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王维

 sft778 2011-01-12
   唐代诗人王维是描写山水的高手。他的山水诗篇,融诗情画意禅趣于一体,风格清澹简远,意境清幽空灵,为历代的诗评家所称道。而其中有关寒山的意象描写及其境界特征,数量之多,频率之高,托寓之丰富,情感之微妙,在中国诗歌艺术史上有着突出的表现。下面作一简要分析。

      一、游心造境的“远山境界”
      在分析王维山水诗的艺术性时,有一首诗较少为论者所注意和提起,此即《赠从弟司库员外絿》:

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
徒闻跃马年,苦无出人智。
即事岂徒言,累官非不试;
既寡遂性欢,恐招负时累。
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
皓然出东林,发我遗世意。
惠连素清赏,夙语尘外事;
欲缓携手期,流年一何驶!

      开元二十三年(735),王维约三十五岁时,受到贤相张九龄的器重和提拔,官拜右拾遗。不久奸臣李林甫得势,张九龄受到排挤,于开元二十四年罢知政事,二 十五年被贬荆州长史。王维见朝政日非,政治热情很快冷淡,急于退出政治舞台,归隐山林。这首言志诗大约作于此时。通篇近于直抒胸臆,然而却极富诗情画意, 有着很高的艺术境界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前八句直接抒写人生感慨,可谓是诗人前半生仕途经历的总结。“徒闻”、“苦无”、“岂徒言”、“非不试”、“既寡”、“恐招”,一连串的否定性语言, 在抑扬顿挫的一唱三叹之中,传达出人生徒劳无益的深沉感喟;“强学”、“累官”、“寡欢”、“负累”的排列,大有苦不堪言、忍无可忍的态势。诗人早已烦恼 缠身,郁闷在胸,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因此一开篇便开门见山,将胸中块垒淋漓尽致地倾吐渲泻出来,劈面展现了一个名缰利索所笼罩的污浊现实。我们仿佛看 到诗人在仕途跋涉中,是多么的勉为其难,疲惫不堪,身心俱瘁。翻然回首来路,往事历历,却宛如大梦一般弥漫着迷离彷徨的大雾:少时的追求,不能说是一场 空,“累官非不试”,还是成功的。可即使是这些成功,也非本性所求,自己仍负累寡欢,性情郁郁不畅。看来过去的一切都得一概摒弃?诗人低首徘徊,处在了何 去何从、无可奈何的人生十字路口。

      就在这压抑、沉重、令人窒息的灰暗氛围之下,突然地“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诗人的眼前展现了一个多么清新润泽、高渺幽远而又晶莹璀璨的世界!我们也 跟着心眼为之一亮,肺腑为之洞开,只觉得一股清幽幽的爽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连呼吸也刹那间变得清新、舒畅起来。

      瑞士的一位哲人曾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清冬的远山,覆盖着皓然的积雪,晶莹澄澈,静穆庄严,而闪烁其间的苍翠东林,又透出勃勃的生机和清新 的气息。这是一片高旷幽远、清朗明净而又杳渺深邃、闪烁明灭的光灿灿的境界。只有在这里,才可以高蹈出尘,皓然发意,才可以淡泊情怀,“清赏”“夙语”中 的梦寐之境。也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见到诗人性灵廓彻、志意潇散的高人风采。这个幽若深远、焕若神明的“远山”境界,正是诗人高蹈隐逸、寄情山水的心灵世 界的象征,是诗人生命意志孜孜以求的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一个超脱于尘世之外的彼岸世界。

      故而“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既是自然造化的山水之景,更是浸润着诗人生命情调的结晶。诗人在这里直参造化,借山水之境,和盘托出自己的胸襟怀抱,从 而化山水之景为诗人的心灵之境,达到了“艺术心灵与宇宙意象‘两镜相入’互摄互映的华严境界”(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而更妙的是在这首诗里,我们不仅看到王维山水诗的“华严境界”,更感受到这个境界诞生时的奇光异采,看到诗人心灵与山水神遇迹化、天然凑泊、契合的造境过程。

