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绝景 武汉之行,说是要参观养老城,其实,我是奔着梦牵魂绕的黄鹤楼使劲的,只可惜行程中只有“远观”。这怎们能行?!在我的倡议下,有关一行领队在与当地美女导游的再三洽谈后,终于达成了自费游黄鹤楼及东湖的意向。这也大概是我对这位学识渊博的导游“好印象”的开始。而后来参观东湖、博物馆等,其深入浅出的解说,特别是“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的来历(见后面的典故)的讲解,更让大家对这位年轻貌美的“九头了”(普通话叫不准音)导游有着一种心底佩服。正因为有当时导游“口舌”的滔滔不绝,才有了我今天“笔墨”的洋洋洒洒。
——题记
天下江山第一楼 武 汉 黄 鹤 楼 (1)
原创/瀑布
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美誉的黄鹤楼,位于武汉长江南岸的黄鹤楼公园内。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唐代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诗句而名扬天下,此外李白、毛泽东主席等都为黄鹤楼留下了诗词。相传原址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建屡毁,今天看到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是历朝历代的大诗人赋诗赞美的地方。是武汉城市地标之一。
南门拍摄 黄鹤楼座落在蛇山山顶,楼5层,高50余米,72根圆柱拔地而起,60个翘角凌空舒展,恰似黄鹤腾飞。楼内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楼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色彩绚丽。登上黄鹤楼远眺,可以看到远处的滚滚长江和武汉三镇风光。
黄鹤楼西面(对公园正门) “黄鹤楼”匾额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舒同老人所写
黄鹤楼导游图
一、园林小品各有特色
记得那天有点阴雨,我们是从南大门进入的,一路导游逐一讲解景区景观布局及历史文化背景,有声有色。边听边拍,觉得公园内围绕着黄鹤楼,四周陆续建成“南楼”、“诗碑廊”、“九九归鹤图”、“西爽亭”、“紫竹苑”、“白云阁”、“涌月台”等多个园林小品各有特色。回来搜集整理成篇,图文并茂展示一下,供大家赏读。 南楼。旧时有白云楼、安远楼、瑰月楼、楚观楼诸称,它与黄鹤楼、头陀寺、北榭并称为古时蛇山四大楼台。现楼系1985年重建,位于公园南区黄鹤楼东南185米处。南楼背山面南,上下2层,钢筋水泥仿砖木结构,歇山式顶,重檐飞角,青瓦朱楹,前加抱复,6圆柱,轩敞明洁。楼前有一棵百年古树,给南楼平添古朴之色。 文物价值很浓
古树“拄上了双拐” 南楼的文化渊源可追溯到东晋。晋成帝咸和九年(公元334年),荆州刺史陶侃病逝,庾亮代镇武昌,任西征将军。据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载,庾亮秋夜登武昌南楼,与僚佐们洒落不拘地谈笑。这个故事被后人引为佳话,同时也成为南楼文化的滥觞。不过,当时庾亮所登的南楼不在武昌蛇山,而在今湖北省鄂州市中心的古楼街。 南楼始建年代无考,其兴废沿革及其名称变更,地方志书和古代的一些诗文中有所记载。它的诞生至迟不晚于唐代。据元惠宗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宋民望《重修南楼记》载:“楼之建虽在武昌置郡(公元279年)后,南之名已定于歧丰肇夏之初矣!”最早将南楼人诗的是李白,曾写过“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的诗句。诗人杜牧在其《南楼夜》诗中写道“玉管金樽夜不休,如悲昼短惜年流,歌声袅袅澈清夜,月色娟娟当翠楼”,那时的南楼只能是黄鹤楼旁游客娱乐的场所。
