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藻管窥——中华传统诗歌创作漫谈(二稿)(四三)

 江山携手 2016-05-05

七、登临

 

登临诗或叫纪游诗,和后面要陆续谈到的山水诗、田园诗有共同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我们为了便于了解各自的特质,我们把寄情山水的登临诗从这里剥出来,归到“山水诗”一类中去。作者众多,如曹孟德、曹子建、谢灵运、谢眺、李白、孟浩然、杜甫、崔颢、王安石、陆游等,名篇如曹孟德《观沧海》、[i]陈子昂《登幽州台歌》、[ii]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iii]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iv]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v]等。甚至可以说,没有诗人没有登临诗。登临诗如何写?我们在谈律法起承转合和四步法递进式以及中两联的虚实远近大小的时候,所举的例多是山水登临诗,大家可以从中细细体味,特别是律诗大体都遵循“四步法”,这些我们不再详述,我们下面从另外的角度进行探讨。我们先看李白《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以定,不必访君平。

上诗第二联,一句写对面,一句写旁边,第三联一句写陆,一句写水,句句是记地,却句句是记游。且都是承首联的“崎岖不易行”来的。这就是登临诗的典型笔法。再如杜审言《夏日过郑七山斋》: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薜萝山径入,荷荠水亭开。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上诗第三句写薜萝,第四句写荷荠,都是点缀夏景。第五句写日写雨,第六句写云写雷,而夏日晚景如在画图中。这都是承题意和首联来的。也就是说是从“谷口”角度来写。再如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上面这首诗看似田园诗,其实不然,这种诗与“田园诗”的不同,在于“观照”,以我观景,而“田园诗”即经我观我。第二联是写庄外之境,第三联是写庄中之境,都是承上面“田家”的,所以是正宗的律法。至于合、斜、面、话等字,皆见诗情。

我们再看看不同时代的名家同登临一处时的各自不同。登黄鹤楼的诗千多年来代有杰作,但首推崔颢《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大家都知道这首诗名气大得很,说千古绝唱一点都不过份,《唐诗三百首》七律首选此诗,被人目为唐七律第一,连诗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子题诗在上头”于是他在游金陵凤凰台后仿写了一首《游金陵凤凰台》,其笔法与崔子是一样的。黄鹤楼是不是被崔子写尽了呢?这当然不见得,后来诗人从不同角度不同心境都有写黄鹤楼的诗,还说诗仙李白,他就在黄鹤楼写下了很多名篇,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此外,李白还有“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等诗句。和崔颢、李白同时代的孟浩然、王维、贾岛等人,都有吟诵黄鹤楼的诗。象孟浩然的《鹦鹅洲送王九之江左》,就是一首写站在黄鹤楼上遥望鹦鹅洲景色的诗。中唐时期的诗人,韩愈、刘禹锡和白居易等,也有讴歌黄鹤楼的诗歌。白居易的《芦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就是一首写黄鹤楼的好诗:

江边黄鹤古时楼,劳致华筵待我游。楚思淼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总是平生未行处,醉来堪赏醒堪愁。

晚唐诗人中被誉为“小杜”的杜牧,写过黄鹤楼的诗:“黄鹤楼前春水阔,一杯还忆故人无?”这是诗人为送友人去夏口(今武昌)而作的。他提醒友人到了夏口登临黄鹤楼,面对满江春水畅饮时,别忘了他这位旧友。再看看陆游《黄鹤楼》:

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

从以上这些诗分析,登临诗同样是遵循起承转合的方法,点题承起抒怀结回题意,同样崔颢的登黄鹤楼也是先点黄鹤楼的历史,再写眼前景物,最后结合自身感叹,是登临诗的正宗套路,但李白就剑走偏锋,写登临所见“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或登临所想“楼中玉笛江上梅花”,情在其中,这是李白地过人处。而白傅则一如崔子,先点历史再写眼前末结感叹。剑南则另辟溪径,各点到为止,与传说与现实在若接若离之间,如写到了传说写到了景致写到了眼下,历史跨度等等,都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再看一下今人的登临诗,同样是写井冈山,九江卢向贤“万壑烟云埋壮士,满湖风雨逼残荷”,[vi]李瑞河“雾压千峰雨打松,朱毛陈迹已朦胧。可怜国共男儿血,浇出鹃花一样红。”(《雨中游井冈山》)小石源主人“翠湖八月不成游,莲叶凋残菊未秋。幸有垂杨还识趣,纷飞落叶拂人头。”(《游井冈山挹翠湖》)前两者紧紧抓住井冈山的历史着笔,而后一首将历史淡化,放到似有似无之中。小石源主人《洞庭怀古》:

