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端午习俗--紫轩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5-02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所设。每逢端午,民间都有挂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老北京的端午节从五月初一开始,持续到五月初五。除了吃粽子,插蒲艾,老北京人还讲究吃五毒饼。五毒饼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上面印着五毒(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图案。据说吃了它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老北京人还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韩硕说,端午节喝雄黄酒是很有“说道”的。在“白蛇传”的故事里,有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真身的桥段。因此,人们认为蛇、蝎子等害虫可由雄黄酒破解。大人喝完雄黄酒后,还要蘸着雄黄酒抹在孩子的耳朵、鼻孔处,以驱邪避害。

  “扔灾”也是老北京重要的端午民俗。五月初五这一天,妇女要佩戴红绒花,到正午时分要把红绒花摘掉,扔在路边,据说这样就可以扔掉身上的晦气。

  端午节时,孩子是人们祈求神灵庇护的重中之重。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装着五毒,意思是“收”了五毒。

  家住通州区定福庄东街的任翠苹老人说,端午节时,孩子们身上的“缯子”和“葫芦”成了小媳妇们相互炫耀的资本。任翠苹老人说,当年她为女儿缝的“缯子”方圆好几个社区都有名呢。

  从五月初一开始,老北京人家家都要在大门上贴上鬼王钟馗、祛瘟之神孙天师的画像。等到初五,人们要用毛笔蘸着朱砂给他们点上红色的眼睛。老北京人称作“朱砂判儿”。

  老北京的端午节还有一个叫法:女儿节。出嫁的女人要在端午节的时候回娘家探亲。74岁的刘大栓老人回忆说,端午节的时候,那些手臂上系着彩色丝线、胸前戴着红绒花的小媳妇成了老北京一景。

  五月初正是樱桃、桑葚等水果成熟的时节。因此,老北京人过端午节还有吃“五月鲜”的说法,据说吃了“五月鲜”整个夏天都不会有蚊虫叮咬。

  此外,老北京的粽子也有讲究。与南方的糯米粽子不同,老北京的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据说“二米粽子”要在端午节头天包好,第二天吃才劲道。

民谣话端午

(本博里有关老北京文章多出自我父母笔下)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形成于战国时代。端午的“端”是开始、初之意,古籍《风土记》曾云:“仲夏端五,端,初也”。初五是一个月中的初始,在农历地支纪月中,顺序正月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古时端午又称“端阳节”,另外五月初五,五五相重,《宋史》曾曰:“明年重五,又送角黍,执扇。”故端午节又称重五节,而咱老北京人,则爱称其为“五月节”。

又逢端午,它不仅仅是一年一度的粽子盛宴,还有众多值得记述的传统民俗和民谣……

张颖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端午节不但别称与“五”相关,众多民谣歌句中,也描述了端午与“五”相关连的众多民俗。

古老的端午节民俗,不仅仅是吃粽子、赛龙舟,民间端午节还有插“五端”、吃“五黄”、吃“五毒饼”辟“五毒”、系“五彩丝线”,佩带五彩香囊等民俗。

自先秦时起,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老北京民谚也有“善正月,恶五月”之语,皆因进入炎夏燥热潮湿的天气后人易生病,多有瘟疫流行,再加上旧时卫生环境不好,毒虫繁殖咬人伤人,所以这个时节种种求平安辟邪灾的习俗应运而生。旧京时,端午节就出现过众多与“五”这个数字联在一起的习俗。

“插五端”是指插挂菖蒲、艾草、葫蒜、榕枝和石榴花以辟不祥。在清人顾禄的《清嘉录》中曰:“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五日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簪艾叶、榴花,号为端五景。”

人们除用艾作鞭, 菖蒲作剑, 大蒜作锤悬挂于家中,有些人家还用艾草等编成个小“艾人”,悬挂入屋中,并以艾叶煮水给孩童们沐浴,以辟邪驱瘴。旧京民间曾有“五月五日五,天师骑艾虎,神疫归天去,瘟疫归地府”、“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等民谣在少儿间传唱。

