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青花起源的讨论、争鸣一直是学术界的焦点话题。70年代及以前,青花起源主要有以下几说:宋代说(北宋说、南宋说)、元代说(元代早期说、元代中期说、元晚期说)。随着唐青花的出土,研究者更是将精力转入了唐青花的研究中,宋青花仅成为附带的一笔。少见专文研讨。 也常听收藏界说起闽北有“宋青花”出土,但均为铁褐彩。宋青花有或是无,这是人们关注的。本文仅就笔者多年来收集到的有关宋青花资料,不揣简漻,作一点粗浅阐述。不足之处,祈请方家以正之。 ![]() 南宋竹树山窑“囗用”铭褐彩盘标本 一、“宋青花”文字 关于宋代是否有青花瓷,一直是考古界,特别是陶瓷研究者关心的重要问题。最早明确提出宋青花的是吴仁敬、辛安潮1934年所著《中国陶瓷史》曰:“釉里青(为宋代最大发明,用阿刺伯人贩来苏门答腊之苏泥,槟榔屿之勃青,印度之佛头青,画花纹于薄质之泥坯上,再施一层薄釉,便成为美丽绝伦之青花,其法起于宋代何年,不能的考,但大观政和时,则确已有此类作品之制造)”。 今人张浦生先生曰:“江思清《景德镇陶瓷史》中谈到宋代生产‘釉里青’,这是最早提出宋青花的记载”。但笔者一直未查到《景德镇陶瓷史》,仅见《景德镇陶瓷史稿》,为1959年2月出版,晚于1934年的《中国陶瓷史》。《中国陶瓷史》、《景德镇陶瓷史稿》、《景德镇的青花瓷》等陶瓷史书也都认为青花瓷始于宋代。但均无实物标本可证,亦未谈及产地窑口。 ![]() 宋褐彩多角瓶 “宋代青花瓷”实物标本出土较少,可以见到的就更属凤毛麟角啦,所以关于宋青花的研究也就不会太多了。虽然有些文章曾试图论证宋青花瓷有存在的可能,如英国学者J·M·艾迪斯1968年即认为:“在菲律宾我们确有证据把青花瓷的年代断定回溯至宋代”,菲律宾出土的“第一批青花瓷大概产自于南宋,也许在福建。”。冯先铭的《记志书中一批有待调查的瓷窑》、童书业、史学通的《中国瓷器史论丛》等,都曾肯定确有宋青花瓷有存,终因未见到发掘的实物依据,更无瓷窑可以佐证,不为公认。自浙江省博物馆朱伯谦《浙江两处塔基出土宋青花瓷》后,四川重庆和江西吉安以及河南巩县又发现有宋青花,李汝宽更引伸黑水城发掘出土的青花瓷片应属相并行于金代的南宋时期,且为湖田窑所产以及内蒙古近年发掘的青花瓷中有宋代产品等论证,认为景德镇的湖田窑(御土窑)宋代已烧制青花瓷器,而且可烧大件青花器。这些看似有实物依据的宋青花瓷,但都没有瓷窑遗址出土物资以为证。就连景德镇各宋代窑址科学发掘中都不见一块碎片。 ![]() 宋褐彩盂口执壶 二、“宋青花”实物 以下为有关“宋青花”的相关资料: 1、冯先铭在《瓷器浅说》说:“青花的起源始于宋是不容怀疑的,遗憾的是没有发现可以肯定为宋代的青花瓷器……抗日战争前古物陈列所曾经展出过两件宋哥窑葵瓣口盘,两件盘子底足内都写有‘宝用’两字,字体仿铜器铭文,呈现的色调是青花颜色,当时研究瓷器的人都认为是青花,但这两件瓷器现已被劫往台湾。还有一件流往国外的宋哥窑盘也同样有‘宝用’(可参阅大维德《中国陶瓷图录》图版32)二字,不过色调为褐黄色,这可能是含杂质过多或施釉过薄所致。根据这两件实物,我们可以知道宋代已经开始用钴矿来做着色剂装饰瓷器了。”“近几年全国境内都注意寻找宋青花,也报导了一些宋青花出土信息,但大多是明代器物。因此,对于早期青花的研究还有待于新资料的发现……给论还有待今后研究来解决。”这几件“宝用”款哥窑盘我们无法见到。不过我倒是在福建竹树山宋元窑址采集到几件类似青花的褐彩书“囗用”(图1)、“用”铭的碗盘残片,发色灰黑、蓝黑,但另外几件文字残缺,发色却褐黑。 