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个人简介
周梦蝶,原名周起述,1920年阴历12月29日生于河南省淅川县,而此前的四个月,他的父亲撒手西去,由母亲把他和两个姐姐在含辛茹苦中养大。童年失怙的生活,使他养成了较为内向的个性,也影响了他后来几十年的生活。由于家境的贫困,所以他读私塾很用功,打下了很好的古文功底,而且只读一年就考入了安阳初中,1943年考入开封师范学校,但由于家贫和战乱的原因而辍学,1947年又入宛西乡村师范,同年加入了国民党的青年军。周梦蝶在17岁由母亲包办结了婚,夫妻感情也不错,并且生有二男一女。1948年他抛妇别雏,只身一人随国民党军来到台湾,开始了孤独一人的生活。周梦蝶于1956从国民党军中退伍,此后厄运似乎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生计,他摆过书摊,看管过茶庄,甚至还当过守墓人。周梦蝶到了晚年,处境更为悲惨,1980年他因患胃溃疡而住院,并将胃切除四分之三,同时也结束了他近20年的书摊生涯。
也许是特殊的生活经历形成了他特殊的性格,周梦蝶在台湾诗坛上的确是个奇特的诗人,他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就连在台北武昌街摆书摊时也专卖那些冷僻的哲学、诗集、诗刊等文学读物,所以当1959年他的第一部诗集《孤独国》出版后,人们送其雅号为“孤独国主”,1962年以后他每日静坐街头开始礼佛习禅,对来来往往的红男绿女不为所动,俨如一入定老僧,成为台北街头一景,惹得许多人不买书也要驻足观看一番。1965年文星书店出版了他充满禅味的诗集《还魂草》,由于他写诗精雕细琢,苦苦吟思,所以人们又送给他一个雅号“苦僧诗人”。此后,他的一些诗作虽有陆续发表,但一直未能结集出版,也许他正是要“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
2 生平简述
童年失怙,沉默、内向。熟读古典诗词及四书五经,因战乱,中途辍学。
1948年加入青年军,随中华民国国军部队来台,家乡遗有发妻和二子一女。
1952年开始在《中央日报》、《青年战士报副刊》上发表诗集。
1955年自军中退伍,加入“蓝星诗社”。
1959年起在台北市武昌街明星咖啡厅门口摆书摊,专卖诗集和文哲图书,并出版生平第一本诗集《孤独国》。
1962年开始礼佛习禅,终日默坐繁华街头,成为台北“风景”,文坛“传奇”。
1980年美国Orientations杂志记者来台专访他,并以古希腊时期代神发布神谕的Oracle为喻,撰文者称许他为“厦门街上的先知”(Oracle on Amoy Street)。同年因胃溃疡开刀,以致书摊歇业。曾获第一届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桂冠文学类”奖章。
2011年文学大师系列电影发行,导演陈传兴拍摄的周梦蝶纪录片。
3 主要作品
《孤独国》、《还魂草》、《周梦蝶世纪诗选》、《约会》、《十三朵白菊花》
4 作品特色
作品从自我灵魂为起点,引禅意入诗,感悟现实的真谛。
5 社会评价
人物 | 评价 |
---|---|
李立平 | 周梦蝶在台湾诗坛是一位很有影响的现代派诗人,他悲苦的人生经历使他周梦蝶的诗歌表现出了与其它诗人迥然不同的诗歌特质。因而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怀,同时他诗作的现代性所闪射出的是东方古典的睿智与玄妙。 在台湾当代诗坛上,周梦蝶及其诗作恐怕是最为独特的,留给人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他独特的悲苦命运使他的诗作融入了道家、佛家禅宗乃至基督的宗教情怀,同时他的诗歌所闪射出的是东方古典的睿智与玄妙,使其作品以特有的色彩和韵味开放在台湾和整个中国的诗坛上,成为中国现代派诗的一朵奇葩。 |
