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业工业化与农业生态化:强国之路

 一杯红酒 2013-10-31

工业园区化、农业生态化、旅游精品化、劳务品牌化、商贸一体化

农业工业化,即农业的科学化,机械化和程序化,是一个国家可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施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准,其根本原因是个体农民都成为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农业工人,成为了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先进生产力。

农业工业化是指依托农产品或其它农业生物资源,运用现代工业的生产理念、经营方式、物质手段,广泛采用工业生产成果包括生产经营方式装备农业,从根本上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一体化经营和发展。农业工业化首先要求农产品加工化。在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化模式中,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工业和第三产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这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农业工业化还涵盖着用现代工业手段改造和装备农业,实现规模化、规程化、工厂化的种植和养殖,实现企业化的生产经营管理,这也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

农业机械化并达成育种、生长、收成、加工流程管理。

农业工业化原理

历史学家把人类种植谷物,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上一个阶段性标志。
由于农业是受自然力支配最大的产业,人类不容易依靠自身的力量对它进行产业革命,对它进行的革命需要的科技含量更高。工业是受自然力支配最小的产业,人类比较容易依靠自身的力量对它进行产业革命,而更重要的是,农业的工业化必须建立在工业的现代化基础之上,所以它后于工业完成自己的革命化。而农业的工业化的完成,意味着进入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的门类结构、社会人员成份结构和生产力水准上的完成。
所以,农业的工业化,应该作为一个国家或社会进入社会主义最后一道历史“工序”,一个历史阶段性的标志──由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包括资本主义)过渡到先进的社会主义经济状况的历史进程最后终点的里程碑。马克思曾经说到过这个意思:

……我愈研究这种垃圾,便愈相信:农业的改革,以及以农业为基础的所有权这种龌龊的东西改革,是将来革命中的起点和终点。

●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我国农业的弱质特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艰巨性、农业现代化以及建立以工促农机制的内在要求的现状,决定了要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必须选择农村工业化这一发展路径,其微观基础是农村工业的发展。我国各地农村基础不同、条件不同,发展工业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但着重抓好以下五个
方面的工作,应当说是从其共性出发做出的选择。一是打好“特色牌”,以发展优势明显、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切入点。二是打好“集群牌”,加速形成主导产业的集群。三是打好“园区牌”,打造农村工业发展的载体。四是打好“互动牌”,促进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联合。五是打好“扶持牌”,为农村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梁晓萌在《岭南学刊》2006年第6期上撰文指出

●中国农村工业化之路

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仍然没有跳出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内生型模式范畴,其农村工业化不是依靠城市工业的扩散,而是依靠在农村地区兴办非农产业来推动。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的第二阶段,为此,在农村工业化模式选择上应当与时俱进,在实施内生型农村工业化的同时,注意到综合型农村工业化的趋势,即在大力促进在农村地区兴办非农产业的同时,有条件地引导城市工业向农村地区扩散。事实上,中国所走的是一条二元工业化的道路,国家工业化由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二轮驱动,这种二元格局使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缺乏有机的联系和协调。由于农村企业布局高度分散,形不成积聚效应,对第三产业的带动能力弱。农村工业的过分分散,已经导致农村产业结构显现出畸形态势,这就要求大力发展小城镇,将农村工业向小城镇集中。

———杜志雄、张兴华在《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73期上撰文指出

●发展型政府与农村工业化

中国农村在面临着国内外发达的工业以及国际高度发达的农业的挑战下,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农村基层政府的官员就会把农村发展和个人利益等同起来,而农村的工业化又是农村发展的根本保障,所以政府官员就有可能拥有共同的发展意愿,发展型政府就可以成为基层政权层面的独立行为体。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证明,组织起来的农民是强有力的,也有助于抵抗资本过于残酷的掠夺和欺诈。在中央高层政府的政策指引下,促进地方发展型政府的形成,通过更好地组织我国广大的农民,以集体的力量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城市化的步伐,这是一条可行之路。

———吴亮、李剑波在《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6期上撰文指出

●构建主体性的文化精神

在广大农村地域,必须把弘扬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放在核心地位,积极塑造具有成熟理性和主动创造精神的自觉主体,构建起主体性的文化精神。农业现代化的文化转型,核心所在就是使农民告别传统农业文明和自然经济条件下的自在自发的被动主体,转向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主体。正因如此,主体性文化精神的确立,是“三农”问题解决思路与对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对于“三农”问题的思考,有必要回到问题的根本,从直接的经济视角转向深层的文化视角、从外在推动力的寻求转向内在原动力的挖掘、从人的具体发展转向人的总体性发展。

