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经营

 mlg997 2014-05-04
    一、当前中国农业结构的基本状况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是稳定和保持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保证。提高农民收入是我国农村工作的长期重点。我国农民收入表现出如下特点:(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但1998年以后,农民收入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2)东部和西部农民纯收入表现出很大的地区性差异,2000年以后,地区性差异继续拉大;(3)城乡收入差距加大,85年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比例为1.86:1,2002年加大到3:1;(4)农民家庭纯收入来源结构简单,第一是非农收入,即从当地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第二是从事种植业获得的收入。
   
2、是稳定和增加农业内就业,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的需要。农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是农业产业内部的细胞的裂变的过程,这样的裂变是可以产生出一些新的就业机会的。只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社会才会稳定,收入才会提高。
   
3、是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应对贸易自由化挑战需要。加入WTO后,我国必须逐步改革农产品国际贸易体制,削减农产品进口关税,提高贸易的自由化和国际化程度,同时,削减国内导致贸易扭曲的支持政策,减让农产品出口补贴。在一系列的协议要求中,最为实质性的内容就是要中国降低关税,增加市场准入,扩大市场开放度,提高私营部门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介入程度。
   
这一系列即将开始的变化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价格比现在更低的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下,我国农业将不可避免地卷入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去。也就是说,我们超小型的家庭农业经营,要与经营规模比我们大百倍甚至更多的欧美大农场去一比高低,这必然会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挑战,何况我们同欧美国家的差距,还不仅仅体现在经营规模上,在其他诸如农业技术水平、农业劳动力素质、资金实力等等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为了迎接这种挑战,在开放的市场体系中获取竞争优势,必须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以期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与国际市场更广泛的联系中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的食物经济关系(interdependent approach)。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我国粮棉虽失去了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但油料、糖料、水果、蔬菜等农业经济作物和水产品、肉类却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所以,加入WTO后,应当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粮食库存和供给,实现有效率的粮食安全,鼓励和支持农民调整生产结构,更多地生产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和动物性产品,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4、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多年以来,面对沉重的人口压力,我国对农业自然资源进行了过度开发利用,有些地方砍伐森林和过度放牧现象十分严重,以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趋势日益加重,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不复存在,已经危及到农业和整个经济乃至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在如此严峻的现实面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安排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有选择性地利用自然资源,把国内资源利用、保护和保存结合起来,防止我国自然资源数量基础的缩减和退化,保持自然资源基础完整,实现可持续发展。换言之,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以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限,否则,环境的破坏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命运。近年来的厄尔尼诺现象以及扬尘、沙暴等现象已向我们球敲响了警钟。也许,这是时代赋予农业问题的最新内涵。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提升对农业的认识层次。农业是自然、生物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种绿色的事业。其特质之 一就是直接参与自然界生态平衡的运转,作为第一性生产而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占有主要地位。它是绿色资源,是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经济的范畴。它使人类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是最通俗的“天人合一”。随着社会的进步,那些浸染在现代工业文明中与大自然日益隔膜的人们,需要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怡养性情,开阔胸襟,去重新认识农业潜在的人文价值。
   
这方面,日本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1994年,即乌拉圭回合谈判终结后不久,作为应付贸易自由化冲击的重大决策,日本政府发表了一项高达6兆100亿日元的投资决定,专门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建设等等方面。对于如此巨大的投资决定的目的,日本政府是这样解释的:“为了尽力缓和WTO农业协定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影响,同时为了面向21世纪的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促使农业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产业,期待着它将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中一个主要产业能世代继承下去……建设环境优美又充满活力的农村。” 1999年,日本又正式出台了新的农业法(全称是“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在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上更多地强调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多功能的作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振兴方面的内容。其第1章第3条说:“农业生产活动除了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之外,在国土保全,水源涵养,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的景观形成,传统文化的继承等方面也起到多方面的作用,鉴于这些多功能的作用有益于国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安全,因此在将来必须充分加以发扬。”这些说法说明,在农业领域绝对不能实行单一的经济实用主义。
   
现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中提出要调整农业结构,把过去迫于生存压力而过度开垦的土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逐步恢复生态的良性循环,再造秀美河山,正体现了这样的一种理念和原则。  
    (二)现存的农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的原则和方向
   
