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浅谈诗歌的起承转合 作者/左三三

 杏坛归客 2014-05-04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国诗歌,源远流长,脍炙人口!唐诗宋词,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堪称中国诗歌发展的巅峰和瑰宝。无奈,诗歌发展逮及明清、近代和现代,虽未“断流”,但已大不如前了。笔者就作诗的起、承、转、合谈一谈,与大家共勉。
  所谓“”,就是诗歌的开头。一般要求点破题意,切题而起,为全诗创造氛围,奠定基调。诗歌的开头十分重要,如何落笔?周振甫先生所言“有境界阔大,即景生情的;有刻画气氛,用作烘托的;有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有发端突兀,出人意外的”,很有见地。开头方式,主要有以下常见四种:
  1、开门见山式
  这种方式直截了当,落笔入题。即首句便触及诗歌的主题。如唐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一落笔即写诗人远望烟水茫茫的江面,频频朝朋友王十一挥手洒泪,以表达自己依依不舍情怀。往下再围绕首联把“飞鸟、青山、一帆、落日”等旅途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为送别增悲!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连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开门见山式直奔主题,真爽!
  又如李白的《蜀道难》开头:“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一起就惊叹蜀道难登,既点明题意,又扣人心弦。
  2、写景入手式
  诗人先咏叹事物,后抒写情怀,即景生情。如唐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为远。
  诗的开头咏叹苍苍山林竹树掩映的寺院,幽静、闲适、淡雅,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声,点明黄昏已到,仿佛催促著名诗僧灵澈宜早归山。与后两句写斜阳不忍西沉、灵澈荷笠独自归去及寓意诗人怀才不遇、失意、淡泊,构成幽雅的意境。全诗即景抒情,构思精巧,不愧为中唐山水诗名篇。
  3、抒情开头式
  开头先抒情的词句,为下文写景或记事岩开写作天地。如唐韦应物的《秋夜寄邱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在苏州任刺史时,邱员外已隐居临平山(今浙江余杭县东北),二人常有唱和。诗人一着笔即“怀君”,抒写真挚的朋友情谊;接着,让出一个大空间写景:秋高气爽,月光皎洁,诗人在高远的天空下散步难免思绪飞扬,遐想无限;紧接着,诗人在三、四句虚写:秋夜山中松子落地打破宁静,料想此时的邱员外也应未眠且在松下徘徊,怀念自己。邱员外收到这首诗后即和诗一首:“露谪梧叶鸣,秋风桂花发。中有学仙侣,吹箫弄秋月。”表达了两地相思情深。
  4、设问引入式
  即以设问点出题意,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如杜甫《蜀相》开头: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拍森森。
  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开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再如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开头: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用设问开头,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诗的开头,笔法多端,除上述外,还有议论、追忆、叙事、比喻等,不一一赘述。
  而诗歌,好的开头固然重要,但“承”可以加深情景的深度,也不可忽视。常见的承接写法有以下几种形式:
  1、并列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内容并列。如唐刘禹锡的《乌衣巷》一、二句:
  朱崔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首句写朱崔桥的草花,次句并列写乌衣巷夕阳,有对仗的美感。
  2、因果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内容有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的关系。如唐金昌绪《春怨》一、二句: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口啼
  首句写女主人驱赶讨人喜欢的黄莺,这是为何?次句承接首句写“打起黄莺儿”的原因:因为你在树上啼叫会惊醒我的美梦。
  3、连贯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是先后连贯关系。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一二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首句写“故人”向西告别黄鹤楼,次句则承接写然后去扬州。
  4、递进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意思更进一层,是递进关系。如唐宋之问《渡汉江》一、二句: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首句写诗人被贬岭南,在空间上隔绝家乡;次句进一步承接写时间上也隔绝,杳无音讯,加强了诗人遭贬谪之后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乡亲人的不尽思念。
  5、比兴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是比兴关系。如宋朝林升《题临安邸》一、二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首句写青山之外还是青山,高楼之外还是高楼。次句承接写从北方避难而来的人(金人夺取汴京以后,南宋君臣只好从北方迁都到杭州避难),在西湖上仍唱歌、跳舞,到何时才会停止?他们正如“楼外楼”一样,除了唱歌、跳舞之外还是唱歌、跳舞!用了比兴手法去承接,强烈地讽刺了无能的南宋政府。诗人的爱国情操,颇深!
