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史》(习题与答案)1

 海明山水 2014-05-04

中国书法

    
    先秦书法


    一、简述题
    1、为什么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已经具备了后世书法的诸要因素?结合图片进行具体的分析。
    答:在甲骨文和金文的遗迹中,我们发现,这些最早的文字已经具备了书法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如刻画书法的笔画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结合排列上的章法美,以及在书写、刻画和铸造中诸因素所形成的风格美。先秦时期已有了刀和毛笔等书刻工具,审美视觉中的刀味和笔味、金石气等均有体现。


    2、西周早、中、晚期的金文在风格特征上有哪些变化?
    答:西周时期的金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西周前期的金文风格以朴茂凝重、瑰丽沉雄为主要特征,起收多不露锋,线条遒劲峻挺,时有肥厚用笔及点团状的华饰,整体上是线与块面结合的形式美。
    西周中期金文风格典雅平和,这一时期的作品用笔柔和而酣畅,笔画圆浑,但装饰意味趋弱。用笔意蕴增强,行款布局疏朗自如。
    西周后期的金文趋于成熟,笔画趋于统一,字型更加自由,风格也呈多样化。显示了大篆成熟时期的风格特征。
    西周初期金文中肥瘦悬殊的笔画和呈方圆形状的团长块,在西周晚期基本鲨,笔画的形式美变得纯粹起来,文字向方整化、平直化的方向演化,风格上或简远或峻秀或浑穆或庄严,极为丰富,金文发展到西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各系文字的地域特色。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共分为五个大系:齐系、燕系、晋系、楚系和秦系文字。
    A齐系文字的书风,结体上由方整变修长,由疏朗变秀丽,书法精劲谨严,结体上多有变化,逐渐摆脱了西周晚期书风的影响,而自成体系。
    B燕系文字,结体疏朗,用笔流畅,字体婉转妩媚而不乏率真。
    C晋系文字,早期的古茂典雅,承西周书风,中期的侯马盟书,落笔重而起笔轻,侧锋起笔,中锋收笔,结体生动自然,强烈的连笔意识,笔画的相互映带反映了篆书书写速度的加快。晚期的晋系文字,结体修长,笔画纤细犀利,精劲富于装饰美。
    D楚系文字,早期的楚公家钟,铭文结体朴肆,行款错落自然,呈纵势;中期的王子午鼎等笔画屈曲宛转,有轻重疾徐的变化,有鸟虫篆;中晚期的楚系文字,结体由纵势向横势过渡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圆转宛劲,行款匀称,笔法统一,到了晚期,楚系文字用笔走向简率
    E秦系文字,春秋早期的秦系文字,承接了西周晚期的传统,笔画细匀劲健,秦公簋笔画瘦劲而委宛,是秦系文字书风的代表。石鼓文笔画匀整,结字疏朗,用笔遵朴而有逸气,行款十分工整,横竖间距大体整齐。
总的来说,除秦系文字外,春秋早期各系文字书风大体继承和发展了西周晚期方正朴茂的风格,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的各系文字,书风逐渐摆脱了西周的影响,表现为颀长秀美,并出现装饰性较强的鸟虫篆,到战国中晚期各系文字书风起向简率。


    4、  春秋战国到秦统一这段时间,秦系文字发生了由大篆到小篆的变化,其代表作品有哪些?并阐述其嬗变的轨迹。
    答:秦系文字的代表作品有:秦公簋、秦公钵、虢季子白盘、石鼓文、商鞅方升等。
    轨迹是:由虢季子白盘———>秦公钟———>秦公簋———>石鼓文———>秦公大墓石刻———>新妻阝虎符———>泰山刻石。


    5、什么是“隶变”?结合出土资料简述其发展过程。
    答:由篆而隶的书写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篆书快写手段,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这种变化的规律逐渐成熟和普遍运用的时候,早期的隶书就形成了。我们把这一隶书书体的发展演变的现象及其内在的规律称为隶变。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隶变过程,正是中国由古文字向今文字系统的演变过程。青川郝家坪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可以清晰地寻到秦篆隶变的轨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