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藏家刘益谦:收藏贵在分享

 红豆居士 2014-05-05

  刘益谦狂砸2.8亿港元买下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著名收藏家刘益谦资料图

  去年,著名收藏家刘益谦花822.9万元(约合人民币5000万元)美元,在纽约苏富比买下苏轼存于民间的唯一墨宝《功甫帖》后,在收藏界引发了一场关于《功甫帖》真伪之争的大讨论。今年4月份刘益谦在香港苏富比狂砸2.81亿港元将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收入囊中,一举刷新了中国瓷器的世界拍卖纪录,各大媒体再次将他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本报记者卢建波

  上周,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刘益谦,应邀做客成都,与成都的藏家分享了自己的收藏理念与收藏经历。刘益谦表示,他现在的收藏仍在进行,但已是收而不藏了,现在就是把藏品拿出来与大家一起欣赏、分享。另外,刘益谦还回应了前段时间大家关注的《功甫帖》真伪争议,并讲述了他最近花2.8亿港元拍下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背后的故事。

  《功甫帖》真伪之争

  折射古字画鉴定标准混乱

  在艺术品收藏界,刘益谦始终是一位绕不开的话题人物,其原因在于:一是他在艺术品的购入上一向出手阔绰,每年投入的资金少则几个亿,多则十几个亿元;二是他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只挑贵的买,迄今已经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买下了多件以亿元天价成交的拍品;三是他是艺术品市场上“最会赚钱的收藏家”,其中2011年5月在中国嘉德春拍以4.255亿元成交的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一下就赚了4亿多元。

  记者发现,这位在收藏界拥有“巨鳄“之称的重量级人物—刘益谦,今年之所以能被大家关注,并再次被媒体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其导火索就是从年初到现在被闹得沸沸扬扬的《功甫帖》真伪风波。

  在上周的主题演讲中,刘益谦首次向成都的收藏家回应了大家关注的《功甫帖》真伪争议。刘益谦表示,“其实《功甫帖》真伪之争能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主要在于大家看我能不能向苏富比退掉这件有争议的作品。”刘益谦说,在他看来,实际上《功甫帖》真伪之争只是学术之争,因此他绝不会因为的学术之争而选择退货,否则就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就像娶老婆一样,我娶一个老婆,她长得漂不漂亮,管你们什么事?”刘益谦调侃道,实际上《功甫帖》事件折射出的是中国古字画收藏界鉴定标准的混乱,希望能够通过此次风波,推动鉴定方式从传统目鉴向高科技鉴定转变。

  刘益谦表示,中国字画的鉴定,特别是古代字画的鉴定,从古到今这么多年来基本上都是用目鉴。众所周知,目鉴凭的是经验,以前那些老先生还在世的时候,他们相对来说经验比较丰富,从他们的实战性和理论性来说都比较全面,加之这些老先生基本上每个人都会画画,他们是艺术家,他们具备了目鉴的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具备了一言九鼎的鉴定权威性(当然也不能说他们的鉴定是百分之百正确)。不过到了今天,艺术品的利益比较大,大家都感觉在利益面前很难把握住自己,鉴定这件事也是如此,所以最后古代书画的鉴定结果往往会引起争议。

  刘益谦认为,在中国除了目鉴的鉴定,现在科学的方法也不是什么高科技,只是用放大镜放大。“我认为今后在鉴定方面,一个我们要看一件作品的传承。比如说《功甫帖》,买一件作品还是要从它的流程传承着手,我感觉我今天做不到,我也没办法证明《功甫帖》百分之百是苏东坡写的,我只是说这件作品无限接近苏东坡,但是我可以很简单地驳斥上海博物馆的观点,因为"双钩"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同样我认为一件古老的作品,谁都无法证明它就百分之百是真实的。苏东坡死都死了一千年左右,谁来证明,除非他爬起来,谁都证明不了。我证明不了,上海博物馆同样,馆藏的东西它也只能说按照传承这东西是谁的,他也没办法证明的。”刘益谦说。

  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

  背后有段悱恻的爱情故事

  在今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刘益谦以2.8亿港元拍下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有人计算,如果按克来算的话,这只鸡缸杯大约每克400多万元,于是有人认为刘益谦是“钱多人傻”的表现。不过在上周的主题演讲中,刘益谦他本人却对此笑而置之,反而给成都藏家讲起了这作品背后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刘益谦表示,最近他花2.8亿元港元买下的鸡缸杯,宽是8公分多一点,高在6公分左右,重约50克。“因为这只怀子实在太小,所以大家才关心它为什么值2亿多,所以大家才好奇。”刘益谦说,这件鸡缸杯是1949年在香港发现的,当时著名收藏家张宗宪在一个古玩城里看到这只杯子,认为是成化鸡缸杯,但他感觉吃不准,就找到收藏家仇焱之,最后仇焱之以1000港元买走。1980年,这只杯子被日本著名收藏家坂本五郎花500万港元买走。再到后来,梅英堂的主人花3000万港元买走。而15年后,他买下这只杯子却花了2.8亿港元。

  刘益谦说,成化斗彩鸡缸杯之所以贵,一是体现在工艺上;二是历代皇帝对它的欣赏。在500多年前做成的斗彩鸡缸杯,在康熙、雍正、乾隆中国瓷器最鼎盛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让当时做瓷器的去突破,但最终在工艺上也没法突破,而500多年后的今天,部分工艺在技术上同样没被超越。正是如此,明代鸡缸杯自面世以来,就很受历代皇帝的欣赏,其中乾隆皇帝还为鸡缸杯题过两句诗,从帝王角度加以赞赏。

  据刘益谦介绍,历代皇帝对鸡缸杯如此欣赏,还要从成化皇帝朱见深说起。朱见深小时候,他的父亲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战役中兵败被俘,他的叔叔朱祁钰获得了皇位,朱见深的太子地位被废黜。5岁的朱见深被迫搬出皇宫,身边只有奶奶派来陪伴他的、年长他19岁的万宫女。这段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经历,使朱见深的性格变得十分软弱,由于缺乏安全感,他非常依恋万宫女。7年过后,朱见深的父亲重夺王位,朱见深恢复了太子身份,但朱见深对万宫女的依恋并未减轻,即位后即封万宫女为皇妃。万贵妃40岁的时,生了一个儿子,不幸夭折,从那一天开始,万贵妃就变得心狠手辣,宫里一旦有小孩,万贵妃就害一个,整个后宫白色恐怖一片,没有一个小孩能存活下来。

  朱见深知道小孩都是给万贵妃害死,但他跟她有这份情意在,所以很难处理这件事情。有一天,朱见深看到一幅《子母图》,一只母鸡带着一只小鸡在觅食,他联想到他的童年和他的后宫不稳定,于是在这张画上写了一首诗,表达了当年对万贵妃的养育和感激之情,各种交织在一起,同时他的大臣也知道皇帝和万贵妃都喜欢瓷器,按照《子母图》的意境把这个图案烧出来了。

  据了解,在明代万历年间,这个杯子就当时的要价就是10万。资料显示,目前发现存于世的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只有19只,除了4只在私人藏家手中外,其余的都收藏于博物馆内,而今年刘益谦拍下的鸡缸杯便是流落民间的4只当中的一件,弥足珍贵不言而喻。

  作者:卢建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