———范传鸿、李永亮在《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上撰文指出

●新型农村工业化战略

新型农村工业化就是在打破城乡分割、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进行的农村工业化,既指工业在农村通过自身变革占据主导地位,又指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包括工具装备、科学技术、产业组织、经营管理等)来改造包括传统农业在内的农村产业和农村社会,促使农村经济系统向现代化转型,进而实现与城市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过程。我国应实施“以农业工业化为重点、以县域农村工业化为突破口、以制度创新为支撑、因地制宜推进”的新型农村工业化战略。推进农业工业化的关键点在于生产布局区域化、生产过程标准化和组织形式企业化。

———罗其友等在《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年第4期上撰文指出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选择

农民进城并不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唯一途径,而加快农村工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工业化,也应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途径选择。农村工业化不同于乡镇企业的小规模经营,亦不同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大中城市等外部输出,而是宏观层面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其实质是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到农业中去,通过机器大工业在农业领域的开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真正在内部得到消化,从而增大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改变挖农补工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实施新型农村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是新型农村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农产品深加工是实施新型农业工业化的主要途径。

———曹明贵在《农村经济》2006年第11期上撰文指出

生态化:农业现代化的必要转型

     随着这种以机械化、化学化、商业化和工业化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推广,这种农业现代化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发表题为《只有一个地球》的人类环境宣言,强调环境保护已成为同经济社会发展同样紧迫的目标,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改善环境、拯救地球、造福全体人民和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发展必须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1991年4月,联合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发表的《登博斯宣言》将持续农业(SAD)和农村发展(SRD)有机结合,明确提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的概念,要求各国管理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并实行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以确保当代人和后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这种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被社会所接受。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的《21世纪议程》等文件,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及“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现代化之路,主张要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

    2002年,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指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3大支柱。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各类环保风潮的兴起,不仅影响着各国农业政策法规的修订,而且在推动着农业现代化向生态化转型。

    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修订的《农业法》确立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农地、水等资源的保护及水质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食品安全性保障对策,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保证向消费者提供“绿色”的农产品。2003年5月,美国出台《2002农业安全和农村投资法》,媒体简称《2002农业法》(Farm Bill2002),其中涉及自然保护技术项目具体有“自然保护区计划”、“湿地保护区计划”、“草原保护区计划”、“农田保护区计划”、“野生动物栖息地激励计划”、“环境质量激励计划”、“水资源保持计划”、“自然保护计划”、“小流域复原计划”等。不仅如此,美国还、颁布了有机食品生产法案,对只生产和销售有机产品的农户免征销售税、建立有机产品认证和标签发放制度,并对有机产品的研究和推广进行资金支持。

     日本对农业生态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重点是减少农田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石油农业”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带来明显的负效应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先后经历了强调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质量保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对于农林水产省审定通过的环保型农业化,日本政府不仅对其提供数额不等的无息贷款和税收减免,还将其作为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有机食品的示范基地、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基地,以提高为社会服务的综合功能。日本的《可持续农业法》明确规定农业生产使用堆肥和其他有机质生产资料,使用农林水产省规定的高效减量的农药、化肥。日本还在有机农产品方面制定了特别栽培农产品标示指南,确立了有机农产品和特别栽培农产品的技术规范,建立了有机食品的检查认证制度,在资金方面也有项目配套。

    从1992年起,欧盟就开始支持尊重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农业生产方式,其在新的农业农村发展计划中,将农业-环境措施是为成员国唯一的义务内容。欧盟对有机农业的推动被看作是欧盟在处理农业和环境关系上的两大成就之一,另一项是杀虫剂的控制。

     印度“绿色革命之父”斯瓦米纳坦正在敦促其领导人实施“常绿革命”上。其目标就是修正“第一次绿色革命”(即“肥水农业”或“石油”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损害,采取新措施,比如不用化学农药,改用害虫天敌来消除虫灾,使用有机肥料和效率更高的滴灌等。他提出,应该鼓励种植那些不需要太多灌溉的作物,比如印度特有的鸭脚稗、珍珠粟及高梁等。

