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端午节,十有八九想到的是纪念屈原,划龙舟,包粽子,现在更有的,是想到端午节可以放假休息一天。 再深入一点的,那就是和端午有关的各种话题研究了,如端午起源说就有多种说法了,这一天值得纪念的人物,流传比较广的“屈原”只是其中之一,有些地方还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的说法; 还有因某些特殊日子的传说,引出端午节这一习俗,如唐代以前,浴兰节正好在这一天,人们也把五月初五称之为浴兰节,只是后来流行端午节的说法了,才慢慢替代了浴兰节被人广为知晓;还有五月初五的“恶日”说,消灾防疫说、趋吉避凶说、清扫卫生说等等。 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说法,端午这一天的重头戏,人们的习惯,体现了四个字:辟邪祈福!是中国四大传统之一。 以自然万物生长规律来说,"端,物初生之题也",五月初五时,已经是仲夏之季了,这时候气候湿热,毒虫孳生,传统的五毒之物“蝎、蛇、蜈蚣、壁虎、蟾蜍”的活动也频繁起来,乡野郊外,很容易就可以遇上了。 再用现在的生活习惯来说,各种病细菌的繁殖也进入了最活跃的时期,这样利于疾病传播,人们的健康就受到了威胁。当然了,古人对自然的认知肯定没有现代人那么丰富详实,生活环境和现代也有很大的差距,但他们有基本的,最原始的防范与措施。 插艾草,挂菖蒲,佩香囊,喝雄黄酒,挂钟馗图,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对传自然界“五毒”的惯用方法。不管有没有用,这些手段与方法,虽说古老和原始,但也是人们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对自然界形成的认知与认识,多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驱“五毒”,实际上就是祛除病瘟,;无病无灾,人就健康,只要人健康,美好生活也就有盼头了。 这也是人们对美好事物,对生活的一种朴实的祈望,祈愿,祈祷,是一种简单的,积极的人生追求。 端午节的“五毒”,看起来是个狭义的“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实际上是个广义的说法,泛指一切让人患上疾病的各种原因,只要人们在这一天做好各种“防疫卫生措施”,人就可以少灾少病。 不过,因为各地的环境气候,生活环境都不一样,所以,每个地方的端午习俗,大体上有相同的,也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差异。如广西各地地方志都有很多的记载了 如《贵县志》(今贵港)载,旧时在端午当天,也是插艾草,挂菖蒲,包角黍粽,还有整酿苦瓜。官府还专门举行龙舟赛,获胜夺标一方,还能得到县令大人设宴款待。在小孩子耳,鼻,印堂,手心处,点涂朱砂,叫做祛邪气,以不受疾病侵扰。 总的来说,艾叶,菖蒲,蒜,雄黄,各地都会使用。其中艾叶,菖蒲,蒜还被称为“端午三友”,因为艾叶形似虎爪,所以,古人也形象的称之为艾虎;菖蒲形似宝剑;蒜又像锤,又象征古兵器锏。 恰好,有名的古代驱邪神话人物,就是钟馗,常见的钟馗造型,就有他拿剑或锏,并骑一老虎的,这三物就有一个很好的象征意义了。 古人迷信,以当时的科学认知不足,对自然界的事情很多都解释不了,认为疾病都是由“鬼邪”引起的,那艾叶,菖蒲,蒜头往门口挂,寓意就是指老虎守门,钟馗驱邪,各种“鬼邪”就没办法进家侵害家人了,。 为什么古人偏偏选用艾叶,菖蒲,蒜呢,难道仅仅是似虎扑,似宝剑,似锏锤吗?以现代科学来说,艾叶,菖蒲含有芳香油,蒜味重,发散出来的是一些蚊虫所不接受的气味,正好达去驱蚊虫,净化空气,消灭病菌的目的。 古人不明所以,有用没用,心意,心愿达到就行,也就有了“老虎守门,钟馗驱邪”的寓意,把艾叶,菖蒲,蒜三物提升到一个“神兵利器”的高度了。 端午节还有喝雄黄酒,缠五色绵,点朱砂,这也是各地很普遍的习俗。 古语云:“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实际算是一味中药,有解毒,杀虫的功效,一般的“五毒”对雄黄都有所忌讳,闻到雄黄味都会避而远之。 像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有着千年修为的大白蛇,也抵不过半杯雄黄酒,而现出了原形,由此开始了与许仙的一场千古悲欢离合。 