越艇吴船事渺茫,岳营杨寨付苍桑。劝人莫择洞庭隐,此地历来是战场。

《谒阳明祠》:

羡公独坐得清闲,竟日棠阴竹翠间。千古人文崇俎豆,一团疑义问开山:欺心孰比欺天易,防贼何如剿贼艰?遥想通天崖上句,黔山赣水忆江南。

这首没有明显的起句,或者说前四句均可为起句。

震耳雷声山动摇,秋阳无力午风号。衣湿洞口千年雨,势压钱塘八月潮。金主夸鞭徒笑柄,银河填鹊枉神劳。天机未隔仙凡路,回首云间七彩桥。(小石源《黄果树瀑布》)

这首更是没有起承转合,全部写景,与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同一笔法,两联全是写景,没有起承转合的法则在。

从上面这些名作来看,登临、纪游诗宜翔实而不浮泛,宜洒脱而不粘附,方为上乘。诗情皆由境而生,诗境即诗情也。不可太拘,太拘则滞;不可太浑,太浑则虚。须要来龙去脉一气相生,方足以见诗情之真切。要做到稳准,要移他处不得。如果你这诗既可以用于登黄鹤楼,又可以登藤王阁,也象是到岳阳楼,就不算是一首诗,最少不是一首好诗。如果是近体则正好用起承转合。

 


八、山水

   

山水登临诗的开宗立派人物是谢灵运,他的山水登临诗很多,如《登池上楼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历来为人所称颂。[vii],《富春渚诗》[viii]等等,唐代后来也出现了大量山水诗人,但后来习惯把山水田园诗并举,但还是有些不同的,谈田园诗中我们会说到。同样可以说,没有诗人没有山水登临诗。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致蔚然成风。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ix]“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其实还有一种因果关系,就是“乐水者智,乐山者寿”,这样说似乎可以充分显示山水怡情养性的功能。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x]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xi]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其它方面的例子还很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xii]是执简驭繁、化难为易的范例。远水不可视之以目,却能表达得如此气势壮阔。为雨幕所笼罩的山色朦朦胧胧,无法分辨,诗人用“有无中”三字予以示现,精当无比,显示出非凡的观察、体验和表达的功力。

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把登高的“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其中有诗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隐者张五的怡悦之情,还有阔远的视野以及闪烁于其间的种种景物。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表现在一个“远”字上,用远景烘托远意。“远意”没有明说,只是影影绰绰地表现在“心随雁飞灭”的描摹上。勾画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美,像“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清新淡远,与隐者(包括诗人自身)恬淡高远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天然凑泊的完美境界。如谢灵运《七里濑》: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孤客伤逝湍,徒然苦奔峭。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耀。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所谓“知者”,就是智慧之人;“仁者”则是仁义之人。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的解释是:“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论语章句集注》)原来,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这是李白游山的观感,也是他和山契合交融达到了化境,高蹈出尘,借以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完善的体现。他在被召入京期间,宾朋云集,红极一时;而当受排挤离京以后,则倍受冷落,于世态的炎凉深有体味,因此也更加认识到山水的可亲可敬。

  古文学的任何一个分支的发展都可以在先秦找到渊源,先秦时代的诗歌(如《诗经》和《楚辞》)中,有些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句,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可以说是思乡的源泉,也可以说是山水的起源,但处于内容的从属地位,并未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歌咏。直到汉末建安时期,才出现了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这就是曹操所写的四言诗《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但这类诗当时不多见。到了陶渊明进一步发扬光大,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的语言,清新自然的风格,悠然见南山的情调显示了魏晋风流的独特。

