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谈端午节中的道教习俗

 胜武工作室 2017-05-26

悬符点额、五彩结缕:闲谈端午节中的道教习俗

腾讯道学口述/伍虎勇 整理/解人颐2017-05-25 11:14


[摘要]端午佩香囊,虽是一种民俗,可以装饰点缀节日气氛,同时香囊中的中药材也具有实用的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是一种科学预防瘟疫的方法。

口述/伍虎勇 整理/解人颐

悬符点额、五彩结缕:闲谈端午节中的道教习俗

(资料图)

时光过得真快,清明刚过,转眼之间又到了吃粽子的端午节。在传统的众多节日中,端午节是与道教关系最为密切的节日之一,除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吃粽子,赛龙舟之外,其实还有许多与道教相关习俗以及趋吉避凶的好方法,今天颐叔就和无锡道乐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伍虎勇道长一起来和大家聊聊端午节中的道教习俗。

悬符点额、五彩结缕:闲谈端午节中的道教习俗

天师骑艾虎(图源:解人颐)

在一些端午的版画上,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在天师骑虎的画像边上有这么四句诗“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赤口上青天,百毒入地府。”,这四句诗称之为《端午天师灭毒文》。全文共有八句,余下的四句是“菖蒲是爲剑,荆棘邪气捕。雄黄书王字,解除瘟疫苦。”,在这短短的四十个字中,基本包括了传统中端午的一些道教民俗。

贴符悬像

农历五月此时天气开始溽热,古时人们普遍认为“阴恶从五而生”,所以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古人认为阳气此时到了极盛,就会物极必反,阴气开始萌动产生,所以相传五月五日五毒并出,各类毒虫活动也频繁变多,百事多有禁忌。

悬符点额、五彩结缕:闲谈端午节中的道教习俗

钟馗图与钟馗符(图源:解人颐)

而传统上,各地的道教宫观在端午节前后都会印制辟毒驱邪的版画来赠送给信众与附近的居民,可以将之贴于门上或厅堂之中,当然更为讲究的则是悬挂“门头符”。所谓的“门头符”即是宫观或散居道士在端午节前后用朱砂书于黄布之上,赠送信众用于辟邪迎祥符文,古时,每到端午家家门户皆是黄布飘飘。驱邪版画之中,最普遍的即为天师驱五毒之图,端午有五毒,旧俗皆贴张天师像,意谓请天师镇邪,驱逐病害,除了张天师之外,人们亦有悬挂钟馗图辟邪的习俗。《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吴郡岁华纪丽》记载相似,“今吴中五月朔日,俗例堂中悬钟馗画像一月,以祛邪魅。或有悬关帝像及雷部神将画轴者。盖五月为毒月,俗咸以神像镇宅也。”五毒指蝎子、蜈蚣、蛇、蟾蜍、晰蜴等五种毒虫。五毒与钟馗手下的五鬼都是数目五,于是在民俗中百姓渐渐将两者联系起来,演变到最后,钟馗逐渐取代张天师驱赶五毒,自明清以来,已经挂钟馗者多而悬天师者少,这也算是民俗流传中的一个有趣现象。

悬符点额、五彩结缕:闲谈端午节中的道教习俗

悬挂菖蒲(图源:解人颐)

悬挂菖蒲

一至端午前后,常常会见到百姓家门都插挂着一两束芬香扑鼻绿油油的植物,这就是菖蒲。关于悬挂菖蒲的习俗由来已久,在汉代,人们就有用朱索缠绕“荤菜”以驱邪的记载,这里所谓的“荤”菜,指得是有芳香气味或辛辣味道的植物,如艾草、菖蒲、葱、蒜之类。《清嘉录》说:“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晋代《风土志》也记载有“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插在门口,邪气鬼魅便不敢进门骚扰。现在一般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用来避虫驱邪。关于菖蒲的选择在古代甚至还有严格的讲究,明代屠隆所著的《遵生八笺》中说:“须在清净石上,水中生者,以南流水边者佳,北流者不佳。”可惜如今大多端午菖蒲都是买自菜场或农家小贩,已难以得知其生长自南边水流或北边水流了,哈哈。

悬符点额、五彩结缕:闲谈端午节中的道教习俗

雄黄点额(图源:解人颐)