当然,对于不爱喝,或是不能喝雄黄酒的人来说,可以用碗承上二两,用艾叶醮湿,在房前房内各个角角落落,洒上一点,那“五毒”之物也就不敢进家扰人,传播疾病了。 按现代医学卫生角度来说,这种雄黄加酒,也相当于一种消毒液了,到处洒一下,等于是今天的消毒杀菌手段了。所以,古人的很多行为与做法,看似解释不了,但深入探讨下,不难发现,还是蕴含了一些现代科学道理的。 端午之日,人们还习惯在手上缠上五色线。这五色线的说法也很多。 所谓五色,是指青,赤,白,黑,黄,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又有五行之意。有着一套很深的古代玄学说在里面。东汉泰山太守应劭的《风俗通义》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反正就是说,只要这一天缠上五色线,那人就得到保佑,得到平安健康,这些端午五色线的传统学说,在后来历史发展过程中,慢慢被传到各地,再由各地人们根据当地的环境,创造演变出多种样式了。如五色荷包,五色香囊等等,当中放入一些可以发散气味的中草药(柴胡,檀香,甘草之类),寓意依然是不变的,小小五色,具有了保佑,避邪,祈愿在里头。 特别是对少年儿童,带上五色线或是香囊,可以避开各种毒虫伤害,健康成长。 粽子,这就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主角之一了。很多古籍中,一般把粽子叫做角黍,角黍粽,粽子又是如何成为端午的主角之一呢? 当然不仅仅是屈原传说的“以粽护身”,古人更重要的是看到:“粘黍,名粽,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这就是一种阴阳之说了。 好比说,端午到夏至这段时间,正好是一年当中,寒气渐尽,热气渐满的仲夏时节。环境的阴阳达到相互裹挟,阴阳均匀的状态,这时候做粽子,以叶包糯米做成粽子这种凉食,也是品味体验阴阳相裹的味道,是体现了古人适应自然生态环境,选择相应生活方式的科学道理。 另外,端午的粽子,古人主要是以“灰汁”煮熟食之。那什么是“灰汁”呢? 灰水粽,很多广西人应该都知道,这是端午,七月十四整粽子的重要方法。所谓“灰水”,实际上就是把草木烧成灰后,人们取“灰”,以水浸灰,澄清取水,这种水有很好的碱性,用这种灰水煮粽,体现的是“阳”以烬为“阴”,有“阴阳相裹之意”。 再以传统来说,一年节日节气十几二十个,在不同时节,制作不同的时令食品,本身就是古人的一种科学养生,正确对待自然万物规律,尊重自然变化的体现了 还有一个就是沐浴,端午节的沐浴,按传统来说,可不是简单的去水龙头冲洗一下,随便的“洗个白白”。古人一般会采药洗浴驱五毒,这也是端午节又称浴兰节的说法来源之一。 所谓浴兰节,在古代,是在端午节这一天,采菊科中的佩兰,煎水沐浴。这种佩兰有香气,简单说有浴兰除邪气之说。如果采不到佩兰,则可以用一些草药代替。 洗这种佩兰,草药煎出来的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药浴了。这一个时节的佩兰,草药正是药性最好的时候,在沐浴过程中,人体的皮肤随着草药水温的洗涤,完成了一次皮肤新陈代谢的功能,达到舒筋活血的目的,消除疲劳之感,通俗讲就是无意间也就完成一次人体排毒的过程。 当然,因为各地气候不一样,各地生长植物也不一样,所以每地的煎水草药也有所区别,像广西最为广泛的,就是用柏叶,艾叶,蒲叶,桃叶以及各种当地的“凉草”,总之多种多样。 特别是一些小孩子,年龄越小,皮肤出现的问题就越多,去用药吧,又怕有各种副作用,很多大人也不舍得,一般都会找些草药煎水给小孩子洗,这往往是简单有效的方法,当然,这是针对大多数普通症状的普通人来说。就像在桂平,可以说从小到大,很多人都洗过这种药浴,木叶水。 翻看广西很多的地方志,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古代的“卫生防疫日”,虽说以现在的角度看,什么涂朱砂,喝雄黄酒,洗药浴,这多多少少都有点迷信色彩,但这也是有着古人最初的讲卫生,防范疾病,养护自身与家人的健康,以及一些传统的防病治病理念在里头。 这些理念,不正是当下大环境所需要的吗?所以,古人虽古,但从中有些东西还是值得现代人去传承与发展的。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