  中国古典山水诗究竟源于何时?近人范文澜说:“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范校本《文心雕龙·明诗》注)。这话不无根据,写作山水诗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的确是在东晋时期,《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共41人,以“修禊”为由,聚集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兰亭,游宴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和清流激湍之间,当场写作了不少模山范水、畅叙幽情的诗篇,后编纂成集,由王羲之作序,为之张扬,以致影响深远。其时,由于玄学之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外,别无名家。但诗集、序文相得益彰,王羲之的《兰亭序》,又可说是一篇佳作。

  晋宋时代,江南的农业有较大的发展,士族地主的物质生活条件比过去更加优裕了,园林别墅更多地建筑起来了,士族文人们在优裕的物质条件下和佳丽的江南山水环境中过着清谈玄理和登临山水的悠闲生活。在他们的清谈中,常常出现一些发挥老庄自然哲学来赞美江南山水的名言隽语。由于这种风气的影响,当时流行的玄言诗里也开始出现一些山水诗句,作为玄学名理的印证或点缀。东晋著名的玄言诗人孙绰讽刺人的时候说:“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世说新语·赏誉篇》)可见玄言诗和山水诗本来就有共同的阶级生活基础和共同的思想基础,玄言诗中本来就包孕着山水诗的成分。

  东晋后期,出现了谢混《游西池》等集中力量刻画山水景物的诗篇,才开始给玄言气氛笼罩着的士族诗坛带来了一点新鲜的空气。到刘宋初期,谢混的侄子谢灵运继续从这个方向去开拓诗境,大量创作山水诗,在艺术上又有新的创造,终于确立了山水诗在士族诗坛上的优势地位。于是,山水诗就由附庸蔚为大国,而玄言诗则由大国降为附庸。虽然这基本上只是题材和艺术上的革新,但在诗歌发展史上究竟前进了一步。

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致蔚然成风。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山水诗到王维和孟浩然这里达到一个顶峰。经过魏晋谢灵运等人的开创,他们在形式美感的追求上下了很大功夫,到了王籍,又有新的开拓,乡间语依依的晚归农人和知音稀少的孤独跃然纸上,到了王维和孟浩然,首先是时代的发展,国之重诗,民之爱诗成为时代的潮流,魏晋南北朝的韵书和南北文风的综合已经起到一定的影响,等等。这些都为山水诗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古代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的是山水诗歌的鼎盛时期,这个时候拥有大批的作家和大批的优秀作品传世,至今我们还会记得其中的弹琴复长啸的王维,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等等。这个时期的山水诗主要有以下风格特色。

  王士祯在论及山水诗派诸家创作时,常常以“入禅”的独特情境来形容诗的妙谛。如他说:“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磨得髓,同一关捩。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香祖笔记》)这里侧重指出王维、裴迪等人的五言绝句与禅悟相关的“得意忘言之妙”。又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字字入禅。他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太白‘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常建‘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浩然‘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刘眘虚‘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论旨与前语相近,都是推崇一种超越语言局限的浑化境界。渔洋还论山水诗派诸人差别说:“会戏论唐人诗,王维佛语,孟浩然菩萨语,刘眘虚、韦应物祖师语,柳宗元声闻辟支语。”(《居易录》)都以佛事喻之,而论其他诗人“杜甫圣语,陈子昂真灵语,张九龄典午名士语,岑参剑仙语,韩愈英雄语,李贺才鬼语,卢仝巫觋语,李商隐、韩偓儿女语”等等,都不涉佛教。实际上是透露出王孟一派诗人与佛禅的内在渊源。

