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度过“毒气满满”的端午节,古人都发明了哪些祛毒法?

 濮山才子 2018-06-17

为了度过“毒气满满”的端午节,古人都发明了哪些祛毒法?

端午的记忆,是一捆旧粽叶,挂在门楣上沙沙作响。祖母坐在门前的空地上包粽子,大木盆里装满了清水,泡着青粽叶,屋前屋外都是凉凉的清香味。

祖母一边包粽子一边要讲白娘娘的故事。

《白蛇传》的故事,我已经听过许多遍了。可每次听到白素贞自恃法力喝下雄黄酒,七分惊惧三分醉态喊出,“我不曾醉呀”时,都还要替白娘娘捏把汗。

为了度过“毒气满满”的端午节,古人都发明了哪些祛毒法?

白素贞被雄黄酒现了原形,吓死了许仙,也让我担心极了。

每次说到这里,祖母就会评点一番:老话说“躲午”,端午节是要躲的。以后你们嫁了人,端午节一定要躲到娘家来,可怜白娘娘没有娘家可以去啊。

后来念了书,见史上各种记载五月五是恶日,诸事不宜,女眷更要注意自我防范,比如《嘉靖隆庆志》里就特意强调,端午这天,“已嫁之女召还过节”。

方深觉端午不简单,此日有凶险。

01

端午节,有毒的

为了度过“毒气满满”的端午节,古人都发明了哪些祛毒法?

徐扬端阳故事图册 《裹角黍》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曾有人把端午节的起源称为五千年没一个人懂,中华历史上的千古谜团。大抵以纪念屈原说、迎涛神说、龙的节日说、恶日说和夏至说,五股学说势力。

到了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农历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五月五日这一天更被认为是“恶月恶日”。暑毒盛行的夏至前后,病菌滋生,邪气容易侵入人体导致各种疾病。深感生之多艰的古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这个恶月,想了很多方法驱除邪气毒物。

为了度过“毒气满满”的端午节,古人都发明了哪些祛毒法?

《红楼梦》里写“蒲艾簪门”和“虎符系臂”正是端午的习俗。浴兰草、插菖蒲、做艾虎、喝雄黄酒、系五彩丝再加戴香囊……端午节,本质上是一个为了保证人们顺利适应自然节律变化的全国卫生保健日

五月五日,我们的目标是:杀虫灭毒!

02

杀菌消毒,端午节的正确打开方式

第一招 门饰驱毒

画个纸符诅咒你,一切病菌都走开

早在夏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习惯了在夏至前后,做一些挂在门头的饰物来驱邪。具体的操作程序是:“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

在描摹古代风物的《燕京岁时记》里,记录下了人们端午时,前往市井买符驱毒的盛况:“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为了度过“毒气满满”的端午节,古人都发明了哪些祛毒法?

杨树山画钟馗 《夜巡图》

江南一带五月朔日起,就要在厅堂内张贴天师符、韦陀镇妖图、钟馗捉鬼图等。这种古早驱毒法一直延续至今。

韦驼、张天师和钟馗,便是当时用于驱毒的三个主要的流量人物。

其中天师镇宅图中的蜘蛛、蜥蜴、蛇、蟾蜍、蜈蚣就是民间所谓的“五毒”。据说五月份是五毒开始活动的时间,它们会带来很多的疫病,必须要行动起来消灭它们。

为了度过“毒气满满”的端午节,古人都发明了哪些祛毒法?

还会写上一些诸如:“敕令五月五日午时书破官非口舌鼠蚁蛇虫一起尽消除”的文字。两侧则分别写有艾旗迎百福和蒲剑斩千邪,非常简单明了了。

贴符是一种方式,剪纸是另一种。

人们还会用红纸把“五毒”剪成剪纸,贴在门、窗、墙和炕上。有时候还会剪成装着五毒的葫芦图案,意思是葫芦娃已经把五毒都给镇住啦。

第二招插艾菖

大自然的馈赠,是最好的驱毒方式

为了度过“毒气满满”的端午节,古人都发明了哪些祛毒法?