这里谈到的农业结构问题主要是从大农业结构角度看,大农业结构问题主要表现:(1)种植业。饲料粮和口粮不分,既不经济也不科学。(2)农产品的品质、品种的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3)养殖业。养殖业长期依附种植业,缺乏独立性;养殖业产品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目前我国的畜牧业发展依赖农产品作为原料;渔业生产也同样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结构有基本架构是一个相对发达的种植业,和正在加速发展当中的畜牧和水产业。因此,一些产品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这样一个市场状况。现有结构不能充分的发挥我国农业的优势,如种植业对劳动的消耗或者说劳动的密集程度要远远低于畜牧业,而我国畜牧业不是很发达的状况,现有的结构不能够创造出很好的就业需求。此外,由于品质和品种的结构相对比较低下,商品化率低。
   
结构调整原则第一要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作为其调整结构的目标取向;第二,发挥比较优势;第三,新的产业结构要能提供多样化的产品;第四,优势化;第五,绿色和安全食品的供给问题。
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表现在八个方面:
   
1、调优。进入新世纪,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要求食用营养价值高的优质品种。为此,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首要目标和技术应是调优。调优应通过以下途径:(1)种养优良物种。湖南省1998年共种植高档优质稻51.3万hm2,占稻谷播种面积的11.7%;福建省大力发展优质水果、芦笋、茶叶、食用菌、畜禽、蔬菜、竹笋、花卉等,并形成出口创汇基。(2)推广优质品种。江西省近年大力推广的早稻优质品种有:两系香两优D68、田两优早25,三系优I66、优I402、金优402,常规品种中鉴100、赣早籼37号、嘉育948等,每年种植面积在13.3万hm2以上。湖南省1998年瘦肉型猪优质品率达到40%,羊优质品率达到50%。(3)推行优化耕作制度模式。南方广大稻区(江西、湖南、湖北等省)改稻田长期“肥—稻—稻”复种连作模式为“油菜—早稻—晚玉米”、“绿肥—早玉米—晚稻”、“马铃薯/玉米—晚稻”、“草莓/糯玉米—晚”、“大蒜/西瓜—晚稻”等优化耕作制度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农产品,提高了农田效益,改善了农民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2、调新。引进新物种、新品种,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推广新工艺、新流程,发展新模式、新产业,方能产生新效益,推动新发展。江西省从台湾引进百喜草,既绿化了荒山、荒坡,又可护堤、护坝、护公路,还可作饲料和肥料。近几年,百喜草的推广、种植已经遍布江西全省,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江西省百喜草的生产和开发利用正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且正在向邻省及西部地区推广。江苏省将黑麦草的种植引入稻田,以草养禽(鹅)、养鱼,以鹅、鱼增收,促进农、牧、渔结合,既提高了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力,又调整了农业结构,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了稻区的农业结构调整。
   
3、调特。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经。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变化多样,资源优势明显,具备了发展区域农业、特色农业的各种条件。如:(1)西南山区,光、温、水变化较大且呈规律性分布,适宜发展立体农业。云贵高原的烤烟、桑蚕、茶叶,四川盆地的柑桔、云南的香蕉等,在国内外已享有盛名,今后还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品质,抢占国内外市场。(2)华南地区,热带农业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甘蔗、热带水果和橡胶生产基地。今后发展的重点应是进一步搞好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全面提升产业结构。(3)长江中下游区,是我国农、林、牧、渔重要生产区,农业生产水平和集约化程度均较高。进入新世纪,要使该区特色农业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做到:①加强水利建设,根治水旱灾害;②用养结合,改善地力;③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各业;④保护和合理利用淡水资源,积极发展水产业。湖南省近年大力开发淡水渔业,重点推广以甲鱼、珍珠、河蟹、虾、蛙为主的特种水产品和鳜鱼、鲶鱼、乌鲤、杂交鲤、单性罗非鱼、美国条纹鲈、银鱼等名贵鱼类,取得了良好效益,1998年全省渔业产值达80亿元,较前几年有较大增长。
   
4、调绿。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食品,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应从以下4方面着手L1)切实保护现有生态环境,做到不乱砍一棵树,不乱开一片荒,不多喷一滴农药,不滥施一粒化肥等;(2)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通过治理污染、整治河道、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节肥减药等措施,使广大地区的生态环境向着绿化、净化、美化、优化的方向发展;(3)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倡导、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立体种养技术、资源综合开发技术、废物循环再生利用技术等;(4)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生产出经济价值高、保健作用强、生态效益好的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
   
5、调大。首先,要调大规模。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证明,要提高农业效益,必须扩大生产规模,尤其是实行产业化经营以后,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农业效益的高低,即小规模,小效益;大规模,则大效益。因此,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应强调扩大规模,以规模求效益,以规模带动效益、推动生产。其次,要调大市场我国已加入WTO,这就要求各地在确保占领本省(区、市)、本地区市场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市场,这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是我国农业走向国际舞台、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和技术。
   