诗碑廊。在黄鹤楼东南210米,环绕景区鹅池四周,碑刻内容为当代国内书画名家书写的历代名人吟咏黄鹤楼的诗词名句(亦有部分当代诗作)。碑墙上共嵌有石碑124方,根据真迹描摹镌刻。http://www.china.com.cn/photochina/2010-04/02/content_19738827.htm#p=1&r=0.4642293695348151
诗碑廊(也是“书法大全”)
九九归鹤图浮雕。在黄鹤楼东南240米处,位于景区白龙池边,是国内最大的室外花岗岩浮雕。整个雕塑呈红色,99只仙鹤呈现种种不同的舞姿。浮雕依蛇山山势呈不等距Z形,全长38.4米,高4.8米,云蒸霞蔚,日月同辉,江流不息,生机盎然。99只不同动态的仙鹤,和谐分布在松、竹、海、灵芝、流水、岩石、云霞中。
九九归鹤图浮雕 西爽亭。 亦称功碑亭。1987年重建于公园西区,在黄鹤楼东南约50米的通道旁、白云阁西南247米处。此亭宋代已有。据清代胡凤丹《黄鹄山志》载:西爽亭在涌月楼北,下临崖壁,上有唐代宝历年间(公元825~827年)的“西爽”摩崖题字。乾隆《江夏县志》说:“‘西爽’石刻在黄鹤楼后石壁,明直指宋公得之巉崖中,石巨不能移,乃摩二字于碑,碑已废,此崖故字犹存。”清代诗人有《西爽亭》诗序赞其“石刻”书法通古,诗曰: 曾开岩畔有奇字,西爽勒石当空窅。藓蚀虫斑字剥落,土花瘗影不可考。 两字峥嵘不盈尺,漏痕钗脚都完好。不书人地不书年,一片精魄成绍缭。 信如此气坚不磨,入石千龄静相保。 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在修复涌月台时,将“西爽”石刻铲平,而摹刻黄清老的“涌月”二字于岩石上。
“爽气西来”(一楼联语开头句)
功德无量
紫竹苑。位于蛇山南坡,在黄鹤楼东南176米、白云阁西南“6米处,东毗诗碑曲廊,西临跨鹤亭。紫竹苑,原为“东山小隐”之地。清同治《黄鹄山志》记载:“东山小隐者,石城徐公之所筑也……高观山之阳构小园,肩舆独往,时时招诸名流觞泳。康熙壬戌秋,稍加展扩,增置亭台竹树,遂移家焉,颜其堂曰东山小隐。” 紫竹苑是1988年利用原旧房改建的一座仿古建筑,为传统的四合院结构,占地面积l 410平方米,其中天井280平方米,内走廊9l平方米,正房内圈430平方米,正房外圈570平方米,门庭为41平方米。黑瓦白墙,具有明、清建筑的风格。 没有拍下“紫竹苑”的相关图片(插图选自网络),是因为我对下面这幅雕塑及周围的密竹(符合“芾”的另一个读音“fei”“小树干及小树叶”)产生了性趣。雕像本身就像一块石头(层理线条是否有意和汉字“石”字协调统一而成“石”字?),是作者想把米芾(读fu)爱石的嗜好融入其雕像一体吗?!(详解请点击图下网址)。
《米芾拜石》铜雕 http://www./yuanchuang/2010/12/17/MiFuBaiShi/
同行的老大姐很会找时机抢镜头:“米芾拜石”而我们赏的是整体意境。你看游人已把米芾“抱拳”摸得锃亮,是想沾点“才”气还是“傻”(对石头的“痴”迷)气,不得而知?!遗憾的是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前面的“石”头。但我想,“精英们”来此,肯定会要“虔诚”摸摸“石头”(资源财富)了,因为“摸着石头过河”是他们认为的“符合国情”的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想必是还有许多“梦”要做的?!但我想:若要真把“米芾拜石”看作“点石成金”的话,要学的是他那种对“事业”(改革应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文明进步”,而不是相反的“复辟倒退”)“科学探索”的务实(石)精神,而非对“石头”本身的“物质价值”(以钱为纲,处处遭殃)追求?!