    农业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带来的,是靠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带来的,是不可持续的。大量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的使用,对森林的破坏和耕地的大量开垦等,虽然在短期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效益,但也产生了不可逆转的环境问题。而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等生产方式,不仅可提高农产品的安全质量标准,也有效地保护了农业生产环境。因此,生态化成为农业现代化转型的主要方向和关键所在。

    中国农业现代化同时面临着工业化、商业化和生态化的双重转型,为了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我们需要尽快地完成从传统的小农户式、自然经济的农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化、商品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但同时我们必须解决这种农业工业化、现代化的“高投入、高产出和大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生态问题,必须选择可持续性、生态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化、商业化、工业化和生态化的有机整合。中国已提出“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强调农业发展战略从注重农产品数量增长转向注重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从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转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从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转向资源开发技术、市场开拓技术和资源节约技术相结合,充分表达了其农业现代化必须兼顾产业化和生态化的战略意志。这样的农业现代化选项可能会增加农业现代化的成本和难度,极具有挑战性和风险性,但也可能为中国的农业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并使中国农业现代化成为中国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重要引擎之一。中国的工业现代化需要借助于信息化提供的技术机会实现跨越性发展,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则需要同时借助信息化、生态化两种资源及其提供历史机遇实现跨越性发展。困难是存在的,也是艰巨的,但中国迅速增长的国家实力和创新能力正在通过反哺和整合的机制向农业、农村积聚。只要我们确立正确的国家农业现代化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一定会变成农业强国,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世界农业现代化、生态化和农业发展创立模式、提供经验和样板,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切实的贡献。

农业工业化,永远有多远?

  曾闻“南有张培刚,北有马寅初”之说,不重视马寅初的人口理论,结果是中国的人口大爆炸,不重视张培刚的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理论,结果却是令人发指的大灾荒,导致我国大跃进饿死数以千万计的农民。


 农业工业化是农业融入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农业工业化必须分阶段实施,一步扣一步抓紧抓实,并要注意处理好农业工业化与有关方面的关系。

  推进农业工业化乃大势所趋

  从农业装备看,农业工业化可以彻底改变以人的体力为主的农业耕作方式,全面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用工业部门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来装备农业,是农业工业化的本质特征。从我国各地的情况看,农业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地方,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往往也越好。比如浙江省,2000年农村用电总量190亿千瓦,农用柴油使用量131万吨,分别占到全国的10%和11%。

  从农业经营方式看,农业工业化必将全面打破小农式的经营束缚,实行企业化管理。

  从农业效益看,农业工业化可以直接带动农产品的多层次增值,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农民受益的产业链条太短,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太低。

  从农业结构看,农业工业化可以从本质上改变农业与其他各业长期分割的状态,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农村与城市的一体化经营与发展。农业工业化条件下的农业已进步为工业式的农业,即以工业为主的各个产业与农业基本融为一体,相互作用,互相带动,合力运行,共同发展。

  如何实施农业工业化?

  第一步,建成优质高效的农业结构。这是农业工业化的基础。调整农业结构,起步要高,要紧紧围绕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进行调整。

  第二步,建成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体系。这是推进农业工业化的关键所在。农产品加工的重中之重是要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特别是要建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生产的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原料生产的优质化程度。

  第三步,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这是实现农业工业化的基本保证。一是要彻底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二是大力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一代高素质农民;三是要充分利用农口农科教中心、农广校、农业夜校以及发展远程网络教育,帮助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掌握新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四是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的指导和运用。

  第四步,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这是农业工业化的应有之义。要大力宣传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引进、研制、推广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农业机械装备,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

  第五步,基本实现农村城市化。这是农业工业化的最终结果。从我国的国情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大城市是不现实的,现实的路子是发展小城镇。

  以上五步虽有先后,但很多工作都是同步实施,只是每一个阶段都有个重点而已。从五步发展中可以看出,只有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产品销售成品化、农民知识化、农业机械化、农村城市化以后,才能实现农业工业化。(石成林)

农业的工业化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
    一是农产品加工化。这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联结点。在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化模式中,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工业和第三产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从另一方面说,在过剩经济时代,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产品增值、提高农产品供给弹性、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为了解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供给与市场对初级农产品有限需求之间的矛盾,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转化和增值,不断拓展农产品新市场。比如在国外,玉米通过加工可以生产2000多种产品,开拓出了广阔市场,推动了玉米生产的稳定发展。加工在产业化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联动引导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加工才成产业。加工企业活,龙头就活,产业链才能活起来。在农业生产中,过去那种简单的“生产+流通”模式,增值能力十分有限,不能形成完整意义上的产业化链条。在目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一些地方一味强调调整种养品种结构,忽视农产品加工和龙头企业的带动,这样的结构调整是注定不会成功的,新的结构趋同问题将不可避免,从而累积新的矛盾。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使分布广泛的资源要素在产业化体系的运作下重新组合。只有加工业发展了,龙头企业壮大了,才能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并为农产品源源不断地找到市场出路,带动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生产的集中布局、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