6、调多。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时,必须注意多物种、多品种的配合,这样做至少有3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发挥互利作用。即可以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和物种间的互利、共生作用,促进农业增产。二是减少自然风险。农业生产上,若种植单一作物或品种,可能因为某一自然灾害造成毁灭性的危害(减产或绝收),而多物种、多品种搭配,则可做到“一方受灾,他方丰收”,使农业总产无太大波动,从而确保农业稳产。三是分散市场风险。由于市场行情千变万化,种植单一作物(品种),可能因市场一时波动而影响整个农业的效益;若种植多种作物或品种,则可能产生一种作物价格下跌,另一种或几种作物价格上升,从而保证了农业整体效益不减,从而使农业“躲过”市场风险,确保农业稳产增收。
   
7、调长。要搞好农业结构调整,还必须在“长”字上做文章。首先,要延长食物链。湖北省洪涝灾区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时,延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食物链,使灾区农业稳产增收。其主要模式有:(1)菜(粮)—畜禽—水产。在湖泊边缘低洼处挖精养鱼塘;在湖岸附近地域建立一批以养牛、养猪、养鸭、养鹅为主的畜禽场,利用农田所种的蔬菜、粮食和湖中丰富的水草和螺蚌,使其转化为肉、奶、蛋等高蛋白食物;在湖周浅水区,发展菱角、芡实、荸荠、芦苇等水生经济植物,并可招来野鸭和各种益鸟栖息;湖中深水区围网养成鱼。(2)饲—鱼—猪—沼—菜。在塘边建猪栏和沼气池,养殖瘦肉型猪,塘边种青饲料,饲料喂猪,猪粪入池产沼气,沼液、沼渣养鱼,塘泥肥田。这种多物种、多品种、多成分、多层次的农业结构调整模式,食物链长,效益显著。其次,要延长产业链。这要求做到3点:(1)根据市场需求与资源优势,选择产业链;(2)从资源初级生产向系列加工发展,延伸产业链;(3)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双向延长产业链,向前扩大资源开发的规模,确保原料的生产与供应,向后提高加工深度与销售服务,使整个产业链变长、变完善。从目前情况看,南方多数地区农业效益低,主要原因是产业链短,产后销售与加工跟不上去,致使产品积压(如稻谷积压、水果积压、生猪积压等),因此,要十分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信息服务业,只有这样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效益,不断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第三,要延长“效益链”。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如能真正做到”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种—养—加一体化,充分增加产业环节,延长产业链条,则可使每一环节获得良好效益,亦即使整个“效益链”得以延伸。
   
8、调高。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首先,要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我国农业资源丰富,必须充分利用。当前,全国各地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大量冬闲田、秋闲田,作物秸秆或是乱丢、乱堆、乱放,或是付之一炬,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实在不可取,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其次,提高产品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全面提高农业效益。要通过改良品种、改进技术、改变包装、增加花色品种等各种途经和方法,千方百计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从而真正使传统数量扩张型农业向现代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第三,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贡献率。第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这也是这次搞好农业结构调整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农业结构调整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市场信息不灵。导致决策选择失误。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反映供求关系具有即时性,并且可能存在一定的价格失真;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调整需要经过一定的周期,小规模兼业农户对于价格走势和市场潜力的反映较为迟钝,其经营结构的调整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模仿和从众倾向。缺乏宏观调控,区际间结构雷同。上述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往往导致农业结构的调整此时一哄而起、彼时一涌而下的结局。甚至出现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生产什么就赔钱的矛盾格局。从而形成农业结构调整的障碍和调整过程中的资源浪费。(2)粮食主产区调整难度大。近几年,如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南、安徽等粮食生产区的粮食结构调整力度不大。(3)行政干预多、示范引导少,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难以转化为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积极参与的过程。(4)由于农村中介组织发展不足,农业结构凋整缺乏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持。(5)政府对乡镇企业发展支持硬,对农业结构调整支持软,农业结构调整得不到税收、信贷、政策等方面的有效配合。(6)农业结构调整的收入增长目标难以实现。我国已经经历了几次的农业结构调整,每次结构调整的确给部分农民和一些地方农民带来收入的增加。1985年进行的结构调整,对于当时发展多种经营和养殖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收入趋于多元化,让部分获得实惠。90年代初进行的结构调整,以广东为代表的 “三高”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因此增加。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浙江通过发展优势农业和创汇农业,2000年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较上年增长11%,与全国平均水平绝对下降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农业结构调整呈现出的收入分配效应比收入增长效应更加显著。
   