食“五黄”、吃“五毒饼”也是端午时的重要食俗。

五黄指的是黄鱼、黄瓜、蛋黄、黄豆、雄黄酒。古人认为,黄色可以解毒制煞,虽有些迷信,但却也知按节令保健养生。端午的五月初五的中午,正值一年中人体的阳气最盛之时,而黄鱼、蛋黄、黄豆(粽子内加入黄豆)都富含营养,黄瓜、雄黄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黄鱼北京俗称黄花鱼、大王鱼。旧京时鱼贩们多从京东的津塘海边趸来,小贩走街串巷高声吆喝“大黄鱼哟,新鲜的黄花鱼哟”。旧京俗语有“当裤子,买黄鱼”之说法,其意是不管多穷也要吃上顿黄花鱼。旧京时还有“躲五”之说,有出嫁女儿的人家,端午节时,必将女儿接回娘家躲开“端五”,同吃一顿黄花鱼,旧京端午节时盛行吃黄鱼辟毒习俗之情景,可见一斑。

雄黄酒也是端午很重要的一项民俗,传说那白娘子正是在端午节的中午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型。雄黄酒在咱北方,则多用于在少儿额头上写个“王”字,以辟邪解毒。古诗曾有“惟有儿时不能忘,持艾簪蒲额头王”的名句。

旧京民谣云:“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蝎子、蜈蚣、蜘蛛、蟾蜍和毒蛇,是为“五毒”。这时节要吃五毒饼,寓意把一切毒虫吃(消灭)掉,使它不再伤害人。

端午节时要到饽饽铺去买食五毒饼,相传源于元代。据传元末道教始祖张天师的裔孙来北京遨游时,赶上京师闹瘟疫,不幸染上后摔倒在一家饽饽铺的门前。那饽饽铺掌柜的见是个气宇非凡的少年,马上叫店员把他抬到后屋刮痧和针灸,把少年救活。后来这少年为报答饽饽铺的救命之恩,用朱笔画了一道灵符,加盖上龙虎山乾坤太乙真人金印,派人送给饽饽铺留作驱邪辟疫之用。掌柜的视灵符同瑰宝,贴在作坊的上梁,并让工匠照灵符仿刻了一方点心模子,用此模子制出的点心竟然无蚊蝇滋扰,掌柜的给取名“五毒饼”,并在端午节时出售。众百姓认定这种饼能驱邪,被一扫而光。后来有饽饽铺就刻出五种虫的模子加盖在点心上,成为端午节应节食品。

五毒饼旧京时也称端午饽饽,曾是高档细点。如今北京稻香村、功德林等老字号已又恢复了这传统的端午食品。张天师裔孙画的灵符,后来也与钟馗像成为百姓家辟毒驱邪的镇宅之物。柴桑写的《燕京杂记》曾云,端午“前数日,肆间用黄纸盖朱印,或绘天师、钟馗像,或描五毒之形,人购而粘门上,以逐祟恶。”

民谣小曲有:“五月端午,街前卖神符,女儿节令,把雄黄酒沽,樱桃桑葚,粽子五毒……孩子们头上写个王孝虎,姑娘们鬓边斜簪五彩灵福。”自两千年前古人就有系五彩丝带和佩带香囊以除毒防疫祛邪之习俗,端午节时更必佩带。古籍《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又曰:“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

在男女佩带的香囊香袋内均装有雄香、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药,富贵人家要加装些檀香、麝香。从医药学看,这些药确有一定祛病健身之效,古人除佩带还常放在床前及枕边。

旧京的妇女们在端午节前常用棉织丝缎剪成布老虎、药葫芦等多种式样,并用五彩丝线绣成王字或五毒虫等图案,年年有翻新,可谓女红竞巧。女孩们常用五彩丝线编织成小老虎、小葫芦,驱邪镇宅,迎吉祥福禄。那旧京学校的手工课,这时节多是让学生用硬纸与丝线缠制小粽子,女孩们多拴在身上或系在小棍上。

端午节时还用五彩丝线编成玉镯样或环状形的五彩丝带拴系在手足腕和脖颈上,那时称为“长命缕”。 人们还用五彩线在肚兜上刺绣满五毒及老虎的图案给孩童戴上,女孩们还用凤仙花涂染在指甲上。民谣有:“都人重五女儿节,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花作簪,衫裙簪朵盈盈新。”因这些习俗,端午节又有“女儿节”之称。雅子的小日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