“奇石”与“奇思(石)妙想”: 谈到米芾拜石,便想到黄鹤楼《奇石馆》。由于时间关系,那天我们没有来得及进去浏览欣赏。而这个天然雕塑——奇石,深深吸引游客的目光,我随手拍摄一张,没想到(也许不是意外发现)从这个角度看上去,起码有三种动物惟妙惟肖的“显示”出来:上如树叶迎头的“狮子”;中如一头“大猩猩”在嚎叫,其肩部的体毛和头部的耳朵,张扬的黑发以及硕大的身躯都很明显;其下是一只被猩猩抱起的“猴子”,头部的眼睛鼻子,特别是眉宇如同绘画雕刻一般。猩猩和猴子好像在争夺其下方的一块“美食”(绿茵),猴子似乎已经抓到手了,而猩猩则狂妄的试图把猴子抛开而独占......这一切上面的狮子也许没有发现,抑或是对此不屑一顾,把巨大的头颅(前额和鼻子形象)仰向天空...... 哈哈,古有米芾拜石(注重用“瘦、秀、皱、透”四字相石法作为藏石赏石品评石相的标准),今有瀑布赏石(感觉更应从“形、神、色”整体感知上有所评价才是,如上述对米芾拜石雕塑的鉴赏),不知是否到位。这倒是应了一句歇后语:麻子照镜子——个人观“点”。但愿能给读者一点启示:绘画雕塑动物,一定要在脑袋上(特别是面部)下功夫,这就如同书法既要在整体篇章结构上“谋划”,又要在局部(哪怕是每一字的哪一笔画上)突出重心。联想到治理国家,关键也在“头头”(特别是能称得上“领袖”,而不是“当权者”)的作为,所以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说:治国就是治吏?!看看,想得太多了不是?!如今“狮子已经醒了”还很讲“文明”?!但“猩猩”还是猩猩,改不了动物般的贪婪本性,其“腐败”臃肿的身躯,源自于对“公有制”的“蚕食”和与民(猴子)争利的结果,疯狂至极(私有化),犹如“打劫”,可怜的“猴子”,本是拿到手的“东西”,还要重新被“利益分配”(变“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为“让少数人先富”的“官僚资本主义”)?!怎么办?解释不通,就去做“梦”吧?!当然,也可以赋予当下所谓“正能量”的思维,抑或是“良心发现”也罢:“长者”(猩猩)似乎在呐喊:“转基因”食物“晚辈”(猴子)不能吃(二十年后会见分晓)?!“舌尖上的中国”只不过是两部为敷衍“盛世文化”的纪录片而已?!我们面对的是“垃圾食品”的包围,整天被一帮“专家”忽悠着?!要警惕,这是“玩火自焚”的亡国灭种之举!?另外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反馈:如“猩猩”与“猴子”是同类的“嬉戏”?还是异性的不雅“性侵”?等等。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是读者自己去展开想像吧!我在这里只当是“仍块砖头”而已!哈哈,都是那个米芾“痴石”惹得祸?!
白云阁。坐落在蛇山高观山山顶,在黄鹤楼以东约274米处,海拔75.5 米,阁高41.7米,是观赏黄鹤楼、蛇山、长江的极佳景点。白云阁历史上曾是南楼的别称,阁名源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1992年1月竣工的白云阁,外观为塔楼式,呈“T”字型,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95平方米,阁名由史学家周谷城书写。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据说,在白云阁西望黄鹤楼,别有一番情调。怎奈,只是在黄鹤楼里转悠恋“情”,还是没有登临白云阁去体验“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意境。而“下次”又不知到何时?!
黄鹤楼上拉近拍摄的白云阁
毛泽东词亭。在南楼东南侧,黄鹤楼东南206米,白云阁西南90米处。毛泽东似乎对“白云黄鹤之乡”特别钟情,他36次来武汉,多次登临蛇山,并18次畅游长江武汉段,1956年6月1日,毛泽东从黄鹤楼故址的上首入水,首次畅游长江,6月3日至4日,又两次到江中畅游,写下了气势磅礴、豪情满怀的光辉诗篇。 毛泽东词亭
《菩萨蛮·登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词亭于1992年建成,坐北朝南,长宽各6.6米,高9.5米,为四角攒尖重檐舒翼,亭中央矗立一高3.2米,宽1.8米的大型青石碑,南北两面分别镌有毛泽东1927年春登蛇山时填写的《菩萨蛮.黄鹤楼》和1956年6月畅游长江后填写的《水调歌头.游泳》。
实拍“拓”幅
“鹅”碑亭 。位于公园南区,在黄鹤楼以东245米、白云阁西南约93米处。
鹅碑亭之“鹅”(有几处笔锋还真像鹅头呢?!)