从全国来看,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虽然对于局部地区增加农业收入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在让全国农民普遍增收方面的作用有限,尤其是典型农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收入差距往往进一步拉大。由于受到人们食品消费规律的制约,即食品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小,而一些食品间的替代弹性相对较大,使结构调整的滞后效应往往导致产业过度进入问题。这一问题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暴露的更加充分。农产品市场容量的限制,出现了结构雷同,调什么,市场上就“烂”什么,这对典型农区的农民增收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妨碍着政策目标的实现。2000年东北三省、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四川等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只增长了1.2%,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农民收入的增长。
   
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从内向逻辑角度来看还是有很强的联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产业化经营处于是一种相互适应,相互促动,共同提高的一个过程。农业上生产什么产品,是由这几种的因素决定的:(1)计划经济体制以后,农民面向的是市场,其生产的产品决定于市场需求;(2)与农户生产技能以及技术供给状况有关系;(3)资本、资源的供给状况和生产习惯。怎么生产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生产的(主要)方式;(2)生产工具和手段。
   
二、农业结构调整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结构已经历了若干次调整,到90年代末本世纪初是新的一轮农业结构调整,那么,这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从他的背景、发动、意义深远性来说,与以往的几次调整有共性,但是,又存在很大差异。新一轮的中国农业结构调整有一个特殊的背景,那么围绕这么一个背景,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与以往不同。
   
(一)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和目标。
   
1、从背景的角度上来说,主要表现为两个大的方面的宏观背景的变化:(1)农业发展的新阶段-需求约束。过剩原因:a.生产与消费,生之者众而食之者寡;b.长期短缺导致的重产轻销政策倒向,95年米袋子省长负责制;C.结构性过剩:不能反映比较优势的生产结构。。(2)加入WTO:全球化需要我国农业进行结构战略调整调整。AOA两大方面的4个主要内容:本质是改善农产品市场准入条件的规则,包括:(1)农产品市场准入规则,(2)动植物卫生检疫规则,这两项内容主要是要自由贸易;二是改善农业竞争环境的规则,包括:(3)农业国内支持规则,(4)农产品出口补贴规则,这两项内容是为了公平贸易。A>B,主要是立足于本土的内源式变化,也与冲击---反应(Impact—reaction)有关。
   
2、目标
   
基础性目标:即实现有效率的粮食安全。把储粮于仓与藏粮于地结合起来,同时把以往“立足国内自给,适度进口调剂”战略转变为“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积极利用国际市场”的新型战略
   
核心目标:提高农业竞争力,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
   
长期性目标: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结构调整中要有选择性地利用自然资源,把国内资源利用、保护和保存结合起来,防止我国自然资源数量基础的缩减和退化,保持自然资源基础完整,发挥农业的多功能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
   
1、从生产角度上看,农业产业化与结构调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要实现前述农业结构调整的八个方向,要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第一个,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第二,销售;第三,加工;第四,质量的控制和标准的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结构调整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形成一种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有机共同体。
   
2、农业产业化产生的前提和背景
   
(1)关于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以户为单位的这样一种生产制度,对于农业中的家庭经营具有非常大的适应性。
   
(2)以农户为生产单位的生产制度,必然是小规模经营。
   
(3)我们现有的我国农业组织方式,生产加工流通是脱节的,农民不能享受初级产品以外的增值;农
    专业化生产、组织化生产、市场化程度比较低。
    
规模经济分为两种: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也就是通过单个企业的扩大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企业外部的规模经济,就是一个行业和一个相关的产业共同联合,可以共用资源,形成成本节约,直到利益的增加。目前,我国农业基本上以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这样一个经营制度,不可以实现规模效益。
   
3、农业产业化类型
   
从目前情况看,农业产业化分为三个类型:(1)合同形式。(2)合作社组织方式。(3)企业组织形式。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与问题。
   
近几年,从国家政策角度,对扶持农业产业化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1)政策扶持和政策优惠。(2)信贷支持,也就是说资金支持。(3)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建立一些稳定的生产基地。如龙头企业,将当地农民纳入到产业化体系。(4)资讯和交通运力方面的支持。(5)出口优惠,给龙头企业进出口运营权和对出口农产品退税。
   
产业化发展是一个方向,但是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归纳起来属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上的问题。
   
