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斗蛐蛐的习俗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5-05

蛐蛐书上叫蟋蟀,斗蛐蛐即斗蟋蟀.

       蟋蟀,一名莎鸡、促织、蛩,属昆虫类直翅目,形似蝗虫而小,有角翅,两长须,"其性猛,其音高,善鸣健斗。"每年秋天,一过白露节,就应时而生了。颜色有青黑、黄紫数种,但以青黑者为上品。一般认为头项肥、脚腿长、身背阔的蟋蟀善于角胜。生在草上的身软,生在砖石隙缝间的体刚。
       每到七八月间,贪玩的青年于晚间提着灯笼(现在用手电筒),拿着竹筒、过笼、铜丝罩、铁匙等器具,出没于坏墙败壁间或砖瓦土石堆下,侧耳细听,轻步慢行,一闻鸣声就踮起脚尖快步向前,找寻到鸣声所出的虫穴,立即用铁匙挖或用尖草引虫使出。蟋蟀躲着不出来,则用盛水的小竹筒向穴内浇灌,虫儿不得不自行跳出。这时捕捉者看准它的跃处,急忙用罩子罩住。再仔细观察所捉蟋蟀的体形,凡是身小头尖色白脚细的是下品,多被放弃。最好是红麻头、白麻头、青项、金翅、金丝额、银丝额等,其次是紫金黑色的。它们被纳入竹筒中携回,移放到瓦盆泥钵中饲养。好的蟋蟀可以各题名号,如油利挞、蟹壳者、金琵琶、红沙、青沙、梅花翅、三段锦、香狮子等等。藏蟋蟀者先以自己家中所饲养的许多蟋蟀相比斗淘汰,其中百战百胜者名为"大将军",就可以同别家所养的一决雌雄了。
       南宋末年宰相贾似道,酷好这个玩艺了,他在相府中筑有一座半闲堂,专门养斗蟋蟀,因而误了国事,遭人唾骂。明朝的宣宗皇帝朱瞻基还下令各地进贡蟋蟀,流传了"蟋蟀瞿瞿叫,宣德皇帝要"的谣谚。清代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里专门写有《促织》一篇。
       赌斗蟋蟀多半是较大城市中有闲者的嗜好,如江苏的扬州、苏州等地,在过去赌斗蟋蟀之风曾盛行一时。《江南好百调词》云:"扬州好,蟋蟀斗纷纭。如虎健儿夸异种,牵羊几日策奇勋,供养铁将军。"
       苏州在白露前后开办斗场,并张贴海报说:"某处秋兴可观"。到时,许多饲养蟋蟀的人便成群结队提笼前往集中。主持人备有比笼,端相来斗蟋蟀两方的颜色形状相当者,称一称重量相均,才承认它们具有互斗的资格。两方蟋蟀的主人各认定自己的虫儿,叫作"标头",旁观者也各认定一方,以台上的胜负作为输赢,贴标头,分筹碜,叫做"花"。昔日"花"。昔日用制钱时,以一百二十文为一花,从一花到百花、千花不等,蟋蟀主人与台下观众都纷纷押下赌注。
       比斗开始,两只蟋蟀同放在一只盆内,互相对峙。如果相持不动,主斗者就以尖草(俗名蟋蟀草)撩拨蟋蟀的口齿,激其振奋角斗。两只蟋蟀拚命相搏相咬,勇猛者"斗口",狡智者"斗间"(即伺候对方,乘间进攻)。敌弱时由斗间转为斗口,敌强时由斗口转为斗间。小小虫儿的拚搏,犹如勇士的角力一样。胜者鼓翅长鸣,败者一蹶不振。掌草人将一面小红旗插在比笼上定了胜负,胜者得彩,负者输钱,场主也分得彩银,犹如聚赌抽头一样。比斗要延续到寒露以后,方才停止。
       南通的斗蟋蟀场所起先多在仓巷小园,后来改在法华庵,规模较小。
       捉斗蟋蟀本来是一项有益的民间娱乐活动,可在旧时却演变成了一种变相赌博。

      当夏末秋初,草长露滋,郊野虫声四起,掏蛐蛐的朋友们,肩荷蛐蛐扦子(扦头铁制如花枪头,木柄长三四尺,用以掘土撬石),扦头上挂旧长水柳斗罐,斗口缝白布口袋,袋口捆一寸直径的圆筒或洋铁筒,塞以老玉米核,可以盛放蟋蟀。虫入罩中,对准竹筒,绝不会逃逸和伤损。

 

   以贩蟋蟀为生的,要用辘轳井的大柳斗罐,为隔离佳虫,免受咬伤,要用小型蚂蚱笼。此外尤需要的是蛐蛐罩子。儿童玩的粗制铁丝方孔罩,一季便扔,绝无保存必要。成人所用的罩子,系用铜丝或铁丝拧成双股灯笼锦,翻口弯肚,罩把缠白小线,美观坚固。还有探子,以竹棍上缚鼠须,可以撩拨穴中潜伏的蟋蟀,使其一怒,冲口而去。至于水壶、酒咂壶、干粮袋,是远行掏蛐蛐的必备之品。一日长征,十日粮唾手可得。即遇大翅,亦可卖一二元,更不必说上谱名种了。就是劣种如梆儿头的,也可放在大柳斗罐内卖“抓老虎”。以前北京有蛐蛐赵和蛐蛐文子两家,赵以孵秋虫得名,文以善掏蛐蛐得名。赵死已十四年。前年于京西金家村见蛐蛐文子觅饮水,已两鬓星星了,谈饮许时,指柳罐对我说:“此中所得,一家半年可以不致挨饿了。”说罢,匆匆别去。  

  掏蛐蛐的人,对于蟋蟀产地的审别很精细,何地有无,一看便知。大凡山石之地多斗种,草土之地多鸣虫。儿童则于近郊捉捕,蹑行草深土坡,菜园豆地,篱笆墙角间,所有唧唧之声,不辨优劣,即用探子撩拨,如不出,用气吹,并用手拍脚跺近旁土坡,以求震动穴中蟋蟀,令其蹦出。如仍不出穴,必是穴深,可用水灌。灌仍不出,必穴有曲折,即用蛐蛐扦掘穴的四周,待跃出,仍用蛐蛐罩扣住。但扦掘容易伤虫,非不得已时不用。蟋蟀进罩以后,用探子驱逐到罩子上端,即可放入柳罐中了。归来树下厮斗,弃甲曳兵,在所不问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