长时间干涸。2001年至2002年,上级湖水位降至32.0米,是历史最低水位,湖水基本干涸;下级湖水位降至29.85米,为当年最低水位,湖水几近干涸,湖区生态环境濒于毁灭。
  (二)保护措施
  南四湖作为生态系统,包括入湖与出湖河流以及湖泊控制性工程。南四湖洪水通过中运河下泄入骆马湖;水源来自湖面降水、入湖河流拦截的地表径流和南水北调的江淮水。近年来,由于南四湖地区干旱少雨,南四湖水源主要依靠南水北调。
  1985年5月,国家农委批准水利部意见,明确“上级湖用水以山东为主,在蓄水位三十四点五米时,江苏用水一亿五千万立方米;下级湖用水以江苏为主,在蓄水位三十二点五米时,山东用水一亿五千万立方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南四湖生态环境的构建,国家农委批准水利部的水资源分配意见,更具有深远的社会和现实意义。这个“意见”,不仅统筹整个水系、兼顾上下游左右岸,而且蕴含着开发利用和保护南四湖水资源权利与义务的法律意义。
  针对南四湖淤积、污染以及出现的干涸,江苏省从保护南四湖生态系统出发,提出了保护措施并付诸实施。
  1、 防沙治污
  南四湖以西地区,在徐州市境内,包括丰县、沛县和铜山部分地区,流域面积3382平方公里。因受黄河冲积影响,西南部地区为沙质土,滨湖地区为粘性土。黄河泛滥和大沙河的形成,改变了湖西地区原有的排水系统。以地势高亢的大沙河为分水岭:大沙河以西,形成了以复新河为干河的排水系统。大沙河以东,有杨屯河、沿河、鹿口河、郑集河等主要入湖河道。大沙河自成水系,直接入南四湖。历史上,这些河道大都为洪水片流形成的漫流河道,河系紊乱,河床淤浅。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对上述河道进行了大规模整治;七十年代,在梯级河网基础上,开挖平底深沟,凡河(沟)下部有粘土,取粘土做河道护坡;九十年代,对主要沟、渠做混凝土或格埂护坡。建管并重,成立河道管理机构。2000年徐州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徐州市堤坝管理条例》,规定了河湖堤坝水土保持的工程和管理措施,确定了不同等级河道的管理范围。从而,为湖西地区河网水系的水土保持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
  南四湖作为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的调节水库与清水通道,保护南水北调水质就意味着保护南四湖水环境。地处湖西地区的丰、沛两县,在采取封堵复新河与沿河排污口门、污水处理回用、节约用水等一系列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尾水资源化利用及导流工程。按照国务院批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中提出的“治、截、导、用、整”五位一体污水治理体系,徐州市编制了《丰县、沛县尾水资源化利用及导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将付诸实施。即扩建和兴建污水处理厂,将尾水回用于工业和城市景观、生态湿地系统净化工程和农田灌溉,并将复新河与沛沿河控制单元中多余尾水收集输送到南水北调徐州段尾水导流系统中。
  2、跨流域、区域调水
  为解决徐州地区水资源紧缺以及缓和南四湖用水量,江苏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沿京杭运河从江都(江都站)到微山湖(沿湖站),建成10座梯级抽水站,总装机容量10.9万千瓦,形成了以京杭运河为江水北调的通道。七十年代开始,从洪泽湖引水,通过沙集、刘集、单集、大庙四级抽水站,总装机15780千瓦,抽水入解台闸上京杭运河不牢河段,形成了以徐洪河为淮水北调的通道。八十年代中期,在南四湖湖西地区兴建东水西调(郑集河输水)工程,建郑集、范楼和候阁、梁寨四座梯级抽水站,总装机9450千瓦。拓浚郑集河、郑集南北支河、大沙河、苗城河等河道,形成了江淮水北调向南四湖西部地区延伸的送水线路,向北可以补水入微山湖,向西可以送水入大沙河、苗城河。徐州境内的南四湖周边地区全面得到江淮水补给,从而实现了江、淮与南四湖水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
  2002年南四湖地区严重干旱,湖泊干涸,湖区生态环境濒于毁灭。山东省实施引黄(河)济南(四湖),由于黄河水量有限,仅延缓了上级湖部分湖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时间。为此,淮河水利委员会提出利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向南四湖应急生态补水方案,计划补入南四湖水量1·1亿立方米。86天的应急生态补水,使湖内水量由补水前的5000万立方米增加到2亿立方米。应急生态补水使湖内水环境容量增加,改善了水质,恢复了通航,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拯救了濒临死亡的物种。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得到有效保障。

(南四湖在济宁所辖区域,但是,在济宁的官方网站却找不到南四湖的相关史
料,可悲!不得已,只能在徐州网站查阅。胡闹锅台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