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赝杂陈,鱼龙混杂的古玉市场上求索。会有买假的沮丧,也有拣漏的窃喜,其中的乐趣在于用掌握的知识去鉴别真赝的过程。没有赝品就没有悬念,没有慧眼识真,收藏也就失去了魅力。 对于收藏,慧眼识真是关键。“慧眼”是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结果。书本知识要掌握,实践经验更为重要,看多了、看熟了,也就具备了慧眼。多年来草根玉痴以战汉玉器为主要收藏目标,并针对其总结了以下真赝辩别七点要领。 鉴别真赝要七看: 一、看玉质:战汉时期玉器以皇玉为主,选材考究玉质要求严格,以和田玉为主.因此,了解各种玉材的特征很重要,尤其是常见的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蓝田玉以及九十年代后出现的青海昆仑玉、俄罗斯玉、阿富汗玉等之间的差异。玉材专著中有相关介绍,有条件到玉材产地或玉器厂走走则更好。手中如有各种玉料小块,相互对比,时间久了就易于识别。 看玉质,要从玉的颜色、温润度、密度、透明度、及糖色、绺裂、斑点、絮状物等进行综合评价。好玉似有油脂含于内,一种内敛的温润。致密度好、比重大、半透明。太透则欠稳重(太灵)、不透则类石质。 市场上大量的龙山文化玉器赝品,多用地方杂玉或大理岩、透闪石的围岩,量大而价廉。用硫化汞染成黑色或用高锰酸钾,碱性橙染成红色作旧。而仿明清大件玉器则多用白中偏灰的青海玉料。在俄料、青海料价位提升后,不少新疆人在各地摆摊把阿富汗玉当做和田玉卖,蒙骗购买者。阿富汗玉质地疏松,透明度高,价低廉。 市场上几十元的小挂件,多数是石粉加树脂模压成形,用放大镜观察是模糊的模压痕,看不到清晰琢痕。 二、看包浆:战汉玉器表面泛有光泽。即使出土时有厚厚的包浆(结晶物),也多有开窗处可看到玉质。深埋几千年,盘过后仍然泛着迷人的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严重受沁,钙化成鸡骨白,表面光泽依旧。 赝品为了作旧会用强酸、强碱及染色,使玉面失去原有光泽,并出现斑痕。地摊上用脏物涂抹玉面的是赝品无异。 三、看沁色:战汉玉器多数会有沁色。“白玉五百年始沁”。沁色是鉴别战汉玉器真赝的主要依据,沁色也就成为造假的重要手段。 深埋几千年,不同的地温地压下,会形成五彩斑斓的沁色。有渗出说和沁入说,是墓里随葬物质与玉质相互间的一种物质变换。沁成黄褐色称土沁,是土中氧化铁的沁人;黑色沁俗称水银沁,是棺木、衣被类碳的沁入;常见的还有绿色沁,是接触铜器,氧化铜的沁入;鸡骨白是玉质的钙化变性。真沁都会有深浅、厚薄的过渡。沁色入骨,深沁到玉质内部,分层次贯穿玉器两面。水银沁如水滴状悬于玉内。一般是土沁、水银沁、鸡骨白杂陈玉内,也有单色沁。玉器上出现黑、绿、白、红多色沁,称五色沁。古有“玉有五色沁,胜抵十万金”的说法,极珍贵。 (图一. 汉代 白玉入土前涂有生漆(非朱砂),在地压地热作用下会形成非鸡骨白、非沁,玉质腐朽的特殊变化,极为少见。 (图三. 汉代玉靴靴筒严重腐蚀)
(图四. 汉代玉壁局部绺裂纹) 青海玉、俄罗斯玉、蓝田玉、独山玉硬度与和田玉基本相同。青海玉多有透明水线及墨点,质差者色偏灰白、较疏松。 战汉时有一种特殊的花纹石,硬度高,光泽温润,不透明,不受沁,有绿色、红色条状花纹。现已绝迹。 (图五. 汉代 六、看工痕:在“神玉”、“皇玉”两个时期,玉材稀缺,古人以玉为宝,直至隋唐才进入“民玉”阶段。虽然琢玉工具简陋,但古人不计工本,精雕细琢,一件玉器要耗时几个月甚至几年。件件古韵古风,精美异常。现代人造假重成本,急功近利,用电动工具加工出的玉器,绝不会有古玉的神韵。 手工与电动工具痕迹有极大差别:(1)真品虽然泛着很亮光泽,但纹饰下地子并不平,有明显凹凸感;赝品地子极平,所以泛着贼光。(2)真品玉孔孔经不圆,线钻有绳拉痕,多呈扁圆形。管钻为两面对钻,因工具质地软,越磨越细,玉孔形成喇叭口,外大里小。有时对钻错位,穿绳困难;赝品电动工具一钻成形,孔圆且直。(3)真品阴刻线是慢琢成形,线不很直,无直角,线沟较浅,坡缓,用放大镜观察真品线沟内有细丝状琢痕;赝品线直、深,线尾多出尖角,有电动工具留下的平行纹迹。 (4)谷纹是鉴别重点,古代砣机琢谷纹要7至8砣,出现岐出,经修整也会成锯齿状;赝品多为一细线半环状无凸起的涡纹,易成型。 古时多用阴刻线、双阴挤阳、沟撤减地等方法形成纹饰,同现代工艺差别大,仔细观察不难区分。 七、看器形纹饰: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每个时期都有典型器。依照图片仿制或者臆造,因工具的不同,审美观念不同,都不难看出破绽。即或器形相似,也绝达不到古玉特有的神韵。真品纹饰精美,活灵活现,其龙、凤、兽面、舞人是“活”的;赝品则眼无神,线条绵软,比例不当是“死”的。 考古发掘的高古玉器,器形一般都较小,除礼天大玉壁外,少有超过20公分的。红山文化、齐家文化玉器,因为用材不考究,造假成本低,大件赝品比比皆是。寻宝走进通辽,有人说:收藏红山文化玉器上千件。国家考古发掘的红山文化玉器不过三百多件,遍布全国的C型龙,玉猪龙的来源可想而知。齐家文化高有数尺的奇形怪状的玉器,真赝仍在争论中。 通过收藏实践能悟到文字无法表达的“悟性”,也就是熟悉感。展览馆、古玩商店、拍卖预展、地摊是接触实物的场所。多上手、多比较是鉴别经验积累的方法。看过的,上手的都会在意识里留下记忆,鉴定时自然就会与记忆中的图像产生对比。 所有赝品都有不合理之处,找出这些不合理,才有说服力。对赝品要:“一票否决”,有一处不对即否定,应收藏那些无任何疑点的“大开门”玉器。 注:文中所附图片均为草根玉痴所藏藏品实物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