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黄帝内经》看肿瘤(癌症)的形成及其对策

 悟道修行慧能 2014-05-02

从《黄帝内经》看肿瘤(癌症)的形成及其对策

 

杨琳在《临床医学工程》> 2008年3月15卷3期发表了一篇《肿瘤就是体内的痈疽》的文章,论述相当翔实。《黄帝内经》对“痈疽”的形成作了一番讲解,通过研究一下这段论述,对我们认识肿瘤(癌症)的形成和预防应该会有启发。

关于“痈疽”的生成,《黄帝内经》说:“(如果)天体的运转,日月的出没,有了不规则的变动(比如气候偏冷或偏热),就会引来大地上的改变,诸如:河水泛滥,洪涝灾害,草木枯萎,农业歉收,给人类造成交通中断,人民流离失所等等的祸患。血气的运行也是同样的道理。

血气本来循着经络脉道运行,周流不止,循环往复,就像地上的河水沿着河道流淌一样。因为寒冷会使物质趋于凝结黏稠,当寒气侵袭经络脉道时,血液会变得象眼泪一样,一滴滴的黏稠而不爱流动。不爱流动就会逐渐淤堵不通。身体发现了淤堵,就会不断调用能量(卫气)试图打通淤堵,温化运走寒凝淤血,正邪在此处博弈对峙,互不相让。就像是河道有淤塞,后继的河水会不断冲击淤堵,越积越多,蓄水胀满,于是产生了“痈肿”。

身体运来的能量(卫气)被寒凝淤血所阻挡,无法打通经脉,不断积累,就会郁积而化热。这种虚热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腐蚀肌肉,肌肉腐蚀到一定阶段就会变成脓汁。脓汁不能被及时运走就会导致“筋”开始腐烂,腐烂的“筋”会接着腐蚀“骨”,骨被侵蚀就会导致骨髓消减枯灭,骨髓衰少就会血气枯竭,血气枯竭会使“筋”、“骨”、“肌肉”得不到营养,经脉也会因此破败漏冒,(那些不能及时运走的腐烂脓汁沿着经脉)流入五脏六腑,熏染腐蚀五脏,五脏受伤人就很容易死去了。”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看到,“痈疽”最初的起因是寒气侵袭导致经脉不通引起的,因此预防“痈疽”的生成,祛寒和疏通经络应该是纲领性的法则。一些人被“郁积而化热”的表面症状所迷惑,以为“痈疽”是热症,实在是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如果这些“痈疽”生长在比较浅层的部位,就会表现为烂疮;如果生在比较内层的部位,比如五脏六腑旁边或者别的器官上,就很容易膨胀成脓瘤肿块。因此,杨琳会说:“肿瘤就是体内的痈疽。”

我们还应该看到,严重疾病的形成是有很多征兆的,有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绝非偶然的一时而就。就像《内经》说的那样:“两军对阵,旌旗相望,刀剑出鞘,到了不流血不能解决问题的地步,这不是一天形成的,一定是积怨已久的原因;人民令行禁止,士兵化干戈为玉帛,不必经历战争的残酷,这也不是一天的教化能做到的。”―――这让我想起在危险水域禁止游泳的一副标语:早知今日挣扎苦,何必当初难劝阻。

附:所引用的《黄帝内经。灵枢。痈疽第八十一》原文:

 

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受不成,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血气犹然,请言其故。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藏,藏伤故死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