    二是用现代工业手段改造和装备农业,实现规模化、规程化、工厂化的种植和养殖,实现企业化的生产经营管理。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集约化生产和社会化经营是工业化的两大特征,用现代工业手段改造和装备农业,就是要在农业的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中,全过程应用工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不仅要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而且要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程度。

    三是在农村地区发展农村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支撑条件。一方面,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包装、贮藏、运输、通讯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农部门在农村的扩张和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必要支撑条件,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如何认识农业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

农业发展与工业化是高度统一的关系。作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分析:

1、农业与工业本身是密不可分的。农业是一种基础性很强、附加功能性很多的产业,其他各业都离不开农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农业联系在一起。假设没有农产品供给,整个人类社会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没有农产品供给,部分工业如轻工业、纺织工业等就会成为无本之源。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

2、工业化本身就包含着农业。工业化的过程不仅仅只有工业,与工业有关的各个产业都会大而化之。什么是工业化?我的理解是,工业生产的爆发性的扩张,这种扩张来自工业内部的质的不断的变化,从而导致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各个产业的全方位的嬗变。就农业对工业的影响而言其在工业化过程中要从有关方面支持工业,也就是说工业化离不开农业的贡献。农业贡献主要体现在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和市场贡献。从部分发达国家发展工业的经验看,在工业化初期,工业需要农业原始积累,需要农产品原料与资金方面的支持;在工业化中期,工业离不开农业的市场贡献,如果农村市场、农民市场不打开,没有相应的消费工业产品的能力,工业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在工业化高级阶段,更离不开农业,这时农业既要为80%以上非农业人口提供食品,又要为发达的轻纺工业提供原料,更要保持生态平衡,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就农业自身发展而言,在工业化过程中必然积极参与,用发达的工业装备农业,用工业的方法管理农业,在农业中实现工业化。

3、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实践来看,只有在农业与工业同时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工业化。英国之所以在欧洲能最早实现工业化,主要是这个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农业,农业长期强于欧洲其他各国。美国也是这样,从建国之初,美国就把农业作为其他各个产业的基础来对待。反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如阿根延、智利,为了急于实现工业化而轻视农业,结果由于农业的衰退而影响工业的发展,至今也没有成为工业化国家。

因此,在工业化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支持农业发展,把工业化过程与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既要建设强大的工业,又要建设强大的农业。

二、充分利用工业化机遇,构建农业工业化

总的来看,工业化是有利于农业的,是农业发展的机遇。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工业化所推动的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给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二是工业化兴起的食品技术革命有利于农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增值;三是工业化所带来的丰富的农业装备有利于发展设施农业;四是工业化对农业原料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五是工业化的广泛影响有利于农业嫁接工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农业企业化管理。

能不能抓住上述机遇,关键在于工业化的过程中能不能实现农业工业化。什么是农业工业化?本文的意思为,广泛采用工业生产成果包括生产经营方式装备农业,从根本上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一体化经营与发展。这一概念包括七个方面的含意,也可以概括为七个转向:一是农业劳动由以体力为主转向以机械为主;二是农业决策由以经验决策为主转向以科学决策为主;三是农业现场管理由以人工为主转向以自动化为主;四是农产品销售由以初级产品为主转向以深加工产品为主;五是农业市场以本地区为主转向以外地区甚至以境外地区为主;六是农业经营由以农业本身为主转向以非农产业特别是非农业人口的需求发展为主;七是农业发展由以粗放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向以内涵型再生产为主。

从农业工业化概念中可以发现,农业工业化是发生在农业内部的质的革命,必将从根本上改造现在的农业,建设能与现代化工业并驾齐驱的现代农业。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高起点全方位地谋划农业,按照农业工业化的标准发展农业。

检验农业是否抓住工业化机遇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农业工业化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速度快、水平高就是抓住机遇的具体体现。