  此外,还有其它承接开头的写法。
  至于诗歌的“”,称转折,也叫发展,即把诗意推进一步,引向深入,来个突起而把诗境推到高峰。绝句中的“起、承、转、合”四句,极像打排球。首句“”:像对方发来一个高飘球;次句“”:像一传手到位接球;三句“”:像二传手调度、转化、推进去创战机;四句“”:像主攻手扣球得分!可见,绝句里有第三句的承接、转化作铺垫,第四句才能合得水到渠成。如杨仲弘在《唐音癸签》中云:
  “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诗歌的转折有以下常见的几种手法:
  1、实虚转折。即第三句不顺承次句写实景,转折写虚。如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句描绘夕照衔山实景;次句承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之景;第三句不再写实景,转为思索写虚:欲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吗?第四句收尾:应该不断攀登,迈上更高一层楼。暗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三、四句遂构成千古名句!
  2、抑扬转折。即一、二句已成奔涌铺陈之势,第三句略作顿挫,形成节奏起伏变化,为第四句蓄足复扬之力。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作者遇赦归途中。前两句诗意奔涌直泻;第三句转折写岸边景物,先抑一笔旁景;尾句复扬,表现了诗人脱去劫后的轻松心情。
  3、因果转折。第三句不顺起承句续写,而侧重与第四句构成因果关系。如唐朝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两句渲染了送别的气氛。第三句转折另写劝酒辞:请君一定干了这杯酒吧——第四句道出原因:西出阳关后就难遇到这么知心的朋友啊!中国古时的酒文化里也包含着忧伤、惆怅、鼓励和劝慰,一切尽在酒杯中。
  4、景人(或物)转折。第三句不顺起承句写景,而是折向写人(或物),为第四句铺垫。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一、二句咏山及原野,已到奇寒季节。第三句转折写一披蓑衣、戴斗笠的老者形象,为第四句蓄势。于是,在孤寒天底下,树立一个忘掉一切,专心垂钓的孤高清傲、凛然不屈的渔翁形象,令人敬仰!
  又如刘禹锡《乌衣巷》的三、四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首句、次句写了桥边花草和巷口夕阳之景后,第三句转折写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物):过去栖息在王谢权门,现在飞燕去哪?第四句写燕子随便飞入了普通百姓家。燕子作为历史见证者,强调了今日的居民不同于往昔,暗示了乌衣巷昔日的繁荣。
  此外,还有第三句转折写地点、发议论、写事情、用典故等等,不在此一一举例。
  最后,我们看诗歌的“”,即结尾。全篇的关键所在是结尾,即绝句的第四句。它明确主旨,拓出远神,感染读者,抒发情怀,勾起读者遐想等收结全诗。正如宋朝洪迈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明人谢榛也说:“结句当如敲钟,清音有余。”诗歌的结尾,有以下几种方式:
  1、抒情收尾。即通过抒情议论,升华意境。如杜牧《赠别》之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此诗抒情的结句,是点睛之笔。读者不难想象,那彻夜淌滴的烛泪,不正是男女主人因离别而在伤心流泪吗?蜡烛尚能“替人垂泪”,离人之悲,更何以堪!意境深远,韵味绕梁。
  2、以景收尾。即以景结情的写法,往往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唐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洞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湖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此诗是以景结情的佳作。结句季节是春天,时间为夜晚,地点是郊外渡口,行人及船夫皆无,空空的渡船只剩悠然、漠然了。掩卷之余,读者仍能感悟到诗人当时的处境和矛盾心情:选择出仕,自己有志改革却力不从心;选择归隐,不正像水急时的野渡横舟吗?景中含着扰人的忧思。
  3、设问收尾。即以发问、反问作结。问得巧,发人深省!如李白的《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此诗通过结句的明知故问,诗意拓展了:写出了一位女子的美丽,不仅美在蛾眉,更美在一片等待中产生哀怨的苦涩、纯真的相思之情。巧妙一问,还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美人怨恨的原因是什么?是单相思?还是男子另有春花秋月?……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矣。
  诗歌的结尾,除上述三种常见外,还有陈述式:如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有对比式:如李白的“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还有对仗式:如柳中庸的“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等等。
  结尾应如何去“”,笔法很多,但最终离不开一个原则:合,必使全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回味无穷。
  陆游在《文章》中说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胡应麟在《诗薮》中也感叹道:“太白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由此看来,诗歌的起、承、转、合,对一般诗歌爱好者,是有帮助的,但对艺术修养精深的诗人,他们就不会被这些手法所束缚,正像“文亦有法,文无定法”一样,形式最终还是为内容服务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