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时间的齿轮不停转,春花秋月,夏雨冬雪,转眼一天便过去了,缱绻催人老。世间之事,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日出就有日落,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趟不过的河。林中抚琴曲委婉,群山听懂我悲欢。 最浪漫,莫过于从容度日,与山水共清欢。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很多中国人到了晚年都有一个田园梦。有一个农庄,种点小菜,养点小花,有三五知音,喝点小酒,写几首小诗,不亦乐乎。孟浩然这首《过故人山庄》就编织了这样的田园生活。 他描绘的这种情形非常的普通,也很容易得到,但那种心中的诗意,只有喜欢田园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要有那样的心情,也要有那样的和平的环境。这首诗语句平常心情也很平静,基本没有什么感叹,说的都是家长里短且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恬淡亲切却不枯燥。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罕无人烟的群山刚刚沐浴了一场新雨,空气清新、微凉似秋。夜晚,皎皎的明月从松树的缝隙中洒下一片清光,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淙淙流过。竹林里有传来一阵喧闹声,才知道洗衣服的姑娘嬉笑着归来了;池里有莲花摩擦的声音,想必是渔船在里面荡漾着。 这样的景色是那般纯粹、高洁,王维心中的世外桃源,令人神往。 饮酒十二首之五 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己忘言。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用认真有趣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的小事,就能体悟到平凡时日中的别样色彩。就如陶渊明在山间日常劳作生活时,误到了山水中蕴含的大智慧。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前方,那浓雾一山一山荡过,浸湿林鸟的翅膀,飞也沉重,停也惆怅。你看我,我看你,提笔思念,落笔无言,两不相厌的,只有眼前的山了。 或许有人会问李白整天与敬亭山对视,何等寂寞。但他一定会说,我与山峰对话,与生灵交流,哪里还有寂寞?正所谓心态决定胸怀,胸怀决定境界。 山水之间落花雨,悲欢之外快活人,醉卧山水间,不问烦扰事,足矣。 唐代诗人王勃与王维都已《山中》为题,写过一首小诗,其意境却截然不同: 山中 唐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的《山中》侧重抒发思乡之情。诗一开始就点出“悲”的情调。诗人望见长江东去,触动了心中长期滞留他乡的悲思,便将自己的悲愁注入到长江。于是,长江似乎也为诗人而难过,以至于水流都凝滞不畅了。 诗人以悲伤之眼观物,自然看不到明丽的美景。那时正值深秋,黄叶漫天纷飞,几乎充斥了整个秋山。那一片片黄叶,不只是被风吹落的树叶,还是诗人飘零破碎的心啊。 山中 唐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写秋山,则充满诗情画意,给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明艳、可感可触的风景画。天寒水则清浅,在涓涓细流的冲刷下,石头显得白净而圆润。稀疏的红叶本来不是很引人注目,但诗人把它置于巨大的“空翠”之中,进而产生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美感,这红叶就格外显眼了。 何为“空翠”呢?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苍翠的草木,因山上松柏丛生,虽是深秋,仍青葱茂密。整座秋山被松柏覆盖着,显得空明苍翠。此外,“空翠”也可指山中迷蒙的雾气。青色的雾气弥漫于整个山中,人行其间,能感受到一种细雨湿衣般的凉意在这样的山中漫步,如行走在画中,不但没有半点深秋的萧瑟,反而有种回归自然,自由呼吸的畅快感。 从庄子的“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开始,中国人便开始与天地的精神往来。的确,山水之间,孕育天地。 世事自有定数,且从容度日,何不与山水共清欢。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