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在贝加尔湖活动的少数民族和中国人

 冰城老D 2014-05-03

中华海权笔记(1339)

 

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边的居民是距今7000年前的肃慎族系先民,后人从他们留下的壁画等物来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在湖岸的萨甘扎巴悬崖壁上刻着海东青、天鹅、鹿、狩猎台、跳舞的萨满巫师等图画,这些图画在1881年被发现。另外,在湖岸上,沿着路边还建有许多石祭台。这些图画和祭台可能是早期居民的生活见证。

 

公元前6~前5世纪,突厥族库雷坎人从东方迁移至贝加尔湖边,他们在这里遇到了土著居民埃文基人(中国称鄂温克人)。埃文基人以捕鱼、采集野果和养鹿为生。

 

这一带的民族跟中国人有密切的关系。一般称这一带的原住民是通古斯人,通古斯人是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民族的泛称,这个语系各个民族属于黄色人种北亚支种。通古斯人原本居住在贝加尔湖的东、南侧,贝加尔湖被认为是阿尔泰语系民族的源头,贝加尔湖西侧居住着印欧语系与萨尔马提人接近的白色人种,由于阿尔泰语系各部族远古基本属于游牧狩猎生活方式,草原的恶劣环境养成了他们持强好斗的习惯,并且喜欢长途迁徙和掠夺其他部族,不可否认,通古斯人也经常存在这样的活动,他们在掠夺过程加入了印欧人血液。通古斯部族在与阿尔泰人部族之间争斗过程自然也掠夺了不少蒙古语族、突厥语族部落(如亚库特人就是通古斯化的突厥人),自然在阿尔泰内部混雪中,通古斯人有突厥和蒙古血统。南下的通古斯人和汉藏语系民族的汉族接触,掠夺过不少汉人加入他们的队伍,因此他们具有汉藏血统。

 

六世纪以前,这一带主要生活着丁零(高车)民族。丁零民族起源于中国商周时期的赤狄——鬼方。铁勒均为TOIOS一字的同音异译。

 

接着是突厥人。在公元六世纪下半叶,突厥铁骑和高轮大车纵横驰骋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形成东至辽河,西达里海,南自沙漠以北,北至贝加尔湖的庞大帝国。

 

贝加尔湖在古代,曾由不同的民族所控制,若干民族一直在中国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

 

近代,外国学者奥科拉德尼克夫等在前贝加尔湖地区勒拿河上源的一个叫「舍石金」的地方,曾经发现了大量的岩画,其中有一部分岩画带有明显的辽代契丹文化的特征:如马的前额上带有低垂的小辫、出行队伍所表现的始发情节和队伍结构布局都与辽代契丹墓葬同类壁画相同。至少说明这一带的古代民族曾受到辽文化影响。

 

在历史上,汉人的势力也到过贝加尔湖一带。在西汉时期,贝加尔湖在匈奴的控制范围之内,名曰「北海」,汉朝的一名外交官苏武被单于流放到「北海」去牧羊。苏武在北海边艰难熬过19年,最后回到汉都长安。然而苏武「苏武牧羊」却成了千古的佳话,象征民族的气节。据说,苏武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在明代,明朝曾派大军与蒙古人在贝加尔湖一带,发生历史上称为「捕鱼儿海战役」,导致蒙古的灭亡。事件的经过如下: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蓝玉率师15万北征,自大宁进至庆州。蓝玉在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把毫无防备的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及其本部彻底击败,除脱古思帖木儿以及近身数十人得以脱身外,全部歼灭和俘虏。这一次战役,脱古思帖木儿的次子地保奴、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印章、图书、兵器、车辆,都被明军俘获。脱古思帖木儿一行在逃亡途中遇到北元部将也速迭儿杀死。之后,正统元灭,蒙古内讧不断,开始四分五裂,「部帅纷挈,五传至坤帖木儿,咸被弑,不复知帝号」。捕鱼儿海战役是造成北元政权灭亡的战役,稍后即灭,逐鹿中原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美梦了。这次战役所有胜负的人员均倒了霉。得胜的蓝玉被朱元璋称为卫青,但随后“胡蓝事件”,蓝玉势力被诛杀3万多人。

 

到了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和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喀尔喀蒙古和准噶尔蒙古分别先后被清军控制或征服。不过之前在清俄《尼布楚条约》中,属于布里亚特蒙古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被康熙皇帝最终承认而划归俄罗斯帝国,清世宗雍正帝在位期间划分清俄中段边界的《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标志着中原王朝最终与贝加尔湖彻底隔离。《中俄尼布楚条约》中,属于布里亚特蒙古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则划归俄国。

 

因此,历史上,中国人对贝加尔湖比俄国人更有发言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