      诗人是怎样游心造境的呢?诗的前八句即诗人“游心”徘徊之所在。我们看到尘世的罗网,矛盾交错,束缚着诗人的身心,“既寡遂性欢,恐招负时累”,使诗人的 心理空间和精神世界变得如此沉重、压抑、惨淡、灰暗,而诗人内心的自我,却是真力弥满,蓬勃生发,渴望着超脱自在,在广阔的宇宙空间里逍遥神游。因而正当 诗人游心拘促、郁闷难遣、低首踯蹰之际,蓦地引颈远眺:“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一个多么心旷神怡的寥阔世界扑入眼帘,光被四表,直射人心!世网的狭 促压抑,加倍扩展了“远山”的高旷清朗;尘世的污浊灰暗,更增添了“远山”的高洁晶莹;使本来怅触无边、哀愁寂寞的冬景,反而变得灿烂生辉,生气远出,迸 发出一种高蹈向上的伟力,洋溢着蓬勃的生命情调,引人悠然神往。故尔诗人要“皓然出东林,发我遗世意”,兴高采烈地迈进这个理想的光明的人生境界——一个 在混沌尘世上空赫然升腾而起的形而上境界,一个“雪涤凡响,棣通太音,万尘息吹,一真孤露”的清冬远山境界!

      因此,“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是从诗人“既寡遂性欢,恐招负时累”的胸中块垒里喷礴而出的心灵境象,是诗人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 境界与艺术境界。故尔王船山说:“右丞妙手能使在远者近,抟虚成实,则心自旁灵,形自当位。”山谷老人曰:“此老(王维)胸次,定有泉石膏盲之疾。”宋人 魏庆之说王维的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这正道出了王维游心所造的山水之境的内 蕴特质,及其高于自然山水之景的魅力所在。

      宗白华先生说:“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远山意象,也是王维反复吟诵的基本主题之一。他在《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据十韵》中,就直接说出“庐山我心也”。另如:

      瓜园诗
      携手追凉风,放心望乾坤。……素怀在青山,若值白云屯。

      偶然作之三
      日夕见太行,沈吟未能去,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忽乎吾将行,宁俟岁云暮?

      赠徐中书望终南山歌
      晚下兮紫微,怅尘事兮多违。驻马兮双树,望青山兮不归。

      都展现了一个与世网、与紫微(官场)相对的远山意象,表达了诗人急于游心奋飞的情怀。它们也成为王维归隐后所写的山水诗的深层主题和意象之一。

      如果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境界极高,寄托了诗人全部的身心,凝结着诗人全部的思想;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 钓寒江雪”,象征着诗人清高孤傲、遗世独立的节操,那么王维以“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皓然出东林,发我遗世意”为典型的远山境界,则是千百年来高蹈隐 逸者的胸襟怀抱的传神写照,是王维对山水诗境的独特贡献之一。

      二、身临其境的“寒山”境界
      陶渊明的桃花源、王右丞的远山梦,都是诗人追求、营造人类精神乐园的乌托邦。而这两位“结庐在人境”的伟大的形而上思想者,同时也是努力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美好梦想的实践者。

      王维的远山梦境最终实现得怎样呢?他在《赠从弟司库员外絿》中说:“即事岂徒言,累官非不试”,正是他的自我解嘲。他终生都未挂冠归隐,却一直是身居朝 廷,心在山林,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中年后有两次大的隐居。先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其《终南别业》一诗云:“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 事空自知。”其后又在长安附近的蓝田辋川,买下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别墅,和好友裴迪等“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其《山中与 裴秀才迪书》说:“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 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他的远山梦,变成了“晚家南山陲”,变成了“夜登华子冈”。他 在这种笑傲林泉、悠哉游哉的隐逸享乐生活中,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其中大多含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寒山”(“秋山”、“空山”)境界。如: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归嵩山作》

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归辋川作》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山居即事》

草堂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早秋山中作》

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
——《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
上下华子冈,调怅情何极!
——《华子冈》

      这些诗里的寒山、秋山、远山、青山、连山,都笼罩着苍茫的暮色,渗透出荒凉萧瑟的情调,表现了诗人迷茫怅惘,没落颓唐的意绪。我们再也看不到“清冬见远 山”、“皓然出东林”那意气风发的生命活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了,再也看不到意欲挣脱世网羁绊,渴望高飞远游,追求美好、光明的人生境界的“远山”灵境了。 诗人高蹈归隐“远山”“东林”,却又落入空虚、迷茫、寂寞、失落之中。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日益脱离社会现实生活,消极遁 世,落入佛老空门所带来的另一种灰暗的人生境界。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当诗人的生命意志蓬勃向上时,清冬的远山,可以生出无尽的生意;当诗人的生命情调落寞颓唐时,美丽的秋山也一片萧索零落。山水诗境的营造与表现,实在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诗人的生活和心灵的象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