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蛐书上叫蟋蟀,斗蛐蛐即斗蟋蟀. 蟋蟀,一名莎鸡、促织、蛩,属昆虫类直翅目,形似蝗虫而小,有角翅,两长须,"其性猛,其音高,善鸣健斗。"每年秋天,一过白露节,就应时而生了。颜色有青黑、黄紫数种,但以青黑者为上品。一般认为头项肥、脚腿长、身背阔的蟋蟀善于角胜。生在草上的身软,生在砖石隙缝间的体刚。 当夏末秋初,草长露滋,郊野虫声四起,掏蛐蛐的朋友们,肩荷蛐蛐扦子(扦头铁制如花枪头,木柄长三四尺,用以掘土撬石),扦头上挂旧长水柳斗罐,斗口缝白布口袋,袋口捆一寸直径的圆筒或洋铁筒,塞以老玉米核,可以盛放蟋蟀。虫入罩中,对准竹筒,绝不会逃逸和伤损。
以贩蟋蟀为生的,要用辘轳井的大柳斗罐,为隔离佳虫,免受咬伤,要用小型蚂蚱笼。此外尤需要的是蛐蛐罩子。儿童玩的粗制铁丝方孔罩,一季便扔,绝无保存必要。成人所用的罩子,系用铜丝或铁丝拧成双股灯笼锦,翻口弯肚,罩把缠白小线,美观坚固。还有探子,以竹棍上缚鼠须,可以撩拨穴中潜伏的蟋蟀,使其一怒,冲口而去。至于水壶、酒咂壶、干粮袋,是远行掏蛐蛐的必备之品。一日长征,十日粮唾手可得。即遇大翅,亦可卖一二元,更不必说上谱名种了。就是劣种如梆儿头的,也可放在大柳斗罐内卖“抓老虎”。以前北京有蛐蛐赵和蛐蛐文子两家,赵以孵秋虫得名,文以善掏蛐蛐得名。赵死已十四年。前年于京西金家村见蛐蛐文子觅饮水,已两鬓星星了,谈饮许时,指柳罐对我说:“此中所得,一家半年可以不致挨饿了。”说罢,匆匆别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