人物 | 评价 |
---|---|
戴训杨 | “周梦蝶无论在生活态度上,及文学表达方面,都含有深厚的传统知识分子的色彩。他像是一株紧紧扎根在传统文化土地上的未凋的松树”(戴训杨《新时代的采菊人——周梦蝶其诗其人》),的确,对人生悲苦的态度,传统的知识分子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同。著名学者叶嘉莹在为周梦蝶的第二部诗集《还魂草》作序时曾把它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将悲苦消融于智慧的体悟,如陶渊明、李白、杜甫、欧阳修、苏东坡等。于是也就有了“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也有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旷达胸襟。第二类则是一味沉溺于悲苦而不能自拔的,如屈原、李商隐。于是屈原发出了“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感慨,最终落得自沉汨罗的悲剧,留下了千古遗憾。第三类借山水的悠闲来排解内心矛盾,如谢灵运。周梦蝶则似乎与这些古代诗人不同,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这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占面积,另一种是不占面积的,而他属于后者。这也许是他欲求摆脱而未得摆脱的一种自我调侃吧。看来,尽管现实生活对他来说是孤绝无望的,但他对悲苦的态度还是豁达的。 周梦蝶在性格上虽孤独但却又是旷达的,沉静却又是向往自由的,落拓但却又是不自卑的。正如《七十年代诗选》编者说:“从没有一个人像周梦蝶那样赢得更多纯粹心灵的迎拥与向往。周梦蝶是孤绝的,周梦蝶是黯淡的,但是他的内里却是无比的丰盈与执着。”也正是他内心的执着,无论物质生活如何平乏,他也要以一颗怡然平静的心去对待,于是也就有了1959年4月《孤独国》的出版,大部分诗作在红尘之中而又摒红尘于千里之外的孤绝,所以此集一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不可动摇的地位,还被入选为“台湾文学经典第一份书单。” |
6 作品评价
作品 | 内容 | 点评 |
---|---|---|
《孤独国》 | 这里的气候粘在冬天与春天的接口处,(这里的雪是温柔如天鹅绒的)这里没有嬲骚的市声只有时间嚼着时间反刍的微响这里没有眼镜蛇、猫头鹰和人面兽只有曼陀罗花、橄榄树和玉蝴蝶这里没有文字、经纬、千手千眼佛触处是一团浑浑莽莽沉默的吞吐的力这里白昼幽阒窈窕如夜夜比白昼更绮丽、丰实光灿而这里的寒冷如酒、封藏着诗和美甚至虚空也懂手谈,邀来满天忘言的繁星……过去伫足不去,未来不来我是“现在”的臣仆,也是皇帝 | 在这里,我们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解读这首诗,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周梦蝶正是由于摆脱悲苦生活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所以他采取了一种迂回的方式表现在诗作中,他想借助诗歌中的梦境来排谴他心中的郁闷,于是在他理想的乐园中出现了天鹅绒的雪,曼陀罗花、橄榄树和玉蝴蝶等形象,结尾“我是‘现在’的臣仆,也是皇帝”,表明了他对悲苦命运的态度,即使不能摆脱命运的捉弄,但也要做生活的主人,即使“过去伫足不去,未来不来”,他也要执着的追求,因为,他理想中的乐园没有尘世间的一切丑恶,就连寒冷也“如酒,封藏着诗和美”。 |
作品 | 内容 | 点评 |
---|---|---|