三、沉着应对入世,加快农业工业化建设

农业加入世贸组织进行运作,有利有弊,从目前来看,弊大于利。现在这方面的分析很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弱,我们不仅难以占领别人的市场,连国内现有的市场也不容易保住,国内农产品大量过剩甚至导致农业危机的危险客观存在。

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择其主要而言,一是产品质量过低,二是农业生产率过低,三是农业科技含量过低,四是农业生产成本过高。这“三低一高”是农业工业化过程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也有许多有利因素,一是可以解决我国农产品在部分国家受歧视的问题,享受成员国待遇;二是可以借助外力,进一步推进农业开放;三是可以直接应对国际市场变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四是可以利用成员国身份,参与制定国际农业贸易新规则,争取主动权。在具体的产品分析上,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畜禽产品、蔬菜、水果和花卉的发展空间很大,这些产品的价格大大低于国际同类产品价格。因此,在应对入世、加快农业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坚持开拓创新,实现难中快进。现阶段要突出落实以下六个方面的措施:

1、积极跟进国际市场,高起点地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要有战略眼光,要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气魄大一点。这三个一点的含义:一是要站在国内、国际资源配置的高度谋划农业结构;二是既要把握现实的农产品市场,又要根据未来的潜在待开发的农产品市场部署农业结构;三是要用效益第一的观点运作农业结构,千方百计让多的好起来,让好的多起来,注重特色、规模与效益的高度统一。当前要重视发展能打进国际市场的产业,特别是养殖业、水果和蔬菜产业,但起点要高,要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否则那怕价格再便宜、质量再好也进不了国际市场。同时,要重视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尤其是在新产品开发上,力争尽快赶上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为什么这样要求呢?因为我国农产品已全面进入过剩时期,农产品在生产与销售的问题上主要是销售,也就是说农民现在生产的农产品主要是为了卖,是为了卖到国外去,所以要特别重视研究国际市场,帮助农民把农产品挤进国际市场。

2、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组建农业工业化生力军。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是推进农业工业化的重要力量。部分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也就是农业工业化的载体和基础,实践证明,凡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活跃的地方,农业工业化水平就高。因此,在农业工业化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的发展,从事农村工作的干部每人都要有一定的责任,领导干部要带头扶持,积极主动地帮助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解决一些具体困难与问题。二是要落实各种扶持、奖励措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三是要根据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的发展,建立相应的服务组织,提高与其发展高度一致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四是要加强对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的综合协调管理,注意处理好他们与一般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

3、积极抓好市场信息建设,以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工业化。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是信息的竞争,谁掌握的信息多、运用信息好,谁就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就能赢得比别人多的利益。这是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规律。推动农业工业化必须主动或者首先抓好信息化建设,全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信息服务与处理水平。当务之急,一是要在广大农村建立一套上下畅通的信息服务体系,起码要能把信息直接传送到乡镇,再由乡镇传送到广大农户。二是要帮助农民尽快提高接受、处理信息的能力,能较好地把信息资源变为物资财富。三是要注意信息筛选,提高传送信息的准确度。对子信息,信息服务组织和农民都要注意筛选,去伪存真。

4、全面开展农民科技教育,为农业工业化提供扎实的人力基础。广大农民是农业工业化的主体,实现农业工业化必须先是农民知识化。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主要是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使广大农民具有较强的接受、运用多种科学技术的能力。一是要充分挖掘大中专院校潜力,降低门槛费,把一切愿意自费参加学习的农村中学生全部收进来,接受正规教育。二是要以各级农科教中心为主体,形成自上而下一整套农村科技普及与再教育培训的体系,使学习科技知识成为农民的日常事务与需要。三是各级党政组织要加大对农村科技教育的领导力度,多宣传,多指导,多活动,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

5、强化农业对外开放,借助外力推进农业工业化。农业工业化相对如今的农业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单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一定要利用“入世”机遇,全面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既包括内资,也包括外资,把最大的投资,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工艺与管理,最优秀的人才引进到本地来。这句话好说难做。怎样引进来?一是要以诚恳的态度、良好的信誉引进外力;二是要拿出最大的利益、最好的环境引进外力。达到这两个条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必须用一揽子规划与落实的办法,按照要求一件一件地做好,直到外方满意为止。

6、扎扎实实地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和环保建设,促进农业工业化的健康稳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与环保建设是农业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两个重要问题,要先想先抓,作为最基础最需要的条件优先建设,防止出现“回头抓”的教训。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这两项建设都应符合“绿箱”政策,更应下力抓好,争取建设过硬的基础设施,一流的环保条件。

