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市的保护建筑之四(黄浦2)

 xuminglibrary 2014-05-02
52.友邦大厦

字林大楼,又名桂林大楼、美国友邦大厦,今地址为黄浦区外滩中山东一路17号,现在是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办公的商务楼,外滩建筑群中的重要建筑物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林大楼在南京东路与九江路之间,北邻麦加利银行楼,南邻台湾银行楼。

  字林大楼当然与《字林西报》相关。上海开埠后出的第一份报纸就是英商字林洋行主办的英文周刊《北华捷报》,而《字林西报》的前身就是《北华捷报》的副刊。185083日,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创办了《北华捷报》,刊载市场行情、船期、广告,兼有中外新闻与英国驻沪机关的公告及其他文摘。近代以前,清政府只允许外国人在广州经商,所以广州人和在广州经商的西商把广州以北的中国叫作“北华”。鸦片战争后,英国人终于明白上海决不是什么“北华”,所以186461日,该报副刊《航务商业日报》改为独立的日报《字林西报》,而《北华捷报》掉过头来,反成了《字林西报》的星期副刊。报社也改名“字林”洋行。之后的近一个世纪中,先后有多国文字的外文报纸在上海创刊,而《字林西报》是发行最久的外文报纸。字林洋行成为中国最大的报业和出版集团,一度垄断、操纵了中国的新闻业和出版业。《字林西报》创刊时仅为对开41张,后扩大到1832版,逐渐成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喉舌。内容以刊载通讯报道、时事新闻和中国军事新闻为主,公布租界的法令通告,此外还刊载商业广告、船期信息和市场行情。该报垄断了英国路透社驻上海远东分社的电讯稿件首发权达30年之久。《字林西报》还购买了世界上各大通讯社的电讯稿,使其发布的新闻迅速翔实。在中国,他们还建立了庞大的新闻通讯网。该报经常就中英关系、中国政局发表评论。如站在帝国主义立场上要求清政府实行门户开放,容许英国在华的特权,反对太平天国起义。他们对中国的维新派表示同情,反对慈禧太后专权,主张对革命党进行镇压。日本侵华时,该报担心影响英国在华的利益,赞成中国抗战。他们也反对英国政府在华贩卖鸦片。

  《字林西报》的迅速发展与两届担任法租界公董局副总董的上海巨富亨利·雷士德参股并成为字林西洋行董事长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亨利是英国人,1860年稍后来到上海担任公共租界工部局的测绘师,后来独立创办德和洋行,经营房屋设计、建筑事务、土地测绘和房地产业。德和洋行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是上海最主要的设计事务所,他们设计了字林大楼、先施公司、日清大楼、台湾银行(外滩16号)等数十座建筑。同时,亨利又是上海房地产的巨商。他拥有上海市区中心地带的土地200多亩。亨利管理字林洋行后,他聘用工部局董事李德立任《字林西报》的主笔,从此该报从商务型转为政治性很强的报纸,并直接介与中国的政治和政坛。1911年,李德立就以西方侨民身份促成了清政府与革命党在上海举行“南北和谈”。八一三事变后,该报大量报道日军的残暴,谴责日本侵华的罪行,对国民党政府的退让不抵抗进行批评。上海租界成为“孤岛”后,《字林西报》不顾日伪特务机关的威胁,坚持正义,如实报道。1930年,英商四海保险公司也曾在字林西大楼租房营业。1941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占租界,《字林西报》被查封。抗战胜利后,原总经理、主笔从日军的集中营出来后,重返上海报业,《字林西报》复刊。新中国成立后,19513月停刊。当时,该报社的机器设备可以与英国《泰晤士报》的设备媲美,是英国海外报系中最大的报纸。《字林西报》于1850年清道光末年创刊,到新中国建立后1951年终刊,前后整整100年,成为中国创刊最早,发行时间最长的西方人办的在华报纸。