德化碗坪仑窑南宋地层发掘出土数件“碗内用毛笔蘸釉书写的字,行书体,呈褐色”残片。但都未经测试,应该为褐彩。图3~6 “‘宝用’款宋哥窑大碗” ![]() ![]() 冬宫博物馆藏黑水城出土元青花瓷 ![]() ![]() 为闽北出土的收藏界提到的所谓“宋元青花”, 发色褐、灰黑、青黑等,已经多数专家认定为褐彩,学术界已达成共识。另外,“宝用”款哥窑盘即便是钴料所书,那么是否为明清或民国仿哥产品? 李辉柄先生在《青花瓷器的起始年代》一文中,肯定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宝用’款宋哥窑大碗”为钴青料所书,但又说“虽然是用青花钴料书字,而且也在釉下,但这只能是一个孤例,没有普遍性”来否定“宋青花”。如果承认它是青花,那么也就不是“孤例”了,加上冯先铭先生所说的三件盘,至少已有4例,还不能否定还有尚未见到的。从这件“‘宝用’款宋哥窑大碗”(图7)看,其釉下彩“宝用”款也不像青花钴料所书,而且开片细小紊乱,釉汁有轻飘浮于表面之感,毫无传世宋哥窑特有的丰瞍肥厚和酥油光皱釉面,与清宫旧藏传世哥窑器貌合神离(可对比《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两宋瓷器》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宋官窑特展》等图录)。可能是李辉柄先生也意识到这件“‘宝用’款宋哥窑大碗”有问题,或“普遍性”无法自圆其说,2001年发表将原文作了些删节并增补了“及其发展”的內容,再次发表名为《青花瓷器的出现及其发展》,在第三节“青花瓷器的起始年代”以及整篇文字中,撇开了这件“青花‘宝用’款宋哥窑大碗”。 3、《广州小北宋墓简报》发掘者认为:出土青花瓷小罐为宋代无疑。为此引发争论,傅扬先生指出:青花瓷小罐是明代永乐至成化间之物,并批评发掘者滥引吴仁敬、辛安潮的《中国陶瓷史》。讵意,其笔锋一转曰“青花瓷器创始于宋代,却是可信的事实……《中国陶瓷史》认为宋代发明了釉下青,这是对的”,但未提出可以佐证的实物。王志敏先生也认为青花瓷小罐是明代器物,但应属嘉靖时期。“一种意见认为青花小罐是明代初期物;一种意见则认为是明代中期嘉靖时期的作品;而参以发掘者则又肯定是宋代青花瓷器。而从其造型、纹饰及与宋、明两代殉葬的明器来分析比较,可以确定它是明代的器物,其相对年代应属明代中期”。我们从青花呈色、造型和纹饰等方面看,也同意是明代的作品。 ![]() “南宋青花双鱼耳花瓶” ![]() “‘咸和’铭绞釉葫芦酒瓶” 4、据李正中、朱裕平《中国青花瓷》及朱裕平《元青花瓷》称:广东潮州窑曾出土4件青花瓷像和1件瓷炉,及“宋代的青花瓷分别产于浙江、广东和景德镇,浙江和广东的烧制年代要早于景德镇”说法亦是沿用陈尧成、郭演仪、张志刚《历代青花瓷器和青花色料的研究》、《宋元时代的青花瓷器》中对两件宋代塔基出土青花瓷片化学分析测试数据,及其陈万里等旧说。他们没有看过1981年出版的《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发掘报告》,所以,上述说法也就不能成立,不攻自破了。如今宋代褐彩瓷已较多见,学术界已达成共识,如《中国古陶瓷》只提唐、元、明、清青花,不见宋青花说,介绍潮州窑有这么一句:“青白瓷佛像的头、眼、须部常点黑褐色彩,此为一大特点” ![]() 。“青花‘上’字大果盘” ![]() 南宋末褐彩四系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