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痛》里的三代女人,生在三个乱世,又在三个乱世里生下女儿。男人是她们的痛,世道也是她们的痛,可是她们一生所有的疼痛叠加起来,也抵不过在天塌地陷的灾祸中孤独临产的疼痛……”日前,作家张翎在多伦多的冰雪严寒之中,写下她最新一部长篇小说《阵痛》的创作手记。 疼痛常常出现在张翎作品中,曾被改编为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小说《余震》、描写清末华工及其后代在异国他乡奋斗历程的小说《金山》等作品无不暗含疼痛。这一次,张翎将疼痛写得更加具体。 女人是历史的镜子 这个故事的时间跨度长达70年。小说分为逃产篇、危产篇、路产篇和论产篇4个部分,描写了从1942年到2008年,三代身份、际遇迥异的母亲不同寻常的情感和孕育经历。 “它不是一个纯粹关于女人的故事,女人只是镜子,历史事件通过她们得到了折射。”张翎这样说。因此,《阵痛》看似是写三代女人的命运,更多被牵扯其中的则是时代的变迁,张翎希望用一个幽窄的视角去观察一个宏大的世界。 《阵痛》的创作灵感,与张翎身边的女性形象不无关系。“我外婆一生有过11次孕育经历,最后存活的子女有10人——这在那个儿童存活率极低的年代里几乎可以视为奇迹。”张翎在创作手记中说:“外婆生养儿女的过程里,经历了许多战乱灾荒,还有与此相伴而来的多次举家搬迁。”因此,张翎作为她的外孙女和一名小说家,隔着几十年的时空距离回望外婆的一生,“隐隐看见一个柔弱的妇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匍匐爬行的姿势,在天塌地陷的乱世里默默爬出一条路”。 如果说整部作品是一棵树,那么,母亲家族中那些坚韧而勇敢的女性是张翎小说的种子,与时代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则是根。尽管张翎曾听过或经历过那些历史事件,但要用文学形式去还原时,她不愿光凭记忆写作。为此,她伏案查阅了大量资料,甚至亲自去各地考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