今后10-15年是我国居民消费结构、食物结构和营养结构迅速变化的重要时期,食品产业发展和食物安全保障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热点问题。农业是食品工业的上游产业,食品工业是农业的下游产业,二者唇齿相依。食品工业的发展,直接使农业和农民获益。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需求和销路,有助于改善农村经济环境。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健康的需求,逐步转向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和食品安全性问题。

    “农业生态产业一体化”是指在农业、食品产业和国民营养之间建立起极其密切的关系。食品产业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既优化土地利用,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又带动与食品产业相关的运输、贮藏、市场交易、金融、保险以及食品机械和食品包装等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饮食消费和国民营养改善。反过来,国民营养需求又引导食品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并大幅度增加就业机会,形成农业—食品产业—国民营养这条良好的系统链。上游的农业、中游的食品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食品制造业、食品运销业和餐饮业)、下游的国民饮食习惯和消费行为,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条基础系统链。
  
世界农业工业化进程

资本主义的农业工业化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生产的科学化、机械化、程序化。二是生产关系的资本化(社会化),即出现了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料占有者,与之相应地也出现了失去了土地或者是放弃了土地或者根本就没有土地的农业雇佣工人。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后一特征出现了变化,出现了自己拥有资本租赁土地机器进行耕种,或者自己拥有土地机器,自己进行耕作,农忙时雇请短工的农业工人。工人的科技水平也很高,较之马克思时代有了巨大的变化。

农业是美国的最大工业。
美国从1830年开始有马拉农具。以后,有捆麦机,剥(棉)花机。1900年以后,拖拉机把原来的马拉农具带上了。美国是先有农具(指半机械化的。本作者注),后有拖拉机。象中国现在这样光有拖拉机,没有农具,美国没有这样一个阶段。我小的时候,还有马拉农具。我家有两匹马。1937、1938年我上大学时,出现了悬挂农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淘汰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油压和电子技术用于农业机械,飞机用于农业也比较普遍。我现在已和直升飞机公司签了合同,他们将在两个星期后在我的地里撒黑麦。下一场雨后,就会出芽。

机械化的程序,先是小麦,后来是大豆,玉米,最后是棉花。总是先易后难。摘棉花,现在完全机械化了。第一次摘80%,第二次摘20%。摘苹果也机械化了,苹果必须同一个高度,成熟期相近。摘西红柿也用机械了,有的还没有机械化,比如采磨菇。干手工劳动用墨西哥人,波多黎各人,不用美国人。外来人工资低,一般是美国工人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高的也有每小时三美元的,相当于美国工人的最低工资。这是帝国主义的办法。

美国工业化特点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历时约100年的美国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创造了世界上最发达、最强大的国家和所谓的“美国奇迹”。美国的工业化发展对我国今天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呢?

  美国工业化具有各产业协调发展、劳动生产率高、产业聚集、要素市场发达、国内市场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向“世界制造中心”迈进,以及协调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或农业产业化)、实现二元结构转型和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美国工业化的特点

    产业结构升级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与其他先行工业化国家相似,美国的工业化也是一个工业比重逐步超过农业、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逐步超过轻工业的过程。但美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轻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虽然逐渐下降,但其发展速度也不慢,直到1900年美国工业化完成之后,轻工业比重仍然大于重工业。美国农业发展慢于工业,但就农业本身来说,在美国工业化时期内,农业发展是相当快的。农业的较快发展,一方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成为美国第一大制造业。

    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和劳动生产率高

  美国在工业化启动时期劳动力和资金都非常短缺,整个19世纪其工资率和以利息表示的资本收益率都较英国高。美国通过大力普及和发展教育、尊重知识、引进人才、发明劳动节约型技术、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等手段和途径,努力提高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虽然19世纪美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和资本价格一直高于其最重要的竞争对手英国,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优势完全弥补了由劳动力和资本价格较高而带来的损失。

    产业聚集和区域专业化现象明显

  美国制造业存在一个明显特点:全美国主要的制造业集中在以芝加哥为西端、以华盛顿到波士顿为东线的区域内。直至20世纪中叶,这一地区仍拥有68%的美国制造业和43%的美国人口,尽管这一地区的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7.7%。已实现产业化的美国农业在区域布局上存在明显的专业化分工,形成了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带,比如小麦生产带、玉米生产带等,此外,还有所谓“牛肉带”、“猪带”等。

