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齐白石60岁。 陈师曾不仅极力主张齐白石变法,而且还多次提携齐白石。他对名画家胡佩衡说:“齐白石思想新奇,他的画不是一般人能画出来的,我们应该帮帮这位乡下老农,为他的画做宣传。” 这年春天,陈师曾和金城要去日本举办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临行前陈师曾找到齐白石,他让齐白石准备几张画,由他带到日本,参加在东京举办的这次展会。自从定居北京后,齐白石的画就一直卖得不好,有这样的机会,他当然愿意。齐白石精心准备了一些画,交给陈师曾。 4月底,陈师曾从日本回来,他带去的齐白石的画统统都卖掉了,而且卖得很贵,花鸟画每幅卖到一百元银币,山水画更高,二尺的卖到了二百五十元银币。这样的价格在国内齐白石听也没听过,就更别说卖到这样的价钱了。陈师曾说:“这次在日本的联合展览,不仅征服了日本人,而且其他国家的人也争先恐后地去参观。法国人也选了他们两人的画,准备邀请他们参加巴黎艺术展览会。”陈师曾还说:“日本人还想把他们两人的作品和生活状况拍成电影,在东京艺术院放映。” 自己的画能在日本受到追捧,这是齐白石始料不及的,真可谓墙里开花墙外香,他特意写了一首诗作纪念:“曾点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纸众争夸。平生羞杀传名姓,海国却知老画家。” 经过日本展览以后,齐白石先在海外名气大了,有些日本人特意到中国来,指名道姓要买齐白石的画。琉璃厂的画商见齐白石的画能卖好价钱,也开始纷纷上门求画。从此,齐白石时来运转,他的画一天比一天好卖了。 1922年正是齐白石努力摆脱八大画风,探索新路,积极变法的阶段。这一时期,他的画开始变得宽厚、奔放,已经有了吴昌硕的形迹。 我们选一幅1922年齐白石的画,领略一下这一年他作品的风采。 这是作于1922年的山水画《草堂烟雨》。这幅画尺幅不大,为29.5cm×39cm。画上齐白石题道:“老夫今日不为欢,强欲登高著屐难。自过冬天无日暖,草堂烟雨怯山寒。壬戌三日诗,因作画,白石山人。” 这幅画画在过去包东西用的包裹纸上,纸本身是发黄的。在画法上,齐白石用雄健平直的笔线勾出房屋,用泼墨的方法画树木、远山和天空,虚实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幅画水气扑面,笼罩在水雾烟霭之中,很好地营造了“草堂烟雨怯山寒”的意境,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这幅画虽然尺幅不大,但基本上能反映这一时期齐白石山水画的面貌,我们也能从中了解到齐白石的画为什么会在日本受欢迎的原因。 谈到这幅画还有一段趣事,顺便提一下。这幅画画完后,就不知被何人拿走了,一直下落不明,可齐白石谈论山水画时,每次都要提到它,可见他对此画很是重视。一直到了1957年,也就是这幅画完成的三十五年后,一天,白石老人的弟子李可染坐洋车路过宣武门内大街,他一抬头,看见一家画店内挂着一幅老师的画,便下了车,进去仔细观看,挂着的正是白石老人常说的那张《草堂烟雨》。他毫不迟疑以一百元买下。李可染马上打电话告诉老师,白石老人还不相信,于是,可染先生马上携画赶到了老师家。白石老人一直在门口等候着,他看到后连说:“是!”并愿意拿两张自己的画与之交换。可染先生笑着说:“您喜欢就留在您这儿吧。” 没多久,李可染出访德国,回来时,白石老人已经去世了。而这幅画,又不知流落到了哪里。 过了很长时间,可染先生听人说在一家画店见到了这幅画,他便又赶紧跑去以二百元买了回来。“文革”时期,这幅画再次被人抄走,直到“文革”后才归还,重新挂在了可染先生的书房“师牛堂”中。这幅画一波三折,现在由李可染先生的夫人邹佩珠老师捐献给了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