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路东南起于北门桥,是由镇海街、光明街、文兴街等在1980年合并统称光明路。过了横跨在运河上的北门桥,穿过运河东一路、运河东二路交界处,正式进入光明路。 这一段应是原来的镇海街吧。右面是原来的电排总站,现被改建成北门广场。左面过了星耀坊巷口,下面一列商铺。其中有一间老字号津津小食店。津津小食店是一间平房,主打煲仔饭。津津小食店开张于1986年,算得是老字号了。每天都是门庭若市,不过我很少食煲仔饭,地点也近我处,所以没有尝试过。 ![]() 右面过了北门广场便是沿河路。沿河路口所对是进入新光明市场的路口。那路口是拆迁拆出来的。新光明市场是2011年启用的,现日渐兴旺。在新光明市场路口过一栋房子本是新修的路出口,现在变成2元大卖场。再往前过一间房是光明路一巷巷口。 光明路一巷进去不远是一条小横巷。向左走转入,又进入一条直巷。巷的左面已经拆掉了,正作为临时摊档。右面则是待拆的房屋,大大一个拆字触目惊心。 ![]() 说回光明路的右面,过了沿河路路口是一排房屋所的老房子。在这些老房子楼下都是店铺,有光明书店、冠群饮食店等。光明书店原是在进新光明市场路口那里,后来才搬到这边来。是莞城仅存的私人实体书店。冠群饮食店也是一间有2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主打道滘粥。由两姐妹经营,口碑极好。可惜我也是没有试过,说不出妙处来。 ![]() 再往前走,左面有两条巷通往已经被密封的河涌,分别为光明路二巷和三巷。右面有一条较宽的巷为光明路四巷。四巷里有北隅派出所,据网友说那地址原来办过小学,那小学后来合并到运河小学。四巷直行可出到世科里,在世科里那出口有一座老厂房。那是什么厂房?待行走到世科里再发掘吧。右面有分巷可通到芹菜塘一巷。看民 国地图,巷里原有间罗祠。罗祠后面有个罗大塘,现在在四巷巷口有一大宅,门口有牌,上写着罗宅。看来四巷原来是罗氏聚居地,不知他们和西门罗有没有关系。 ![]() 出了光明路四巷再行几步便到芹菜塘路口,芹菜塘的故事留待以后行走再说吧。光明路在这里向右斜斜延伸前去,光明路三巷就在这弯位的右面。从民 国地图来看,这里原有一条横街,过了横街才转入光明街的。可能是在1959年扩建马路时拉直的吧。近芹菜塘路口这一小段路,在民 国地图上是记土桥头的。但土桥头与原镇海路是在那里分界的,那就无法考究了。 继续往前行,那是原来的光明街。左面有北隅社区卫生服务站。我很小的时候在北隅社区卫生服务站看过病。那时估计是二三年级吧,服务站的地点也不是在这里,可能是在芹菜塘,也可能是在光明路四巷,反正记不清。当然,那时也应该不是叫服务站的,可能叫卫生站。那一次看病要打吊针,即点滴。我躺在后面后面一间平房的一张病床上,无助地望着那外面如豆的路灯。那张病床居然是屋架床来的。那平房可能原来是祠堂,也许就是那罗祠。打完针后,我下床时震了震,居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到。直到走到室外才恢复视力。 ![]() 路的右面是老房管所宿舍。光明路五巷就是老房管所宿舍间的一条巷。当然进到巷里还是老房管所宿舍。临街宿舍的一楼都作了商铺,光明路也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过了这些老宿舍有条宽巷通往以前的河边,却没有名以什么巷。 ![]() 过了这条无名巷,不知是不是到了原来叫文兴街的那段路。在民 国地图里没有路与路之间分界。往前基本都是私人屋,其中不乏旧屋。光明路117号还有一个门牌,上写着新沙坊一巷3号。新沙坊一巷离这很远,可能是以前从那搬来的吧。光明路121号是解放前地下交通点,已有专文写过,请参看拙作《试为子木老师破解光明路121号之谜》。2014年1月25号在新光明市场巧遇老屋尹煜的侄子。