人们所说的山水诗派,包括盛唐时期到中唐时期以山水为审美对象来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一些诗人,不仅是王维、孟浩然、裴迪、常建、储光羲等主要活动于盛唐的诗人,而且也包括如刘长卿、韦应物、柳宗元等主要活动于中唐的诗人。在时间上,这些诗人往往都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沧桑变故,很难做机械的划分;在艺术上,他们的题材大致相近,手法、风格又有一脉相承之处。而且,他们大多数都与禅学、禅僧有密切关系,思想观念上深受禅风的熏陶。在这派诗人中,裴迪、常建、刘眘虚、綦母潜等,都与禅僧多有往还,诗风也深受禅的影响。裴迪是王维的挚友,也是他的“法侣”。所谓“法侣”,也就是禅门中的同道。裴迪现存诗二十九首,《辋川集》二十首是与王维唱和之作,其中颇多禅韵。而其余九首中,与禅寺禅僧们有直接关系的就有《青龙寺昙壁上人院集》、《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西塔寺陆羽茶泉》等四首。在诗中多次表达了对于禅门的向往,如“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灵境信为绝,法堂出尘氛。自然成高致,向下看浮云。”(《青龙寺昙壁上人院集》)“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等等。都可以说明裴迪与禅有较深的关系。常建的诗也以富有禅意而为人知。其中最有名的是《题破山寺后禅院》,明显地表现出诗人对禅学的涵养工夫。綦母潜在这派诗人中不太惹人注意,但是他的诗作却颇能体现出山水诗派的艺术特色。綦母潜存诗只有26首,但与禅有直接关系、并在诗题上明确标示的,就在10首以上。如《题招隐寺绚公房》、《题灵隐寺山顶禅院》、《过融上人兰若》等。《唐才子传》评其诗:“足佳句,善写方外之情。历代未有。”储光羲是山水诗派中较为重要的诗人,其诗中与禅僧、佛寺直接有关的有十余首,如《题辨觉精舍》、《题慎言法师故房》、《苑外至龙兴院作》、《题虬上人房》等。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一直被视为王孟一派的有力后进。“王、孟、韦、柳”并称,说明中唐时期韦应物和柳宗元对从陶、谢发端的山水诗艺术精神的继承与发展。韦诗中与禅寺禅僧有直接关系的也有近三十首之多。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禅学意识是自觉的,也是很浓厚的。如诗中说“心神自安宅,烦虑顿可捐”(《赠李儋》)分明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坛经》)的禅学观念在人生观中的推衍。“缘情生众累,晚悟依道流”(《答崔主簿问兼简温上人》)是佛教十二缘起说的回响。柳宗元山水诗意境属“平淡”或“冲淡”的风格,来源于一切不系于心的主体心态,任运自在,不执着,不刻挚,如天空中的游云一般。山水派诗人,多有如此心态。摩诘所谓“万事不关心”是正面的表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正是禅家“不住心”、“无常心”的象征。柳宗元《渔翁》诗中:“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也正是“不于境上生心”的禅学观念的形象显现。“淡远”“平淡”的风格,实际上是与无所挂碍、无所系缚、任运自如的主体心态有密切关系的。

清代也有很多登临作品,也产生了很多大家,如龚自珍《已亥杂诗》中有大部分是登临山水诗,另阎尔梅也写了很多登临诗,清顺治17年,诗人阎尔梅仍然处于流亡状态,他沿汉水南下,由鄖阳进入湖北。诗人在湖北写下了许多登临山水诗。《题太和天柱峰》:

山顶中尊玉柱孤,童童首状博山炉。金银闪出神宫气,星斗悬为宝剑图。遥见群峰端笏冕,低闻下界响笙竽。人间最是穷难救,丹草风香采数株。

还有《从紫霄入蜡烛涧上琼台》、《襄阳怀古》、《登岘山远眺》、《游鹿门山》[xiii]等等。

登临诗也可以言志也可以怀古感事也可以讽刺也可以有理趣,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xiv]我们既可以看成是登临山水诗但理趣十足,也可以看成是咏物。

 


九、田园

 

田园诗与登临诗和山水诗的区别在于登临或山水是以我观物,是主客关系,而田园诗是将我融于自然,表现劳动生活中的我,人与环境内外融为一体。

开山祖师是晋代陶渊明。他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他的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正如他《归田园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xv]这样的人让他去做官,每天逢场作戏官场酬酢,定是难受得很。当他真正抛弃了所谓的“功名利禄”之后,一个无限舒展的世界向他敞开了。从他的诗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的精神世界迈向了另一个层次:“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唐以来的许多大诗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都是非常推崇陶渊明的,在艺术创作和人生态度上也深受其影响。陶渊明的诗文代表了关于“人的觉醒”,也就是说,人不光要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非常重要。当我们再次念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的时候,便感到了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特点是情真语挚,不用雕饰,有淳朴深厚之美,代表盛唐绝句最高成就。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正是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xvi]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另外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