雄黄点额

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其中雄黄酒因为《白蛇传》中白娘娘端午饮雄黄现形的故事,最广为人知。《吴郡岁华纪丽》卷五记载:“今吴俗,午日多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胸、手足心,云无蛇虺之患。复洒余沥于门窗封冻壁间,以祛辟毒虫。”《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而在道教中,《道藏》里还有一种“神仙酒炼雄黄方”,用雄黄做主药,酒为辅料,认为喝了这酒,“腹中三虫伏尸去,心开目明,使人有威武,入水辟蛟龙。入山辟虎狼,入军辟五兵”,有此神奇功效,自然后来在民间就形成了对雄黄酒的推崇。

其实,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又称鸡冠石,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不可多饮,而对于不能饮酒的儿童,大人们也常常以筷子蘸着雄黄酒在孩子额头书写一“王”字,将孩子扮为老虎,因为老虎被视为“山中之王”,连虫都怕,所以以此用来避虫驱邪。而那些家里吃不了的雄黄酒则抛洒在院子和屋内的墙角四周,以祛毒虫。古诗云:“秤锤粽子满盘堆,好侑雄黄酒数杯。余沥尚堪祛五毒,乱涂儿额噀墙隈。”就是此意。

在江南,除了饮雄黄酒,端午吃黄鱼的习俗也很兴盛,并且亦是古已有之。在苏州安度晚年的南宋诗人范成大就有《田园杂兴》诗描述此习俗,诗云:

海雨江风浪作堆,时新鱼菜逐春回。荻芽抽笋河豚上,楝子花开石首来。

这里吟咏的“石首”,指得就是黄鱼。甚至在端午节,苏州还会形成“鱑鱼市”,可见兴盛。《吴郡岁华纪丽》介绍,苏州旧时有“鱑鱼市”,“吴中重午日,居民必买此鱼,为祀先赏节之需。谚有云:“楝子花开石首来,箧中絮被拥三台。”言典衣以买钱烹食也。每当晓色朦胧,担夫争到葑门外冰鲜鱼行贸贩,摩肩接踵,投钱如雨,牙人秤量,忙不暇给,谓之鱑鱼市。”

悬符点额、五彩结缕:闲谈端午节中的道教习俗

端午香囊(图源:解人颐)

香囊结缕

端午民间还有佩戴香囊的习俗,江南自古民间刺绣发达,香袋的制作也非常精致,清袁景澜着《吴郡岁华纪丽》记载:“端午节物,兰闺彩伴,各赌神针,炫异争奇,互相投赠,新制日增。有绣荷囊,绝小,中盛雄黄,名叫雄黄荷包。”小孩除了带香囊之外,也会在衣饰上绣制五毒,称为五毒衣、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以为祛毒避邪。

除了佩戴香囊之外,还有一种古老又简便的方法在端午节适合大家应用,就是用五彩丝线缠绕成一股,称为长命索、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命缕,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

以前端午节,各家会在早晨就给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所以也有很多大人在初四晚上等孩子睡熟后,给孩子系上。据说,戴五色线可以避蛇蝎类毒虫伤害保平安。这种风俗其实是汉代以来缠五彩丝辟鬼兵的沿袭,也是佩带香囊习俗的前身。汉代的主要祛瘟饰物是朱索与桃印,朱索的作用是拴住人的魂魄,或圈住人的居处,以防止邪气侵害。应劭《风俗通义》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或续命缕、避兵缯、五色缕、朱索,避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端午佩香囊,虽是一种民俗,可以装饰点缀节日气氛,同时香囊中的中药材也具有实用的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是一种科学预防瘟疫的方法。

悬符点额、五彩结缕:闲谈端午节中的道教习俗

端午五毒饼(图源:解人颐)

毒饼健人

看了标题大家可千万别误会,这里的毒饼其实指得是端午特有的一类糕点,称之为五毒饼。五毒饼在南方并不多见,在北方却是端午应景的一项重要糕点。五毒饼为圆形,上面印着五毒(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图案吃五毒饼的民俗,寓意“五毒”被吃掉,人们便不再害怕它咬人了。今年故宫博物院还推出了一款五毒饼,造型可爱,我们还买了一盒回来尝尝。

至于所谓的“健人”如今已经几乎无人佩戴了,只在一些旧照片或古玩市场里还时有所见。所谓的“健人”,是旧时江浙一带端五时妇女要佩带一种饰物,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代记录苏州风俗的《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有驱邪辟疫之作用。

当然端午节更少不了吃粽子,看龙舟这些习俗,关于这些习俗的文章已经有很多了,我们就不再此炒冷饭了。在此颐叔和伍道长也借本文向大家道一声端午平安,祝大家万事顺遂,五毒远离,五福临门!(编辑:若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