徐扬端阳故事图册 《悬艾人》

在门上悬挂艾菖,是另一种驱邪的方法。《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艾草本身能入药,也能吃,做青团、艾粿也都可以。将艾草拧成绳晒干,点燃后可以驱蚊蝇,以艾草束为人形叫“艾人”。端午悬艾人于门户的风俗后世一直沿袭下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端午,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为了度过“毒气满满”的端午节,古人都发明了哪些祛毒法?

徐扬端阳故事图册 第三开名《採药草》

和艾草一起挂在门楣的还有菖蒲。菖蒲,有香气,生于水边,一大早向野塘采许多蒲叶来,选取最像宝剑的叶,加以剑柄,便可以悬挂在门上避邪了。

多雨潮湿的五月,细菌繁殖快,人易染病。所以端午时,家家要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借助艾菖浓烈的挥发气味,祛除异味,净化空气。

为了度过“毒气满满”的端午节,古人都发明了哪些祛毒法?

艾 虎

人们还会将艾草编成虎形,或用彩绸剪为小虎形,贴上艾叶,佩于胸前。女儿家将其挂在头发上,或作为钗头,称为艾虎。

为什么要剪成虎状?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卷八解释道:“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艾虎钗头,菖蒲酒里,旧约浑无据。”这是端午节非常重要的饰物了。

第三招 喝雄黄酒

来来来,喝下这杯杀菌消毒酒

为了度过“毒气满满”的端午节,古人都发明了哪些祛毒法?

没有巴氏消毒液的古代,雄黄酒是最便利可得的。

自唐代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端午节都有饮雄黄酒的习俗。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本草纲目》里记载,少量服用雄黄可以泻内毒,外敷有杀菌镇痛的功效。

《清嘉录》就有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民间于此日将蒲根切细、晒于,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亦有单独用雄黄浸酒者制成雄黄酒。

为了度过“毒气满满”的端午节,古人都发明了哪些祛毒法?

旧时家里酿雄黄酒,多为男人饮,有些会喝酒的女人也会喝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庞耳鼻手心足心涂沫一番。

《燕京岁时记》里写每到五月,“自初一日起,取雄黄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据说这样可以防止毒虫叮咬,起到消毒解痒的作用。

为了度过“毒气满满”的端午节,古人都发明了哪些祛毒法?

人们还用雄黄酒在住房和厨房等处喷洒,杀灭此时迅速繁衍的百虫和病菌。由蛇幻化而来的白娘子,便是被这一碗雄黄酒给害惨了。

第四招 戴香囊

行走的驱虫神器

为了度过“毒气满满”的端午节,古人都发明了哪些祛毒法?

林妹妹帐上的香囊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也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在我们通常的概念中,香囊是古时男女的定情之物。它的风情意味是在男女情事上,含蓄又优美。端午的香囊少了这层情愫。

为了度过“毒气满满”的端午节,古人都发明了哪些祛毒法?

“端午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为了度过“毒气满满”的端午节,古人都发明了哪些祛毒法?

它多为小孩佩戴,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小孩子挂在衣服上,走来走去,美不唧唧的。

为了度过“毒气满满”的端午节,古人都发明了哪些祛毒法?

插艾菖,抹雄黄酒,戴香囊,这些古法的驱毒方式,如今都成了特有的端午记忆。

梁实秋在散文集《雅舍谈吃》中写道:

“今日何日?我家老妈子曰:’今天是五月节,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节,应该把钟馗捉鬼图,悬在壁上,孩子脸上抹些雄黄酒,辟邪辟邪。‘

我的小孩子独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说应该吃粽子!’我参考众意,觉得今天叫做‘粽子节’比较的亲切些。”

每个人口中都有一个端午宜办事项,大家齐心协力让即将到来六月份更加干净和敞亮。

最后,祝大家端午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