据他说那一带原来都是姓尹的,和芹菜塘尹氏是同一支的。 ![]() 按《尹氏族谱》,宋绍兴年间,尹烈字武仲,任东莞知县,任满后定居东莞,为东莞尹姓始祖。尹烈的祖父尹咸辅在北宋任兵部待郎兼翰林待读学士,父亲尹革为富议郎、中州佥判使。靖康之难中,宋室南渡,尹烈随祖父、父亲一起护驾南渡吉州。时有入广之意,圣旨不允,谓卿媳妇子弟可护国母入岭南,卿只事联左右。于是公母李安人护宫车之肇庆,寓于四会。后临安事定,待郎捐馆,高宗驻跸,诏求国母、国姑还朝。武仲公以母病笃辞不赴。奉圣旨随龙渡江,钦赐一官,授海丰尉,特敕镇安荒服宰博罗令。摄东莞,因家焉。尹烈四子左生三子,长子墉生二子。其长子志文派居芹菜塘(当时称为客村)。 说起当年峥嵘岁月,尹煜的侄子说:“现在没有这种人的了。那时提着头干革命,还没有钱拿的。尹煜被人捉过的,后来亲戚凑钱保他出来的。”我点头称是。不过我认为如果现在又面临国难当头,应该也有不少仁人志士站出来的。尹煜的儿子尹平也是参加东莞模范壮丁队,为国家尊严和解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据文化莞城网站记,那房子建于清末民初,原为三进三开间,首进在城市道路改造时拆除。现保留后两进,面宽8.3米,进深13.7米,砖瓦结构,红砂岩勒脚、门框,青砖墙体,硬山顶,彩色蚀花玻璃窗,趟拢门。尹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国**党做了大量的地下工作,东江纵队领导王作尧等人曾在此楼召开秘密会议。尹煜儿子尹平儿和儿媳袁蕙也分别于1937年、1940年参加抗日游击队。故居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有重要帮助。 过了尹煜的故居是一栋大厦,据尹煜的侄子说原来是尹氏宗祠。后来作为莞城竹器厂的一部分。1978年5月从莞城竹器厂分出成立莞家用电器厂,1981年5月改为东莞风扇总厂。1986年10月,风扇总厂迁出这里。迁出后这里曾作过商场,可惜由于生意不佳倒闭了。后来办过古董城,也无疾而终。现在作为飞龙沐足。旁边那个停车场是原来的补锅馆吧,可通出花卉街。场边那一圈古董店是当时办古董城的产物,现依托花卉街顽强地存在。 ![]() 停车场旁边是一间三进的三间两廊老房子,也许是现在光明路最老的房子了。头进现改为专卖烫粉的早餐店。烫粉在广州是叫肠粉的,现在烫粉几乎无人叫了,都学广州叫肠粉了。说老实,烫粉那张粉皮裹着点馅,样子真的不象肠子,只有猪肠粉才象。这家做烫粉的据说是莞城做得最好吃的,但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所以我也没有试过。 走进这老屋旁边那条巷,看门牌是光明路七巷。那老屋后两进都有独立的门口,均开在右廊。在第二进,可以看到头进原有门通向二进的,现在被封死。堂屋檐下原来有灰塑的,现在破坏得只有一些痕迹。但肯定这家原来是殷实之家。 ![]() ![]() 光明路六巷在停车场的对面。巷口有铁门,2014年3月1日行走时刚好开门,于是进去一看。六巷1号被改建为一间佛堂,门额有一匾,上写着李福缘堂。我问街坊得知这佛堂原来是一倒塌的老房,改建成佛堂已有一段时间了。我看匾上有写2006年春,看来这是落成的时间。从外面看来,这佛堂里面是一个院子和一间平房。屋顶用的是黄色的琉璃瓦。李福可能是屋主的名字。这巷中除了佛堂旁边的一间塌了屋顶的青砖老屋外,都是上世纪后期建的房屋。 ![]() 出了六巷继续走,左面有文教区巷口和史园坊巷口。以前阮涌那条河涌经阮涌尾,出史园坊流到三驳桥下面的那条河那里,为北隅大渠。解放后被填平作路。在史园坊出口处原有一桥,名为却金桥。因离古刑场较近,又被称为飞魂桥。 在文教区巷口对面街是成排的小食店。其中最出名的是高佬粥店。高佬粥店据说原是开在教场街,是现在店主高佬父亲开的。