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山湖(南四湖)的形成

 三友茶庄 2014-07-25
微山湖(南四湖)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

根据地质资料和地貌形态分析,新生代以来,受大地构造控制,鲁西地区长期处于强烈下降过程,形成凹陷,成为广阔的平原,东部毗邻鲁中山丘区,其相接处具有水流滞积形成湖泊的地质条件。从湖区地质构造和沉积物类型分析,南四湖从北至南坐落在新生代后期的第四纪堆积上。但湖的沉积物很少很薄,说明了湖在第四纪堆积上形成的时间并不长。

据史书记载:远在夏商时代留国便设治于微山岛西南6公里处今微山湖内,周时为留城邑,秦置留县。夏代的仍国设治于今南阳湖东岸的仲浅村,周代改为任国,秦废任国置任城县。商代的薛国曾设治于今昭阳湖东岸的驩城镇,周代改称仲虺城。春秋时期的邿国设治于今鲁桥镇师庄村西约5公里南阳湖内。茅城邑在枣林村西5公里今南阳湖内。秦置湖陵县,治所在张楼乡程子庙村东今昭阳湖内,东汉时曾更名湖陆县。这些都证明今日的南四湖地段,当时不是湖泊沼泽,它的形成主要与黄河的泛滥及老运河的开发密切相关。

黄河夺泗是形成微山湖的主要因素。宋元以后,黄河经常在鲁西、苏北泛滥,大量泥沙淤积,逐渐抬高了泗水西岸的地面高程。钻孔资料表明黄泛淤积厚度:沛县、郝寨、鱼台、金乡等达7~8.7米,而微山湖仅淤积0~3米。

黄河长期夺泗夺淮入海,泗、淮下游淤垫,泄水不畅。

黄河侵泗,最早的记载见于《史记·封禅书》。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黄河决酸枣,溢而通泗。之后,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河决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泗淮”。此次决溢,至元封二年(前109年)始塞。黄河流经泗、淮23年。

入宋后,黄河决溢次数逐渐频繁。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决口地点在鱼台谷亭北,此后多年,该段泗河一直作为黄河的岔流。黄河长期夺泗淮入海始于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决阳武固堤,主流由封丘沿汴水至徐州夺泗,直至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止,长达661年。致使徐州以下泗、淮下游河床逐渐淤浅,徐州以北原注泗入淮的河流泄水不畅,失去出路,渐渐潴积在泗水东岸济宁至徐州间的洼地里,由小而大,逐渐形成湖泊。

运河的开发起到了南四湖的造型作用。南北运河的开挖,形成堵截西来黄淤的自然防线。古泗水由兖州西南流,经鲁桥、南阳至谷亭东,折而南,过湖陵城西、沛县城东、留城西,至徐州,折东南流入淮河。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济州河开成,同时疏浚了济宁至鲁桥间一段洸水,鲁桥以下段泗水借用为粮道,成为南北大运河的组成部分。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开会通河,鲁桥以下段仍借用泗河,直至隆庆元年(1567年)漕运新渠掘成,这157年间,正是黄河决口泛滥频繁阶段,据记载,其间在南四湖西、西南、西北面大的决口就有20多次,其中淤塞南四湖段运道达16次之多。黄河“势悍而流浊,塞之则复决,浚之则辄淤,事在往代及先朝者姑弗论,即嘉靖间疏筑之役屡矣,而卒未有数岁之宁”(漕运新渠碑碑文)。南四湖段的运道(泗河)因黄河的多次淤塞而多次疏挖,为了防止黄河的再次淤积,高培堤岸,作为堵截西来黄淤的防线。而这条防线不时被冲垮,为保漕运,冲垮一次疏浚一次,堤防加高一次,在加高堤防的同时,运道以西广大地区也相应淤高,不断增大迎淤面和背淤面的高差。此外,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还于济宁西开耐牢坡口引黄济运,由牛头河九十八里至塌场口(今南阳湖内可辨河形,群众称小黄河),历时20余年。引黄入泗济运,势必淤高河床,为使漕运畅通,也进行多次疏浚,不断抬高泗河河床及其堤岸。

同时,为防止黄泛淤积运道,明正德五年(1510年),筑了自大名三春柳至沛县飞云桥大堤三百里;嘉靖八年(1529年)筑了单、丰、沛三县长堤;隆庆六年(1572年)培修了丰沛大黄堤;万历元年(1573年)筑了沛县窑子头至秦沟口(徐州北)大堤70里,并在外筑了遥堤,层层堵截黄泛,使黄淤不断抬高着泗河运道以西广大地区。

由于泗河运道基底及其堤岸的抬高,使原入泗的东部山水河道逐渐失去出路,开始在运河以东片片潴积,官府有意设水柜济运,筑堤拦蓄,加速了积水面积的扩大。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黄)河决曹、沛,河尽北徙,横截逆流,东行逾漕,溃入昭阳湖”(《行水金鉴》)。上下二百余里运道淤成平陆,“疏与塞具不得施”,迫使明王朝于隆庆元年(1567年)将运道东移,“道南阳,折而南,东至于夏村(夏镇),又南至于留城”开挖漕运新渠“百四十一里有奇”,并“疏旧渠,起留城迄境山(徐州北)53里”。此时留城以南段运道仍借用泗河,至李家口河成止,历时25年。25年间,黄河又大决口五次,每次均淤塞运道。留城至徐州段运道又疏浚了多次,不断加高堤防。由于该段运河的拦截,此时的黄淤尚不能进入微山湖,故至今微山湖基底较低。