    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

  1790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5%,而且没有一个城市超过5万人。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了。到1920年,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与制造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相适应,1790~1950年间,美国城市人口比重(城市化率)也不断增长,从1790年的5%迅速提高到1920年的51%。

    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达

  东北部是美国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地。该地区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为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如为了方便纺织业融资,该地区发展了大量的储蓄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资本市场也为产业重组提供了通道,1818年以后,由于航运业相对利润下降,新英格兰地区的许多航运业巨头将其资本通过资本市场顺利地转移到纺织行业。而新英格兰地区的农业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顺利流向西部农场和本地的工厂,如洛厄尔的工厂就因为从周边农业人口中招收女工而闻名。

    跨区贸易发达,国内市场大

  区域专业化的发展和跨区贸易的兴起也对市场规模的扩大做出了贡献。随着区域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分工的发展,消费品需求和由此派生的对机械、特制品以及其他资本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全国性的纺织品、服装、鞋靴以及其他消费品市场。

    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发展进出口贸易

  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美国充分利用了其后发优势,直接引进和利用英国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技术和人才等。如美国大量用偷窃、抄袭和引诱技术人员等方法得到了英国、法国、德国等的技术和机器等。

  大量吸引外资是美国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手段。自1843年至1914年,美国吸引外资稳步增加,1914年吸引的外资额相当于1843年的33倍。发展进出口贸易也是美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自1790至1914年,美国的进出口除个别年代稍有减少外,一直是增加的。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美国几乎掌握了世界贸易的1/3。

    对我国工业化的借鉴意义

  虽然美国的工业化发生在100多年以前,而且美国工业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我国当今的工业化存在很大的不同,但美国工业化所反映的一般性特点对我国推进工业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尽管美国实现工业化比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时间较短,但也花了约100年时间。我国的工业化严格说来是从新中国开始的。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国推进工业化才不过50余年,与美国相比我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继续推进工业化仍然是未来几十年的主要任务。过去,我们曾试图通过计划体制和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来实现快速赶超(“超英赶美”),但事实证明“欲速则不达”,工业化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正在迈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这是中国工业化重新走上正轨的生动体现。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100多年前美国在工业化时期制造业所达到的国际地位相比,我国目前离成为真正的世界制造业中心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必须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迈进。

  第二,美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的,这一点对我国极具借鉴意义。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总想通过政府计划而不是通过市场来重点发展某种产业,殊不知各个产业之间不是通过国内市场就是通过国际市场而相互关联,只有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随着技术进步、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内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才能逐步使产业结构升级。虽然工业(或制造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但工业化绝不仅仅是工业发展,而是各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如美国的工业发展就是与其农业、商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的。中国过去在农业和轻工业没有很好发展的情况下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值得认真反思的。目前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尤其要防止出现过分强调信息化,过分强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分强调产业结构升级等倾向。

  第三,美国的工业化首先表现为人的专业化,劳动力专业化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美国赶超英国过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美国独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教育,重视人才,重视人权,重视人的成长,这无疑是其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化强国的主要奥秘。我国过去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正好犯了“见物不见人”的毛病,重视工业项目、工业产值、机器设备等“物”,而忽视人的需求的满足(低工资),忽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忽视人的自由流动,尤其忽视为工业化做出重大牺牲且源源不断成为工业化新主体的农民的权益,因此工业化走了很长的弯路。今后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要借鉴美国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将人作为工业化的主要依靠力量,推进人的流动,将尽可能多的农民纳入到工业化轨道上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美国的工业化表现为明显的产业聚集、区域专业化和人口集中(城市化)。各种不同的地方因具有不同的优势而在工业化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各地竞争的结果是各自成为某方面的专业化区域。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人口和产业布局是按计划进行的,事实证明布局不合理。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允许人口、要素和企业或产业在全国各地自由流动,由其自发选择区域。这样就会逐步形成较合理的产业聚集和区域专业化现象,并使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

    第五,美国的工业化是由市场化来保证的,其工业化过程也是市场不断发育、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发展,国内产品市场的扩大、国际贸易的发展(或国际产品市场的扩大),都为美国的工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我国过去通过计划制度虽然使工业产值比重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了,但事实证明这种工业化是不可持续的。美国工业化经验表明,只有通过市场化来推进工业化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因此,我国今后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发育和完善各类市场,制定和完善各种市场制度,将市场化与工业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工业化中的关键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