《逍遥游》 | 绝尘而逸。回眸处乱云翻白,波涛千起;无边与苍茫与空旷展笑着如回乡遗落于我踪影底有无中。从冷冷的北溟来我底长背与长爪犹滞留着昨夜底濡湿;梦终有醒时——阴霾拨开,是百尺雷啸。……世界在我翅上一如历历星河之在我胆边浩浩天籁之在我胁下…… | 他认为,也许只有庄周才能使他振翅高飞,这样,也使得他的诗作显得沉郁而凝重,与同为“蓝星”成员的覃子豪,余光中等的繁富、轻灵和瑰丽的风格迥然不同。他自己也曾在《孤独国》的扉页上引奈都夫人的话为题辞:“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可见,用这句话概括他的创作心境和艺术风格,是再恰当不过的。 |
作品 | 内容 | 点评 |
---|---|---|
《菩提树下》 | 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谁肯赤着脚踏过他底一生呢?所有的眼给蒙住了,谁能于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在菩提树下。一个只有半个面孔的人抬眼向天,以叹息回答那欲自高处沉沉俯向他的蔚蓝。…… | 众所周知,佛家有“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偈语,而诗句的一开头就是两个问句:“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谁肯赤着脚踏过他底一生呢?”由此可见,冷然寂寞的禅思佛理背后是一颗入世的心灵,尤其是“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中“火”与“雪”意象,不仅具有哲理,而且折射出了更为深邃的情感。正如有的诗评家所说的:“与其说是哲理诗,不若说是一本情诗集,是一份感情的折射,从另一方向横生出来。在理的毁伤下,那情遂更深邃,更凝注……这过程是痛苦,就像《菩提树下》、《囚》、《天问》篇所显示的挣扎,但其中一直要追求的统一与和谐,才是诗人矛盾底面的真正意义。” |
《无题之一》 | 二十年前我亲手射出一枝孽箭二十年后又冷飕飕地射回来了我以吻十字架的血唇将它轻轻衔起轻轻吞进我最深深处的心里在我最深深处的心里,它醒睡着? | 诗中写的是一种回报,即自己作孽自己受。而且是一种潜伏在心灵深处,对心灵的一种长期鞭笞,是一种永远洗涮不掉的耻辱。这是因果报应在诗中的反映。这也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周梦蝶还“从道家思想中汲取高旷超绝的生命精神,融入基督教的原罪思想和宿命的生命悲感,并结合佛陀的慈悲和基督救赎而成广义的宗教情怀——一种对众生苦难全然的负担和承载的人道精神,将小我的悲苦提升为对人生、宇宙的大彻大悟。” |
作品 | 内容 | 点评 |
---|---|---|
《孤峰顶上》 | 恍如自流变中蝉蜕而进入永恒那种孤危与悚栗的欣喜——仿佛有只伸自地下的天手将你高高举起以宝莲千叶盈耳是冷冷袭人的天籁。掷八万四千恒河沙劫于一弹指!静寂啊,血脉里奔流着你当第一瓣雪花与第一声春雷将你底浑沌点醒——眼花耳熟你底心遂缤纷为千树蝴蝶 | 这首诗是新古典主义的作品,折射出了东方古典的睿智与玄妙,其语言借用诸如“恒河沙劫”和“宝莲千叶”一类文言词汇,运用了诸如“你的心遂缤纷为千树蝴蝶”一类古典句法,更使用了禅学顿悟成佛的典故传说,使诗中古意斑驳,充满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 大量用典,也是周梦蝶现代诗具有东方古典神韵之所在。因为新诗大量用典是不多见的,而且他的用典是活典,是变化后的典,是为了作品的风格和情趣而自然用典。比如《逍遥游》、《托钵者》、《行到水穷处》等等,分别取自庄子、楚辞、佛经、唐朝王维的作品。正是由于他的许多诗作中引用大量的典故,也造成了诗作的艰涩难懂,赵天仪先生就认为他的用字、用典以及意象的创造上,有食古不化的痕迹和掠人之美的嫌疑。因此有些诗作有些“涩而且苦”,但艺术毕竟是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是作家生活的反映,周梦蝶悲苦的一生也必然反映在他的诗作上,他的独特之处也正是以艺术的苦涩,来征服自己生命的苦涩,“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也正是他的这种创作风格,他的诗作成为了台湾诗坛不可忽视的存在。 |