红掌拨清波 其实,那天我们并没有在此看到鹅,于是我就在先前的“养老城”“抓”来两只在这里点缀一下。
搁笔亭。在黄鹤楼以东132米处,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于1991年重建。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 崔颢,唐玄宗天宝年间为司勋员外郎,人称崔司勋。他从边地归来游武昌时,在黄鹤楼上写下了七律《黄鹤楼》。 此诗开头从楼名着笔,于广阔空间和漫长时间的背景上,一下子烘托出天长地久、世事苍茫之感,同时流露出作者对古人成仙得道的羡慕和自己事业无成的失落。本有报国之志的诗人,却不能施展才干,因而产生离世心情。但是当他把眼光转向近处的景色时,又勾起沉重的乡愁,这种先放后收的写法,把想像和现实两种境界结合得恰到好处。 搁笔亭(对面有崔颢的题诗壁)
据传,号冠“斗酒诗无敌”的诗仙李白不久也登上黄鹤楼,被壮观的景色所陶醉,诗兴大发正欲题诗,见到壁上崔颢的题诗,遂搁笔,并说出了这首“一拳打倒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打油诗,浩叹崔浩的诗太好了。 崔颢《黄鹤楼》—诗竟令李白折服搁笔,很快为人传涌,一时注家蜂起,黄鹤楼的声名传扬得更为久远。不仅该楼又被称为“崔氏楼”,武汉被喻为“白云黄鹤的地方”,崔颢也因之蜚声诗坛。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现在黄鹤楼公园内有崔颢的题诗壁,对面即是李白搁笔亭。 至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清戏曲作家、诗人和金石鉴赏家孔尚任应友人邀请,兴致勃勃来到武昌。游黄鹤楼时,最令这位老者感慨的是崔颢题诗竟使李白搁笔之事。很显然,他服膺崔颢的杰作,也敬仰诗仙李白的气度,颇为黄鹤楼景区内没有纪念此事的建筑为憾,于是起意将楼附近一无名小亭命名为“搁笔亭”并为之赋诗。孔尚任在《题搁笔亭》诗前的序中写道: 黄鹤楼在黄鹄矶头,其名虽久,实显于崔颢之诗。李太白见崔诗……遂搁笔而去,是崔之诗名又显于太白。后世盛传白云黄鹤之句……至于太白遗迹,竟未有及之(指搁笔事)者,更一缺事!闻旧有太白堂,一廊直通楼下,规模甚壮,今改为亭……游者历阶而过,不知此为何迹也。予徘徊亭下,遍读近人之诗,因口占四绝,书之粉板,并拟亭名于诗前,特为此地补此缺事。 此后,有人为搁笔亭作过多副亭联。其中有无名氏的“辛氏有楼谁贳酒;谪仙搁笔我题诗”,方秀卿的“谁唤祢生同问月;敢邀杜老共题诗”,沈用增的“仙人又有楼居,不知十二年跨鹤行踪,来栖何地;翰林虽将笔搁,仍冀三千界钓鳌巨手,到此题诗。”此外,还有陈曾望的题联“太白无诗,竟成千古恨;长安不见,更上一层楼”。最有名的当称清代无名氏所写“搁笔题诗,两人千古;临江吞汉,三楚一楼”。 清江夏陈本立《黄鹤楼名胜记》载:“楼(黄鹤楼)之东为亭者二,一搁笔亭,初名太白堂。重檐覆道,公私燕游之所。”搁笔亭也是文人墨客的唱酬之所。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刻印的《新刊黄鹤楼铭楹联诗赋》书中即辑有咏搁笔亭的两首诗。其中一为刘灼的《黄鹤楼望搁笔亭诸胜》,一为江夏人、道光进士彭崧毓的《和干臣军门辩搁笔亭》。彭崧毓在诗中吟道; 搁笔伊谁构此亭,痴人说梦几时醒。 竟忘斗酒诗无敌,直立生花管不灵。 捉月何曾江上见,落梅争恐笛中听。 廓清赖有如椽出,净扫云烟睹日星。 此亭清同治年间毁于兵燹。1984年在规划黄鹤楼园林文化景区时,设计者很自然想起“搁笔”这件体现“文人相亲”的美谈,遂确定重建搁笔亭。 1991年4月重建的搁笔亭,坐南朝北,长8.5米,宽8.25米,高8.72米,钢筋混凝土仿木石结构,有12根古铜色粗柱,柱高3米,柱围l米。亭中间置有石长条案,案上放有石墨砚和笔筒,并配4个石腰鼓凳,别含雅趣。亭柱上的楹联系清嘉庆年间江夏县令曾衍东为太白堂所拟的旧联“楼未起时原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由湖北潜江籍戏剧家、时任中国文联主席的曹禺所书。亭名行体字由诗人臧克家重新书写。
