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摄影色彩心理篇》4

 hzcnw 2014-05-04

欲问相思几多许,情是高山爱是海。

人的感觉器官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任何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以后,都会诱发其他感觉系统的反应,这种伴随性感觉在心理学上又称为“共感觉”或“通感”。

  听觉:

神经医学家萨克斯曾描述过一个完全色盲的病例:抽象画家艾先生是一位对色彩与音乐有极强连带感觉(伴生现象)的画家,他可以将“不同的音调立刻转换成不同的色彩,在听到音乐的同时,似乎也同时看到内心各种翻腾的色彩。

 

在一次车祸后完全丧失辨识色彩的能力,从此陷入一个灰色的铅铸的世界:他那只棕色的狗变成暗灰色,蕃茄汁是黑色,彩色电视机成了一堆乱糟糟的东西。

 

在丧失感受色彩的能力的同时,他也丧失感受音乐的能力。他如今他已没有音乐-视觉影像……音乐不再完整,因为可以与它互补的色调已经不见了,音乐变得贫乏至极。”

 

艾先生的眼睛不仅丧失了看的能力,也丧失了听的能力。

 

艾先生的例子反向地证实了视觉与听觉的强烈紧密联系的存在,它也说明了眼睛不仅仅具有观看的能力,也具有倾听的能力。

 

俄国作曲家,史克里雅宾(A。Scriabin,1872-1915)。试图将这些色彩与音调的共生感觉谱进他的第五交响曲,一个“音乐与色彩水乳交融的构想”。他精确地罗列了曲调、每秒震动次数和色彩的对应表:

  C调    256次   红色

  升C调  277次   紫色

  D调    298次  黄色

  升D调  319次   森林的钢铁之光

  E调    341次  珍珠白和月光的闪烁

  F调    362次  暗红色

  升F调   383次  水蓝色

  G调    405次   偏玫瑰红的橙色

  A调    447次   绿色

  B调    490次  珍珠蓝

 

这个对应表后来被抽象绘画的创始人――康丁斯基(W。Kandiski,1866-1944)引为其绘画理论的根据。

 

康丁斯基还指出人们不仅能从音乐中“听见”颜色,并且也能从色彩中“看到”声音:

 

黄色具有一种特殊能力,可以愈“升”愈高,达到眼睛和精神所无法忍受的高度,如同愈吹愈高的小喇叭会变得愈来愈“尖锐”,刺痛耳朵和精神。

 

蓝色具有完全相反的能力,会“降到”无限深,以其雄伟的低音而发出横笛(浅蓝色时)、大提琴(降得更低时)、低音提琴的音色;而在手风琴的深度里,会“看到”蓝色的深度。

 

绿色非常平衡,相对于小提琴中段和渐细的音色。

 

而红色(朱砂色)运用技巧时,可以给予强烈鼓声的印象。

 

通感并不只发生于视觉与听觉之间,还发生于嗅觉、触觉甚至味觉之间。

  味觉:

  饮食文化讲究色香味俱全,其中色彩排在首位,色彩可以促进人们的食欲,有色彩变化搭配的食物容易增进食欲,而单调或者杂乱无章的色彩搭配则使人倒足了胃口。不同彩色光源的照射也会对食品色彩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引起人们不同的食欲反映,农贸市场中许多出售肉食的摊位用红色玻璃纸包裹灯泡用红色灯光照射食物,就是为了使肉食看上去更加新鲜,引起人的食欲。

  嗅觉:

  色彩与嗅觉的关系大致与味觉相同,也是由生活联想而得。从花色联想到花香,根据试验心理学的报告:通常红、黄、橙等的暖色系容易使人感到有香味,偏冷的浊色系容易使人感到有腐败的臭味。深褐色容易联想到烧焦了的食物,感到有蛋白质烤焦的臭味。

 

2009年8月31日11:08: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