7 其它作品
《还魂草》以后,周梦蝶至今三十年犹未出版第三本诗集,众目企盼,蛰雷潜伏,只能让读者一再回味《孤独国》与《还魂草》这两册诗集,好在《蓝星诗刊》、《联合报副刊》、《台湾诗学季刊》陆续刊载周梦蝶的诗篇,而且佳作不断,风格依旧“瘦身而丰采”。如《积雨的日子》、《两个红胸鸟》、《蓝蝴蝶》等,只不过意象更为清朗,表达的哲思也不再靠以往偈语式的警句,但他的诗作仍能让我们从中感到生命的生生不息。比如《九宫鸟的早晨》:“每天一大早/当九宫鸟一叫/那位小姑娘,大约十五六七岁(九宫鸟的声似的)/便轻手轻脚出现在阳台上”,“把一泓秋水似的/不识愁的秀发/梳了又洗,洗了又梳/且毫无忌惮的/把雪颈皓腕与葱指/裸给少年的早晨看。”显然,诗作有着欣欣然的凡俗之美,九宫鸟、小姑娘是朝气的象征,“也淋漓尽致地呈现出周梦蝶临晚却有旭日心境的生命力”。我们也仿佛看到,从来未曾有过自己真正青春的悲苦诗人,在进入晚年之后,仿佛才找到了自己的青春。是他,最终用诗再一次征服了生命的悲哀。
8 精选诗集
《十月》 | 就像死亡那样肯定而真实你躺在这里。十字架上漆着和相思一般苍白的月色而蒙面人的马蹄声已远了这个专以盗梦为活的神窃他的脸是永远没有褶纹的风尘和抑郁折磨我的眉发我猛叩着额角。想着这是十月。所有美好的都已美好过了甚至夜夜来吊唁的蝶梦也冷了是的,至少你还有虚无留存你说。至少你已懂得什么是什么了是的,没有一种笑是铁打的甚至眼泪也不是…… |
《树》 | 等光与影都成为果子时,你便怦然忆起昨日了。那时你的颜貌比元夜还典丽,雨雪不来,啄木鸟不来,甚至连一丝无聊时可以折磨自己的触须般的烦恼也没有。是火?还是什么驱使你冲破这地层?冷而硬的,你听见不,你血管中循环着的呐喊?“让我是一片叶吧!让霜染红,让流水轻轻行过……”于是一觉醒来便苍翠一片了!雪飞之夜,你便听见冷冷青鸟之鼓翼声。 |
《四句偈》 | 一只萤火虫,将世界从黑海里捞起——只要眼前有萤火虫半只,你我就没有痛哭和自缢的权利 |
《诗与创造》 | 上帝已经死了,尼采问:取而代之的是谁?“诗人!”水仙花的鬼魂王尔德忙不迭的接口说。不知道谁是谁的哥弟?上帝与诗人本一母同胞生:一般的手眼,一般的光环;看,谁更巍峨更谦虚谁乐于坐在谁的右边? |
《有一种鸟或人》 | 有一种鸟或人老爱把蛋下在别家的巢里:甚至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别家的巢当作自己的。而当第二天各大报以头条以特大字体在第一版堂皇发布之后我们的上帝连眉头一皱都不皱一皱只管眼观鼻鼻观心打他的瞌睡——想必也认为这是应该的了! |
9 作品时间
《孤独国》(1957)
《还魂草》(1965)
《十三朵白菊花》(2002)
《约会》(2006)
《有一种鸟或人》(2009)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诗人自冥想出发,咀嚼生命的浓黑,同时也起航温柔的想象,圣凡雪火、挣扎而难遣的悲情,一一凝铸为《孤独国》与《还魂草》。
《十三朵白菊花》辑录的主要是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作品,诗人从世界边陲进入世界“里面”,真正寝食人间烟火,感受世间参差因缘。
《约会》收录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迄世纪末的诗人作品,即事欣然,物我交融。颇有蒙庄化蝶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