实际上,李白写下的诗词与黄鹤楼有关的知名的就不下五首,其中有一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从此,“江城”便成为武汉的美称。
唐代文学家阎伯理在其《黄鹤楼记》中描述“耸构巍峨,上依河汉,下临江流......”可谓:“ 危乎,高哉!”无怪李白以“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诺谓楚人重,诗传谢眺清。沧浪吾有曲,寄语棹歌声。”抒发自己心头的感慨。 千禧吉祥钟。钟身重20吨,蒲牢1吨,取20世纪和21世纪的连接之意,钟体材料为铜合金,含黄金2.1公斤,银8.4公斤,它是明朝永乐大钟以后我国铸造的最大铜钟。大钟外形为裙边圆钟,口部直径3米,高约5米。上铸有“吉祥”二字,故又称“千禧吉祥钟”。
千禧吉祥钟 千古吉祥鐘鐘亭,位於黃鶴樓以東沿山脊軸線的高臺上。通過大臺階與古黃鶴樓銅頂及當代的黃鶴樓連成一體,三者構成一條富有歷史縱深的文化長廊。人們遊覽期間,可以展開歷史——現實——未來的對話。千古吉祥鐘鐘亭由中南建築設計院和湖北美術學院湖合作設計,由黃鶴樓總設計師向欣然綜合完成。其造型是以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編鐘的鐘架為創作原形,衍生、轉化而成。它將古編鐘鐘架單架立的形成演變為四周圍合的空間構架形式。可以說是古編鐘鐘架的“立體化”和“時代化”。鐘亭採用鋼筋混凝土承重結構,並採用中國傳統木結構的“抬梁”方式。即由柱抬梁,又由梁抬柱,層層迭起,形成向上收斂的頂部。外觀似“亭”又似“架”,造型新穎生動,又蘊涵楚文化的豐富內涵。鐘亭的南面是一座長4.8米、高2.4米的紀念碑,正面雕刻書法家書寫的千字銘文。因鐘而有亭,因亭而鐘愈生輝,“種”與“亭”相依相稱,自然和諧,使黃鶴樓公園增添一處新的人文景觀。(刚从港澳归来,看看繁体字也无妨,起码对书法有所裨益)。
千古吉祥鐘鐘亭与古铜顶 古銅顶是清同治黄鹤楼楼顶的宝頂,系清同治七年,為和新修的黄鹤楼相匹配而铸造的。古铜顶為青铜铸成,中空,頂高3.4米,重约2吨,呈宝葫芦型,底部为莲花宝座。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黄鹤楼遭火灾,仅遗留此铜頂,自此,這個清朝的遗物便长期被遗弃在蛇山上。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时,頂尖被人敲掉,据說是想把它拿去回炉炼铁,后虽被有关部门追回,但已损坏,无法接上。1981年,3名窃贼居然用钢锯将铜顶小头从细腰处锯下盜走,並砸碎当作废铜变卖。两次遭劫致使古铜顶严重损毁。1984年,武汉机械丁艺研究所及青山造船厂,经过1个多月攻关奋战,成功铸造了小頭,又将新旧部件进行整合,较好地恢复了古銅頂的原貌。
岳武穆遗像亭。岳飞亭,在黄鹤楼西面574米处,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曾在黄鹤楼下的鄂州(今武昌)屯兵镇守达7年之久,其所填《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词即出自这一时期。1937年武汉的抗日群众团体在原岳庙废墟中清出一通刻有岳飞半身遗像的明代石碑,即移此建亭供碑,以弘扬民族精神,激励人民大众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爱国热忱。 