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乱世寻找微光:王安忆、蒋晓云、宗璞、齐邦媛四位著名女作家的代表作,都与民国有关

 民国女子 2022-07-08 发布于湖南





1、《长恨歌》
作者:王安忆
豆瓣评分:8.4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支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积淀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怼,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本书荣获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并于2000年获得我国文坛上最具荣誉的大奖——茅盾文学奖。

作者说:

《长恨歌》在我心里其实已沉淀很久了。我个人认为,《长恨歌》的走红带有很大的运气。譬如,当初张爱玲的去世引发了张爱玲热,许多人把我和她往一块儿比,可能因为我们写的都是上海故事,对上海的怀旧时尚客观上推动了读者关注写上海故事的小说。其实我在写作时根本没有什么怀旧感,因为我无“旧”可怀。

事实上,我写《长恨歌》时的心理状态相当清醒。我以前不少作品的写作带有强烈的情绪,但《长恨歌》的写作是一次冷静的操作:风格写实,人物和情节经过严密推理,笔触很细腻。可以说,《长恨歌》的写作在我创作生涯中达到了某种极致的状态。

《长恨歌》的叙事方式包括语言都是那种密不透风的,而且要在长篇中把一种韵味自始至终贯穿下来,很难。因为你得把这口气一直坚持到最后,不能泄掉。写完后我确实有种成就感。《长恨歌》之后,我的写作就开始从这种极致的密渐渐转向疏朗,转向平白。这种演变我自己觉得挺好。

历史是日复一日的生活的演变。


名家荐:

四年前,《长恨歌》一脱稿,安忆便重重地病了一场。看她被疾病折磨得憔悴,我真是心疼。读《长恨歌》,我只感到那些细致到极点的文字,是安忆掰碎的心,对一条弄堂的描写,就用了几万字的笔触,细到对一颗落到地缝里的西瓜籽都不放过。我想,她对这个世界的觉察实在太仔细,她对人情的体察实在太明白,她不病也得病啊。有天下午,她打电话给我,希望我去陪陪她,我马上赶去。我们说了一会儿话,她累了,躺下了。我坐在床边的一张藤椅上,静静地端详她,她更清瘦了,身体微微蜷曲,显得很孱弱、很无奈的样子,我的心紧得像一张快撑破的纸,我爱莫能助啊,谁能帮得了她的心?


2、《百年好合》
作者:蒋晓云
豆瓣评分:8.3

张爱玲写的是二三十年代的都市女人,王安忆写的是一九四九年后留在上海的女人,而蒋晓云写的则是流亡在外的女人的故事。《百年好合》中包含了十二个独立的故事,但这些主人公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母女、亲友、一面之缘。这些人中有上层官太太,也有下层舞女,有私奔台湾的清真面馆老板娘,也有远嫁美国独自创业的上海滩舞女。她们被卷入了历史的洪流中,经历了最为动荡的时代。乱世飘零的她们,一人有一人的传奇。 

作者说:

我的这个系列完全是女性视角。我本来就要写三十八个民国女人。我的朋友说,这不公平,还要写三十八个男人。可我得先把女人写完。我觉得写女人意义更大,因为历史都是男人书写的。在这个变动中,女人如何?那个时代的女人,她们奇怪的地方和条条框框,不是我们想象的。像我这样的台湾女性,尤其是闽南女性是非常坚毅和受委屈的,因为闽南人的大男子主义特别严重,在上海很难想象。在女性的角度来看,很不公平。所以我对女性很感兴趣,在那样的环境下,女性有不同的心理变化,有些是不甘的。


名家荐:

蒋晓云的《百年好合》沿用一种古典小说的章回体,把相互独立的短篇故事之间用复杂的人物关系串联起来。前一篇故事里的绿叶,成了后一篇里的红花,在十二个环环相扣又相互独立自成一章的短篇故事之间,有一重隐形不见的密网。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发生的爱恨交加和悲欢离合,被作者的巧妙构思用于构建一个更大的局,在这个更大的局里围绕十四个民国女性的,是那些浪迹天涯的人们,跟那个没落的年代里渐渐远去的模糊的背影。读完十二个故事之后,大概读者无法轻易地在脑海里绘制一张清晰的地图,仿佛在一座看不见的城市里走进作者构建的十二个相连的房间,目睹了房间里的一幕接一幕的情境之后,十四个女主人公的形象才跃然纸上,清晰的宛若泡沫里诞生出的维纳斯。