《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无不充斥这种恬淡宁和与旷逸。与王齐名的是孟浩然,人称王、孟。孟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xvii]、《春晓》等名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这里有清新的泥土味;这里有强烈的生活感。这里“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但是深深融在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的不乏恬淡的艺术美更不乏淳朴的生活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四句诗是孟浩然艺术境界和精神境界俱臻化境之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这两句诗里面也有一种极大极深的感情蕴涵着。“他的情与万物的情有一种共鸣”,有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深厚的同情。这首诗表现最高的玄心,亦表现最大的风流。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唐人中还有很多这种诗。如王建《田家行》: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张籍《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聂夷中《伤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

韦应物《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杜荀鹤《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温庭筠《烧歌》:

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微红夕如灭,短焰复相连。差差向岩石,冉冉凌青壁。低随回风尽,远照檐茅赤。邻翁能楚言,倚插欲潸然。自言楚越俗,烧畲为早田。豆苗虫促促,篱上花当屋。废栈豕归栏,广场鸡啄粟。新年春雨晴,处处赛神声。持钱就人卜,敲瓦隔林鸣。卜得山上卦,归来桑枣下。吹火向白茅,腰镰映赪蔗。风驱槲叶烟,槲树连平山。迸星拂霞外,飞烬落阶前。仰面呻复嚏,鸦娘咒丰岁。谁知苍翠容,尽作官家税。

范成大是南宋诗人作品大多是反映田园生活。《四时田园杂兴》(共计六十首)就是他的杰作。如《四时田园杂兴》: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勤奋创作,诗歌数量惊人。据他自己说:“六十年间万首诗。”流传至今的《剑南诗稿》仍保存了九千三百多首,在两宋诗人中翘居首位。这些独具风采的诗篇,其主要内容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游山西村》所描绘的内容属于后者。这首别开生面的诗篇,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一年前,陆游因在隆兴二年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同样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积极的生活态度。

现代田园诗如果一味停留在鸡犬声中,缺乏时代特色,必定会被人认为是伪诗,我们看看下面这一组:

南风过水剪秧齐,枕上蛙声作鼓吹。山雀衔莓红缀嘴,晓香频送野蔷薇。

风卷芭蕉雨不凉,一行乌蔓上围墙。满塘蒿笋连埂绿,间有新荷绿内藏。

上班烦多便恋家,用罢晚餐日影斜。一卷新书开懒读,潭边负手看藤花。

要问一家谁最忙?妹夫种菜又耕塘!六月娇儿逢大考,七旬老母煮参汤。

新傍泉眼开小池,四厢青竹翠迷离。何须更寻北戴河,黄昏午后总相宜。

戏水最消烦与疲,浑然天下即小池。石上忽然铃声起,吩咐家人接手机。(小石源《小石源竹枝词》)

我们通过对前人和现代人田园诗的分析,会发现不外乎这几种情况,一类是诗人本身处于“庙堂”,只是心向往田园山水,如早期的谢灵运、王维、韦应物、范成大等等,不如现代住在机关或写字楼的人向往田园山水一样,最多利用节假日去与大自然作“亲密接触”,而他们写出来的田园诗,不是真正的田园诗,只是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界”,与真正的“田园”隔了一层;二类是融入了田园,表面上沉醉在湖光山色间,但念念不忘的是“致君尧舜上”,在他们隐逸生活的心底里“潜伏”着深深的“忧患意识”,如陶渊明、杜甫、辛弃疾、陆游都是这种情况。如陆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鹊桥仙》)表面看闲适得很,骨子里却是“失败”的“老英雄”;三类是真写田园,看破红尘,褪尽凡心,如:“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xviii]但是既然是看破,就先有个未破过程,而且一但有机会,保不准“旧病复发”。如:“屈指八句将列,回首万事皆空。云间鸿雁草间虫,共我一般做梦。”(朱敦儒《西江月》)[xix]做梦什么的,还不是旧文人的毛病,还不是忧患意识在作古怪。四类是本身生活在农村,生活在田园,从来没有涉足过红尘,本身就是草根,我们不妨把这种叫真田园山水诗,如上栗瑶金山宝华观道士和清:“携锄挖破水中天。”(《农务冬天》)“送春无酒便吟诗,春去无声花落池。”(《送春》)[xx]萍乡民女张惠宜:“东风麦苗秀,南风麦苗黄。种麦天渐冷,收麦人渐忙。”(《麦》)