岳武穆像亭坐北朝南,木石结构,亭为六角攒尖,高6米,亭檐匾额“岳武穆遗像亭”,临面石柱上刻有对联,曰:撼山抑何易,撼军抑何难,愿忠魂常镇荆湖,护持江汉雄风,大业先从三户起;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奉谠论复兴家国,留得乾坤正气,新猷端自四维张。”(哈哈,我们的公务员和军官们何时可以做到楹联所说的“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呢?可惜现在不仅文官就连武官都爱钱了,全然不顾“四维”所说的礼、义、廉、耻)。 碑上所刻岳飞像,线条遒劲,意态英武,亦属艺术杰作。像上方列明万历壬午年(1582年)云南太和(今大理)张翼先撰写的四言像赞。 孔庚不是一般人物,清末秀才、同盟会员、留日、晋军总司令,更主要的是曾经和毛泽东、施洋“桃园三结义”结为把兄弟。 岳武穆遗像亭(网络图片)
胜像宝塔。又称白塔或元代白塔。原在蛇山西首黄鹤楼故址前的黄鹄矶头,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拆迁至蛇山西部、京广铁路线桥旁。1984年迁入风景区大门入处内,位于黄鹤楼正前方约159米处,是黄鹤楼故址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筑。宝塔建于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为威顺王宽彻普化太子建,是用于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胜像宝塔高9.36米,座宽5.68米,采用外石内砖方式砌筑,以石砌为主。整体造型号由基座向上逐渐收缩,尺度愈缩愈小,其轮廓线条大体呈三角形。塔外观分作座、瓶、相轮、伞、宝顶5部分。宝顶为合金制作。 透过“江上入画”(正面是“三楚一楼”)大牌坊,可见胜像宝塔位于黄鹤楼正前方约159米处中轴线上。 感觉与在黄鹤楼东侧的古铜顶有对称布局之势,异曲同工之妙。
胜像宝塔
岳飞功德坊(网络图片)
涌月台。位于公园南区,在黄鹤楼以东266米、白云阁西南角约10米处,是明清时期与黄鹤楼紧密相连的一古建筑景观。 涌月台(网络图片) 涌月台始建年代无详细记载。据传世诗文,它的创建大致在16世纪前后的明代。首先是有刻在汉阳府城隍庙后凤栖山(今凤凰山)巨石上的“涌月”二字,后建涌月亭。据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朱衣主纂的《汉阳府志》记载:“涌月亭在县治北风栖山上。今巨石上有‘涌月’二字。”明末,谭友夏、刘敷仁在山背荒芜的草丛中得之,于是令徐子卿南渡移置至武昌蛇山黄鹤楼旁太白堂左侧。清康熙年间在堂后“西爽”石刻下垒石为台,置“涌月”石刻于其上,时人续以 “台”字。乾隆年间,石碑残缺不全,仅“涌月”二字存,于是移砌斗姥阁墙下。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熊士鹏在荆棘中拾得碎片,后铲平“西爽”石刻,摹“涌月”刻其石上。后人在此加高立柱建台。由于风雨剥蚀,至清末,涌月台三字中“涌”字中断,“月”字少残,下接一石,“台”字上部未见。1955 年涌月台因修建长江大桥被拆除后,这些清代的石柱迁到蛇山南端的武昌首义公园内。石柱的石楹刻有3副对联; 月色无玷;江流有声。 遥看兔影滚中流,非同承露;恍听鹤声来上界,岂是歌风。 曾是当年觞月地;而今又作上台人。 正面石架上镌刻的“涌月台”,笔态遒劲,高古俊拔。据载: “涌月”与“压云”、“琴台”曾被称为武汉古代书法的三绝。根据考证“涌月”二字系黄清老所书。
远观涌月台掩映在绿树丛中
黄鹤楼公园有正门和南大门两个进出口,附近与首义公园和辛亥革命博物馆比邻,距离武汉长江大桥下的临江大道,步行约半小时。
远眺武汉长江大桥
黄鹤楼一楼正在维修,全景图很煞风景。
(注:此博日志插图,除标注“网络图片”外,均为作者原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