 

微山湖

 

微山湖,由微山、赤山、吕孟、武家、黄山诸小湖相汇而成。武家湖在留城南,黄山湖在黄山东,其余小湖在今微山岛附近。这些小湖陆续出现于明弘治至嘉靖年间。初现时各自为湖。万历《兖州府志·山水》载:“微山在(滕县)城南一百里,其下为微山湖,黄沟水入焉,又东南为赤山,其下为赤山湖,又稍南为吕蒙山,其东南为吕孟湖。”朱衡开凿漕运新渠时,赤山、吕孟诸小湖尚未连成片,西距武家湖甚远。

明隆庆至万历十八年(1567~1590年),微山、赤山、吕孟湖连成一片,统称吕孟湖。万历十九年(1591年)河道尚书潘季驯主持开凿李家口河,“自夏镇吕公堂(昭阳老坝村)迤西,转东南,近微山(岛),经龙塘至内华闸(徐州张谷山东南),以接新开镇口河,共一百里”(民国《沛县志》)。由此可知,当时这一线尚未成湖,吕孟诸湖与留城一带的积水尚有一段距离。但不几年李家口河便“黄水冲射堤岸,胥圮于水”,使吕孟诸湖与留城一带的积水相汇了。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徐、沛、鱼、滕诸郡邑,雨潦大作,泉湖湓溢,汪洋滔天,漕堤凡溃二百余里,……邹、滕诸山之水,汇于赤吕诸湖,周回数十里”。尚书舒应龙主持开凿韩庄支渠,以泄湖中之水。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黄河于单县、曹县决口,“灌昭阳湖,入夏镇,横冲运道……”次年秋,黄河又在丰县决口,入昭阳湖,穿李家港口,南出镇口。经过几次黄水灌注,赤吕诸湖与西部的武家湖连接起来。

清顺治中期,吕孟湖和昭阳湖全部衔接起来。康熙《滕县志》载:“顺治中(1644~1661年),废镇口河,专用泇河,微山、吕孟并昭阳等湖即汇而为一,李家口诸河故迹遂没。”连接成片的赤吕诸湖,北边与昭阳湖衔接起来,东自韩庄,西至故留城西,南抵茶城,“东西四十里,南北八十里”的微山湖形成了。现今的微山湖周长130公里,湖面积531.17平方公里,湖底最低海拔30米。

 

昭阳湖

 

昭阳湖由昭阳、塔具、孟阳、满家等7个小湖组成。昭阳湖初现于宋末元初,约完成于清康熙年间。嘉靖《徐州志》载:“昭阳湖在(沛)县八里”。民国《沛县志》引《齐乘》载:“昭阳湖,亦称山阳湖,俗称刁阳湖。” (山阳湖,因汉代地属山阳郡而得名;刁阳湖由刁阳里而得名,刁阳里在沛县东北,“昭”是“刁”的音转)。《齐乘》为元代益都人于钦所撰,成书于元至元二十一年至至顺四年间(1284~1333年)。据此推断,昭阳湖的出现时间当早于《齐乘》的成书时间。根据民国《沛县志·行政区划图》及《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元代《中书省南部》幅的标绘,当时的昭阳湖面积很小,周围不过五、七里,位置在今微山县赵庙乡驻地赵庙村北边,聂庄铺西边。明代初期发展到“周围可十余里,溢水由金沟闸(在今江苏省沛县东南金沟村附近)入运”(《山东通志》)。 不久,又在昭阳湖东西两边各出现一个小昭阳湖。明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重开会通河,把昭阳、安山、南旺、马场四湖作为水柜,并在昭阳湖南口建石闸,东西2小湖南口各建板闸(成化时都改为石闸,弘治时重修)。随着蓄水济运,昭阳湖的面积逐渐扩大。《明史·河渠·运河上》:“诸泉所汇为湖,其浸十五。……南曰大小昭阳,大湖袤十八里,小湖杀三分之一,周八十余里。”下游与薛水合,改由金沟口入泗,北属滕,南属沛,南距沛县八里。

嘉靖初年,泗水淤垫,官民船只可假道昭阳湖。不过水位并不稳定,春夏之交,常患浅涸。嘉靖五年(1526年),黄河决溢,越过泗水运道入昭阳湖。从此,黄河决入泗水的次数逐渐频繁。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七月,黄河大决曹、沛,将谷亭至徐州间200余里的运道淤为平陆,“散漫湖坡南达徐州,浩淼无际”。明隆庆元年(1567年)工部尚书朱衡主持开挖自南阳经满口过夏村,至留城的漕运新渠,“此地高,(黄)河水不能及”(漕运新渠碑碑文),由此可知,当时南阳至满口间(今独山湖与昭阳湖相接处)和夏村(夏镇)至留城间(今昭阳湖南部及微山湖北部),尚属“(黄)河水不能及”的高亢之地。但由于运道东移,南阳至留城段泗河运道废弃,昭阳湖失去堵截西来黄淤的屏障,黄泛逐步向东挤压,万历二十年至三十年(1592~1602年)间,昭阳湖的南端便与塔具湖(夏镇西南8公里许)相连,北边与北距谷亭二十里的孟阳泊相汇了。