 



[i]观沧海(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ii]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iii]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iv]与诸子登岘山(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v] 桂枝香·金陵怀古(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vi]井冈山留别之二十(卢象贤)

昨夜君歌我亦歌,中宵酒醒奈愁何。知音朋友从来少,快乐生涯本不多。万壑烟云埋壮士,满湖风雨逼残荷。一张尘网从头剪,心结宜开莫再搓。

 

[vii]登池上楼诗(晋宋·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狥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羣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viii] 富春渚诗(晋宋·谢灵运)

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遡流触惊急,临圻阻参错。亮乏伯昏分,险过吕梁壑。洊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平生协幽期,沦踬困微弱。久露干禄请,始果远游诺。宿心渐申写,万事俱零落。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

 

[ix]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晋宋·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于憺忘归。出谷日尚早,人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偷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x]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xi]入若耶溪(南朝梁·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xii]汉江临眺(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xiii]阎尔梅登临诗

过鄖阳登方山有感

天马山当午位悬,麋城高踞石崖巅。幽人寄寓寻仙草,野老崇巫祀鬼田。鳌谷疏通锡穴气,龙门喷薄汉江烟。遥看帝在房州路,犹胜于今望杳然。

题太和天柱峰

从紫霄入蜡烛涧上琼台

榔梅祠近紫霄峰,杉桧参天几万重。蜡涧樵穿铜殿哑,琼台客听玉岩淙。无心适见疯癫影,著意难寻邋遢踪。学到多年功不就,磨针姥亦笑龙钟。

襄阳怀古

俊岸包城仿大隄,维舟闲听子规啼。仙娥绣凤云生眼,渔父槎鳊月印溪。泉涌珍珠光粉水,里名冠盖集铜鞮。习家池近昭家冢,借读虫书更品题。

登岘山远眺

坠泪沈碑剩迹灰,游人耳食竟徘徊。登临不奏襄阳乐,风气海占晋室衰。涧饮竹留通马穴,桥穿金鼠上鹰台。隆中咫尺堪凭吊,粱父吟从此地来。

游鹿门山

苏岭云荒翠树笼,鱼粱沙曲住庞公。交游自可望宾主,出处何妨有异同?高蹈不罹朋党祸,躬耕全是逸民风。登巅北望春陵城,佳气年来渐郁葱。

自武昌寄余

东楼腊夜雪樽开,箸拨寒香笛弄梅。四海无踪元节去,三年有约巨卿来。花光逐水疑秦洞,江影涵天浴楚台。闻道故人将次至,却停烟渚一徘徊。

西南万里阻穷荒,又鼓鱼刀下汉阳。空谷几人藏日月,名山无数乞文章。白苹洲上茭瓜嫩,黄鹤矶前艾虎香。藋响跫然真不料,登高把酒试商量。

 

[xiv]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xv]归园田居(晋·陶潜)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xvi]山居秋瞑(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xvii]秋登万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xviii]好事近·渔父词(宋·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xix]西江月(宋·朱敦儒)

元是西都散汉,江南今日衰翁。从来颠怪更心风。做尽百般无用。  屈指八旬将到,回头万事皆空。云间鸿雁草间虫。共我一般做梦。

   

[xx]农务冬天(清·道士和清)

日高三丈去耕田,山色清幽景物鲜。常看松枝忘四序,又逢梅萼识春年。云飞峭壑泉声静,露散深池竹影连。雁翥凌霄啼伴侣,携锄挖破水中天。

 

送春

送春无酒便吟诗,春去无声花洛池。欲问春归何日转,不如看雪压梅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