  字林大楼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重建又是与英商马立师父子有关。青年时的约翰·马立师是与亨利乘同一条船来到上海的,后来在上海淘金发迹,并成为大房地产商人。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亨利·马立师,一个叫高登·马立师。实际上报社早期在花园弄,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东路江西中路东,后又迁到汉口路,再迁九江路。随着报业的不断发展,1901年报社想在外滩17号址建房,此地块属马立师所有。马很精明,以地价折成《字林西报》的股金,竟占该报全部股份的47%,从而在1926年亨利·雷士德去世后,他担任了德和洋行的董事长、字林洋行董事会主席,次子高登成了字林洋行的总经理。马立师家族从此控制了字林洋行。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商人的注意力又从西欧回到东方,上海的租界又开始了市政建设。马立师于1921年动脑筋翻盖17号。19236月,在外滩建造了高11层的字林西报大楼,当时是外滩最高的大楼,与英商在上海的汇丰银行相距不远,形成“北掌文权,南扼财权之势”,霸踞十里洋场的局面。1924年开业的字林西大楼由英商德和洋行设计,美商茂生洋行承建,占地1106平方米,建筑面积8144平方米,高40.2米。大楼分前后两部分,均有地下室。前部(靠外滩的东部)为主楼,高8层,屋顶建有两座亭子式建筑,加上地下室共11层。后部(西部)7层。正立面以大门为主线,两边对称。大门入口处有充满力度、雄性特征强烈的多立克式柱和大理石门额。中部,就是三至七层也装饰有精美的古典多立克石柱和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浮雕,以及排列齐整的长方形窗格。八层两面窗洞为券式,中间为双柱,有内阳台。屋檐下原有8个裸体男性充满力度的石雕支撑檐口,据说是“文化大革命”中被人用水泥涂封才保护下来。顶部南、北2只亭子(塔楼)为意大利巴洛克式建筑风格。进门处曾有两座石雕女神像,系意大利雕塑家的作品,可惜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毁。底层和夹层用花岗石砌筑,其余外墙均用水泥粉刷。所有的花岗石取自日本东京附近的白石矿,用专门的轮船运回。走进这座建筑物的内部,可看见它的门厅内是白色的大理石地坪,黑色大理石墙面,金色马赛克穹隆圆顶,色彩的对比十分强烈。楼厅之间用灰色大理石墙和黑色大理石柱子。室内过道护壁主要用马赛克和白瓷砖镶铺。平顶用石膏拓花,呈现现代建筑简洁的风格。

  字林大楼又叫“友邦大楼”,是因为1928年“友邦”总部入驻字林大楼。1921年,一位叫史蒂的美国人以20万美元资金,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成立Asia Life Insurance Co. Ltd. ,总部设在纽约。从公司行名中的Asia就可以知道,这家公司的业务是针对亚洲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192791日,它的上海分公司就在南京路挂牌开业。Asla LifeInsurance Co.  Ltd. 可以译为“亚洲(亚细亚)人寿保险公司”,但史蒂却把它译为“友邦人寿保险公司”。这个“友邦”确实使许多中国人感到亲切,也使“友邦”之名蜚声上海滩。根据保险法规,任何保险公司必须经营与行名相符的业务。“友邦人寿保险公司”只能经营人寿保险,于是在1925年史蒂又注册成立了“友邦水火保险总行”,除了独立经营水火、伤害、汽车、行李保险外,还受权代理几家美国及欧洲保险公司的业务。1930年,史蒂又在友邦水火保险公司的基础上,集资50万元创办了“友邦银行”(Underwriters Bank Inc),于是“友邦”成为集多种保险和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而走红上海。19314月,史蒂又在上海创办了“四海保险公司”。1923225日,“友邦”搬到外滩4号(又作广东路17号)的“联合大楼”。l92834日,“友邦”再以较高的租金租下了建成不久的外滩17号字林大楼的底层大厅及部分层面,字林洋行成了“友邦”的总部机关所在地,“友邦”的多家机构均设在字林大楼内。194112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天日军进驻租界,“友邦”在上海的业务结束。抗战胜利后,“友邦”重新回到上海外滩l7号字林大楼,准备重振昔日雄风。但是,不久他们就发现,中国将陷入一场新的内战。保险是一种风险赔偿,和平与稳定是保险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反之,战争和动乱将迫使保险公司经常不断地作出赔偿,使他们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当1946年国共谈判破裂后,几乎所有在上海的外资保险公司都终止了保险业务,撤离上海。l94710月,“友邦”也撤离了上海,将总部搬迁到了香港。

  新中国建立后,1951年大楼为内河航运局等单位使用,改名桂林大楼。1957年租给中国丝绸公司上海分公司、香港中国旅行社等单位使用。改革开放后,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简称AIA,今该楼的顶上有简称的大红字母)上海分公司于1992年在上海复业,为第一家被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营业的境外保险公司。1996年在外滩房屋置换中,美国友邦在时隔半个世纪后又重返外滩17号(今中山东一路17号),大楼为此改名友邦大厦,由上海置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管理。
 
          1.大楼正面
         2.建筑细节 
  
 
        3.大楼外墙精美浮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