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读书日,你读书了么?

 紫曦唯幂1 2014-05-04

世界读书日,你读书了么?


世界读书日,你读书了么?

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是人们 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吸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朱熹曾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 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热爱读书,关切生活的有心人。


世界读书日的由来:特殊的敬意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23日 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它是一个充满书香的日子,意旨在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同时希望借此鼓励世人尤 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乐趣,增强对版权的保护意识,并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不可替代贡献的人表示无限的敬意。


选择423日是因为这一天在世界文学领域具有纪念意义。世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加西拉索·德·拉·维加都是在1616423日逝世的,许多著名作家如莫里斯·德吕翁、弗拉基米尔·纳博和曼努埃尔·梅希亚·瓦列霍等也都是在423日出生或辞世的。


从世界各地来看,“读书节”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道亮丽文化风景线,掀起一股文化新浪潮。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读书节”,最早可追溯到1926年西班牙国王首次设立的“西班牙自由节”,并把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生日107日作为这个节日的庆祝日。1930年庆祝活动移到423日 ——塞万提斯的忌日,碰巧这一天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冶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 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枝玫瑰花,由此相沿成习,世界读书日就来源于此。


国人阅读现状:被吹散的书香气


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读书?


据相关资料统计,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我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现象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人不喜欢看书。早就有人写过文章介绍,在那些发达国家的地铁里,火车上以及一些其他交通工具上,很多人都在静静地看书,而在中国这些场合,人们要么是在高谈阔论,要么是在打瞌睡,鲜有看书的人。


中 国人不爱读书包括这样几点原因:第一:国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第二: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读书这种习惯要靠从小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学 校和家庭。可是多年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家长和教师认为学习就是做作业,而家长只晓得给孩子买玩具、买食品,过年给压岁钱,却不知道给孩子买几本好书;第 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读书没有用。笔者认为,读书养心,生活就是一锅滚开的水,它一直都在煎熬你,问题是你自己以什么样的质地去接受煎熬,最终会看到不同 的结果。简言之,读书,就是滋养自己。


网络时代,还有多少人在读书


20121224日,曾是知名民营企业,后因经营惨淡被迫“关门”的致远书店,曾四次搬家被戏称“文化游击队”的济南老三联书店,20121031日最终难逃“关闭”的噩运,熬过了最后一个营业日。实体书店频频关门停业现象的出现不难发现,或许在网络极其发达的今天,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陶醉在一页页散发着墨香的书本中。


作 为一种休闲方式,读书在这个休闲方式日益多元化、生活中到处充斥着娱乐元素的时代,的确很难让人产生兴趣,读书需要心平气和,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如果心难 以从浮躁中平静下来,自然就只能把兴趣转到其他休闲方式上去了。网络作为一个信息高度饱和的场所,人们置身其中,很容易停留在表象,作跳跃式的阅读,所获 取的信息是不连贯的。读书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知识,而读网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信息。


“世界读书日”:阅读过于“功利化”的隐忧


423日 又是一个“世界读书日”,然而,在消费化社会浪潮中,阅读越来越失去其本真色彩,“阅读过于功利化”忧心的现象不得不引起当下人的关注。笔者以为,读书在 消费社会的环境下逐渐变成一种符号和身份的象征,这种陶冶情操,感化心灵的冲动逐渐被碎片化式、数字化以及功利性的阅读形式消解着,人们书柜里潜藏的形形 色色的图书变成了炫耀知识品位的摆设陈列品,但我们应该明白,读书是为得到精神的交流和共鸣,而不是为谋取现实利益。


笔 者认为,阅读可以分为有用阅读和无用阅读两大类,或是为了升学的压力,或是为了考级的需要,更是为了谋得一个更高的职位的诉求,人们常常倾向于选择对自己 有用的书籍阅读,丰富学识。比这更美好的境界是无用的阅读,就是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它不见得能直接给你一个文凭,不一定给你专业的技能,但是它能让你 的心灵变得辽阔。


阅读之魂:阅读并快乐着


阅 读,是一个人素养的体现,品位的渗透。阅读关乎一个民族的兴盛和进步。它能让你做事高效,不因闲余时间的落单而无聊,花几十元就能坐拥世界、精神独立,并 且还能永葆生命活力,探寻人生百态,体验世态炎凉,尊享人文关怀。古语用“书到用时方恨少”来比喻一个人读书少的懊悔,用“白发方悔读书迟”来形容一个人 读书韶华不再的遗憾。笔者以为,趁着我们有精力、有能力,也还不乏读书时间时,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不同人对阅读有着不同的体悟和见解,跟随我们 的思路寻找下面人物的阅读经历。


白岩松:我的生活就被书影响并改变着


白 岩松讲述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他认为书有两个定义,一个是生命前行时候的推动力;一个是生命回望时候的坐标。他说:“无私为大私,无用为大用。当我们只读有 用的书有可能就会把读书变成一番苦役。要知道在很多无用的书里头却真正的有大用,这个民族要向更大的梦想去前进的时候,应该其中的每一个成员多读一些仿佛 无用的书,在无用的书里头有思想,有哲学,更重要的是有乐趣。”


马未都:读书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草根”出生的著名收藏家。曾先后写过小说,当过编辑,创作影视作品。他没有上过大学,在人生最好的读书年华,他却无书可读。他不一样的学成经历成就了—个众人敬佩的收藏家。


他 把读书说成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唯有尝到其甜度,人生才是进步。他说:“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当我们在浩如烟海中翱翔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无非是遨游在 大海中的一叶小舟而已,当你坐在这个小舟中能够环顾四周,能有一种美妙的感觉的时候,你才知道读书的乐趣,读书一定是先苦后甜,当你能够感受到读书的甜度 的时候,这就是你人生中一个极大的进步。”


王蒙:最大的兴趣就是通过读书来发现这个世界


王 蒙,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他说自己最大的兴趣就是通过读书来发现这个世界,来发现生活、发现自己。王蒙去贵阳给全国文史研究馆馆长授课时说:“有些事情, 虽然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对世界的了解是非常不够的。当书给你一个新的眼光、新的投影看世界,是非常让人兴奋的事情。”现在读书的人少,一部分是受网 络的影响,事实上,我们要承认网络阅读也是阅读,只是这样的阅读是浏览式的,往往不精。“相信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以后,很多人会意识到读书是重要的,知识 型、提升型的阅读会被重视。”王蒙说。


张静初:看书就会让你觉得时空是相对的


如 果你认为光鲜亮丽的娱乐圈艺人们不爱读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真正富有魅力品性的人恰恰最有真知灼见,表面的光环往往是昙花一现,经受不住时光的洗礼。著 名演员张静初曾被记者拍到逛书店的场景,当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说:“一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一旦看书,你就会觉得这些烦恼那么小,书就是给你一个更广阔的世 界。就像听音乐一样,家里的空间可能很小,但一旦打开了喜欢的音乐,就顿时觉得空间大了很多。看书就会让你觉得时空是相对的。”

本文来自《城色·风尚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