后来高佬接手搬出这里,改名为高佬粥店。每到晚上,人们不理远近,都有跑到这里来宵夜,街头边的桌子坐满人,形成 一个小小的兴旺灯光夜市。 ![]() 史园巷口边有一座小亭,亭中有一块碑,仍著名的却金亭碑。所记的仍明代主持外贸事务的李恺不准下属受贿赂和骚扰外商,不封船,不抽盘。嘉靖十七年暹罗商人柰治鸦见此,以重金送给李恺。李恺当然不受。于是泰商们得待御王十竹同意,在演武场南建却金亭,立却金坊。嘉靖二十年由王希文撰写,东莞县丞李楣在却金坊前立却金坊碑。第二年,东莞知县蔡存微在亭中又立却金亭碑于却金亭内。后亭和坊相继圯掉。1985年又将却金坊碑移到市博物馆,只余却金亭碑留在原地。现在却金亭碑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罩上玻璃罩,重新建了一个亭碑,使石碑得到更好的保护。 ![]() 从却金亭碑到兴隆桥那段直路在民 国地图上看原先是没有的,应是后来开辟的。原先要到兴隆桥要沿着北隅大渠转到官厅头才行。我先走进填平原来北隅大渠形成的小巷,小巷弯弯,可以想象出原来的河涌。左面是原来的竹器厂。右面刚进巷道有一条横巷,进去一看原来是光明路八巷。里面还有一间青砖老房。巷尾右面有一条只容一人通过的窄巷通出光明路。 ![]() ![]() 出了光明路八巷往前行,看门牌号是属于三驳桥了。行不两步,右面又有一条巷。巷内没有巷名,名以三驳桥。巷的另一面是原莞城竹器厂旧厂房(仓库)。厂房另一边有一条巷。走进巷中,左面一间破旧的红砖房墙上有块红石,上刻着何宅篱墙。 ![]() ![]() 据说建筑大师何镜堂故居在三驳桥,这老屋不知是不是他的故居。何镜堂1956年考入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又以优异成绩考上民用建筑研究生,师从中国老一辈著名建筑学家和岭南建筑创始人夏昌世教授。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4年8月被建设部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6年又被批准为我国首批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获中国建筑师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是东莞的骄傲。 这条巷子后面是残破的老屋,有些已经塌了。最后面那间现门牌号是三驳桥14号的房屋还保留着一块屈屋街10号的老门牌,显示当年这里原来是屈屋街的。以前还有几块屈屋街的旧门牌保留着,现在都给人拆掉了。巷中有路和刚才那条无名小巷相通。 ![]() 出了小巷继续前行,右面都是青砖老屋,当然是有所改建。很快来到了花卉街,即原来的河道。当年这是两涌的交汇处。我向右转走在以前的河岸上,左面以前也是不能通行的。行不远有一小巷。巷中有一龙眼树,显得有点生机。巷尾有两间老屋,其中三驳桥24号为清代建筑。那高大的屋脊虽然很残破,但也可看出当年的气势,这屋主原来一定是殷实人家。 ![]() ![]() 出了小巷再往前行,原三驳桥所对的位置有一条窄巷,直行不远道路拐向右。巷尾处向左还有窄窄的通道,但刚想进入,狗吠大作,只好退出。 出回光明路再往前行,原莞城竹器厂现作为名叫心石堂的红木家私店,关于莞城竹器厂的历史变化请参看拙作《从官厅头到深水湾》。 ![]() 现往前,很快就来到原来的兴隆桥位置,左面有教场街出口。本来光明路到这里就结束了。但自封了脉沥洲河后,光明路向左延伸到原来的脉沥洲河道上,然后向右拐,通过沙地塘和洲面坊之间通出东江大道。在莞城算是一条很长的街道了。
|
|
来自: 昵称17146579 > 《待分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