微观层次上的问题是从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和农民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合同的履约率低,全国平均起来只有20%到30%。违约不仅发生频率大,同时也是双向的(农民对龙头企业违约或龙头企业对农民违约),导致农业产业化形态不能够保持稳定,往往表现出一种短期的行为。第二个,利益共享机制的建立比较困难。这跟履约率低有某种联系,同时又是有区别的。通常是农户相对弱小、企业相对强势的状况,企业的行为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前提的,如何协调追求利润最大化与履约率低的矛盾还在摸索之中。第三,对于附加值较高、产业链条较长、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一些产品上,农业产业化经营得非常有限。尤其是大宗农产品生产者在农民当中,收入水平也比较低,收入增长比较慢。从总体上看,大宗农产品难以实现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第四,农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农产品连带效应强烈。例如,某产业化基地生产优质、安全、无公害绿色食品,而周边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可能对基地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如农药残留严重,造成公用水体污染)。第五,龙头企业对土地的侵占问题。
   
宏观层次上的问题是从国家政策方面,或者说政府调控方面分析,主要表现在:第一、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严重妨碍农业生命力的提高。农业产业化就是把产前产中产后联结为一体。我们现在的农业管理体制是生产的不管流通、流通的不管加工,加工和流通没什么关系,分属于不同的部门。这样宏观管理体制不能协调的话,所带来的问题是非常普遍的。第二,政府行为的不规范增加了农业产业化运行的成本与风险。政府行为不规范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越位,政府代替企业或者农民去做事;二是政府错位,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事,可能再作企业应该做的事;三是政府虚位,比如说公共品的供给、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合同履约率监控、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加强政府体系创新和技术转移等等,很多这样一些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没做,而热衷于搞一些花架子工程,建立一些农民别墅等。那些不规范行为大大增加了农业产业化运行成本。第三,相关的政策不完善,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具体体现表现在某些政策的调整,政府的动作反映非常慢。例如,计划经济时代出台的农民特产税,今年才正式出来进行调整,就是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取消农民特产税。此外,政府出台的一些有关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实际运行起来非常难,原因就是在于所有的政策可能或多或少减少了地方财政的收入,或者是加大了财政负担。第四,资金支持不足,融资环境亟待改善。我在安徽、江苏等地作过调查,农村企业对正规部门(商行、信用社)资金信贷科获得率非常低,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现在农村和城市、城乡之间的资金的流动,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应该是由城市向农村输血的过程,但事实上,我们的资金流动仍然由农村向城市,金融渠道可能表现得更为明显。农行占到农村金融体系的60%以上,但是这些年农行在农村个别地区的放贷基本是零,基本上撤了乡级办事处。
   
宏观的制度性问题的根源主要来自下面几个方面:一个是财政体制,再一个就是农村金融的市场发育滞后,国家对城乡政策不统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也不利于农民企业家的形成。
   
所存在的问题在不同的地方具体的表现形式可能不一样,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还是要围绕着这么几个方面:第一,理清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路,需要研究究竟应该发展什么样的组织化形式。第二,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还是要加强扶持,各地都应培育经济实力比较强、带动能力比较大的龙头企业。第三,要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内部的利益机制,这可能是保证农业产业化能够开展的一个关键问题。第四,除了要培育龙头企业外,还要发展农村的专业性的合作经济。若能真正按照合作经济的原则来运行的话,才能协调好龙头企业和农户双方面的利益。第五,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的农业行业协会。这个农业行业协会主要是针对技术的问题,其次是解决农民在谈判中地位低的问题。通过这样一些行业协会,试图使农民找到一个能够表达他们自己利益的一个机制、一种形式。第六,加强政府的指导扶持和管理。
   
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仍然是本世纪初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及其任务,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主旋律。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还要解决几个更深层次的认识问题:第一,结构调整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统一。在经过了急剧的调整后要尽量保持一种相对稳定,因为结构调整总是要有代价的,保持一种相对稳定也是减少浪费。应当保持一些地区优势农产品基地的相对稳定,大约有12类农产品(柑桔、小麦,苹果,肉牛、专用玉米、肉羊、牛奶、高油大豆、水产品、山鸡、油菜、甘蔗)。第二,除了通过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式来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之外,还通过国家财政手段来保护农业。当然这种保护要在WTO允许框架以内,如通过直接收入补贴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农业作为一个弱势产业在现代经济体系当中,如果没有政府财政的保护,是不可持续的。第三,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人口结构、农业资源(如土地资源)密切相关。从长远来看,通过发展非农产业,搞城镇化,通过减少农业人口的方式来促进或保证农业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