3、《野葫芦引》
作者:宗璞
豆瓣评分:8.6

多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深刻而细腻地展现他们对亲人朋友的大善、对祖国民族的大爱、对入侵之敌的大恨、对亡国之祸的大痛。在民族危亡的岁月里,这些布衣长衫的读书人为中华文化源流不绝忘我奋斗直至牺牲生命。作品的结构严谨合度、语言优雅蕴藉、情节暗设玄机、人物丰满真切。《《野葫芦引》的写作迤逦三十三年,抟炼琢磨,终成大器。

《南渡记》以七七事变后明仑大学教授孟樾一家的变故为主线,描写北平知识阶层在国难之中的深沉痛苦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并对苟且求生者的懦弱灵魂给予深刻细致的剖析。小说富于生活气息,营造出纯净真挚的艺术氛围,令人回味不已。

《东藏记》描写明仑大学南迁昆明之后孟樾一家和师生们艰苦的生活,刻画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对教授间亦雅亦俗的人情世态、青年人朦胧纯真的思想、情感,均施以委婉细致的笔墨,既有妙趣,又见真情。《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西征记》写的是明仑大学学生投笔从戎,参加远征军和日本侵略者作战的故事。在硝烟炮火的战争里,青年学子丰富而又纯真的内心世界、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更加可敬可贵。抗战胜利,正义永存,宗璞笔下的远征军和滇西之战别有境界,气韵不凡。

《北归记》再现明仑大学师生结束八年颠沛流离,返回北平之后,纷繁错综的现实生活。胜利尘埃落定,内战烽烟又起。历史巨变的前夜,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命运,父一辈的担忧,子一辈的情缘,所有的一切,凝聚在宗璞的笔端,温暖而沉重,鲜明又迷茫。


作者说:

我写小说,常苦于拘泥于史。历史是哑巴,要靠别人说话。我很同情它。但我写的又是小说,里面有很多错综复杂的不明所以的东西,真是'葫芦里不知卖的什么药’。人其实不知道历史是怎么回事,只知道写的历史。所以人生、历史都是'野葫芦’,没办法弄得太清楚。那为什么是'引’呢?因为我不能对历史说三道四,只能说个引子,引你自己去看历史,看人生的百态。

名家荐:

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虽然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的语境之中。读《东藏记》这样隽永而精致的小说,真是受益又享受。


4、《巨流河》
作者:齐邦媛
豆瓣评分:8.6

巨流河,古代称句骊河,现在称辽河,清代称巨流河。

作者以逾八十高龄历时四年写作完成此书,从东北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以一个奇女子的际遇见证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本书有两条主线:一是借着作者父亲齐世英的经历,串联起一代铮铮铁汉们在侵略者炮火下头可抛、血可洒的气概与尊严;一是回望了作者从内陆到台湾的经历,其中折射出整个二十世纪颠沛流离的缩影。作者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玑的笔力,记述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故事。

《巨流河》里描述的,不单是一个家庭的流离史,更是20世纪中国的苦难史。自2009年出版以来,成为港台乃至大陆地区口碑最好的一本书。


作者说:

《巨流河》是我从内心深处写给世界的一封恳切的长信,至此心愿已了,留下祝愿一切归于永恒的平静。几年间,来自世界各角落的文字直扣我心,读了又读,每篇都不忍释手,只有用一本书,在此集中最具代表性的了解与交流,而找回旧谊重叙生死契阔,也在此书内做个永久的相逢纪念吧。我深感人间深情洄澜冲激之美,我充满感谢与你们在书里书外有缘相逢。

名家荐:

《巨流河》最终是一位文学人对历史的见证。随着往事追忆,齐邦媛先生在她的书中一页一页地成长,终而有了风霜。但她娓娓叙述却又让我们觉得时间流淌,人事升沉,却有一个声音不曾老去。那是一个“洁净”的声音,一个跨越历史、从千年之泪里淬炼出来的清明而有情的声音。

是在这个声音的引导下,我们乃能与齐先生一起回顾她的似水年华:那英挺有大志的父亲,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那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子弟,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深邃无尽的哑口海,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