清康熙年间,昭阳湖南端与微山湖连为一体,向北即将与南阳湖衔接。康熙三十年(1691年),鱼台县知县马得祯主持从南阳至店子修筑一条大堤,并建长桥,后称马公堤,或马公桥,以防止昭阳湖和南阳湖衔接起来,隔断南阳与外地的交通。这时,昭阳湖南起沛城东,北至南阳马公堤,“周回一百八十余里,界滕、沛、鱼台三县境”。现今的昭阳湖周长121公里,湖面积337.12平方公里,湖底最低海拔31.5米。

 

独山湖

 

独山湖初现于元末,首现于独山脚下,由北、东诸山的泉水汇集而成。初称独山湖,因范围逐渐扩大,近于南阳,又有南阳湖之称。后来又与阳城湖相会,因而又称之为阳城湖。明嘉靖年间,才多以独山湖称之。阳城湖初现于明朝初年,地点在独山东南,西距鱼台县治(旧县治)70里,今滕州市的岗头、望冢西。初为滕县城北的三里桥泉、七里沟泉漫流形成的陂泽,为蓄水济运,明正统二年(1437年),漕运参将汤节在其南岸建积水闸一座,开渠引水由鸡鸣台入运河。其后面积逐渐扩大,约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与独山湖合而为一,周围50余里。嘉靖中周围扩展到70余里。

明隆庆元年(1567年),漕运新渠凿成后,把独山湖隔在新渠东岸,北面凫山山脉的诸泉水,东面邹、滕县的界河、沙河诸水,大都汇集于此,使独山湖的面积迅速扩大。万历年间向南扩展至今留庄镇南,北羊庄西面。

清康熙年间,独山湖“周回一百九十六里”,北、东两面紧靠山坡,西、南即漕运新渠,隔渠与昭阳湖相望。清道光年间,“独山湖在鱼台、滕县境,近日北岸兼入济宁境。其属鱼台者,随运河左岸迤而东,成东西斜长,约五十里弱,西、南二面,湖堤长约三十余里,水口十有八……湖岸自济宁枣林闸南运河左岸起,折而南,绕两城山麓,南入鱼台境,……又东经寨、染山之南入滕县境,曲折行六十里弱”。现今的独山湖周长62公里,湖面积144.61平方公里,湖底最低海拔32米。

 

南阳湖

 

明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北征开塌场口引黄入泗济运后,黄河屡经牛头河入泗。黄水、坡水潴积在今南阳镇之北,运河之西,逐渐成湖。《兖州府志》载:“南阳湖……自开凿新河(漕运新渠)始蓄之为水柜,积潴不及昭阳什之二、三而灌注过之,则居上游之功矣。”由此可知,在明隆庆元年(1567年)漕运新渠开凿之前,南阳湖已出现,不过面积很小,不及当时昭阳湖面积的十分之二、三。

漕运新渠通航后,原泗河运道的南阳至留城段淤弃,南阳以北原入泗的赵王河、洙水河等河道失去出路,加速了南阳湖面积的扩大。

万历三十二年,黄河决溢,上灌南阳,下冲李家口,鱼台、济宁间平地成湖。南阳湖的面积扩大数倍。清康熙前期,南阳湖由鱼台县境向北扩展至济宁境,“周回四十余里”。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济宁知州吴柽在运河与牛头河之间修筑一道长一千二百六十丈的横坝,以阻湖水北泛。乾隆十年(1745年),湖水越过横坝北漫,淹没谭村寺、张家堰、枣林等40余个村庄,即所谓沉粮地。

湖水继续北泛,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又在横坝北五里筑了一条新横坝,东起枣林闸北运河西岸,西至秦家庄,长约6里。

1983年11月,微山县在地名普查中,于谭村寺(南阳湖内)旧址发现乾隆二十五年立的名传后世碑(俗称沉粮碑),碑载:“……如我济之南乡,谭村寺等村地方,地势低洼,接年水淹,自乾隆十年至今未涸,洼地变成沧海,粮田俨若泽国……”并附有沉粮村庄:谭村寺、张家埝、鲁桥、枣林、牛头河等五个地方的四十个村庄。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铜瓦厢,一股由赵王河东注南阳湖,横坝俱毁,南阳湖向北延至石佛,向西越过牛头河,面积扩大十余倍。但水位极不稳定,深时五六尺,浅时二三尺。同治十二年(1873年),黄河大决直隶东明石庄户,漫牛头河、南阳湖,顺漕运新渠南下,马公堤、漕运新渠堤等尽冲毁。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湖连成一片。北从石佛,南至韩庄,长120余公里的南四湖形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