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中的心理学之十三·“谈虎色变”和“亡羊补牢”

 风声书馆 2014-05-05

  成语中的心理学之十三·“ <wbr>谈虎色变”和“ <wbr>亡羊补牢”
虎色变

宋·朱熹说:向亲见一人为虎所伤,因言及虎,神色便变。傍有数人,见他说虎,非不知虎之猛可畏,然不如他说了有畏惧之色,盖真知虎者也。所谓“谈虎色变”必须有知虎真实感才能如此。见宋·朱熹《二程语录·十一》。后以“谈虎色变”谓言及可怕之事神色俱变。

一个被老虎伤害过的人,在谈到老虎之时,神色改变。这是因为他又回想起老虎伤人的可怕,唤起了他曾遭遇过的“虎口逃生”的经历,由于印象太过深刻,讲述时仍心有余悸,紧张失色,这也在情理之中,此人至多只是有些胆小、神经过于敏感,并非心理失常。

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人皆有之。没有人见了老虎而不躲避、不防卫的,也没有人见了毒蛇不毛骨悚然的。否则,人怎能避免被毒蛇猛兽伤害呢?因此,恐惧在某种情况下也是个体的一种保护反应,它警示人们躲避危险。若没有超越一定的限度,就不会致病。但害怕过了头,也有成为疾病的可能。有种人的恐惧已不是一般的“谈虎色变”,而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警惕和防范的心理过于扩大化,弄得心神不宁,乃至于干扰了正常生活,这就是病态了。

所谓“恐怖”是指对某些特定事物或环境会产生强烈恐惧感。以自己不能控制的恐惧为主要症状,并采取回避行为的病态,医学上称为恐怖症,属于神经官能症的一个类型。恐怖症的特点是患者对某种特定的对象活境遇具有持久、强烈、非理性的害怕或病态的恐惧。实际上这类引起恐惧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和威胁,如蜘蛛等小虫、猫狗等小动物、雷电、锐器、关闭的房间、黑暗的场所等。患者接触这些对象或境遇时,在没有真正危险的情况下,却出现不能控制的极度惊慌、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常伴随面色苍白、心悸、出汗、头晕等强烈的自主神经活动。病人往往心里明白没有必要害怕紧张,但又偏偏无法克制,由于怕得厉害,故尽可能回避与这类对象或境遇接触,常致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恐怖症常以面对某一物体或处境爆发一次焦虑发作为先驱,继而对此物体或处境形成恐怖,尔后有些患者恐怖的对象可以泛化及他,因此形成各式各样的恐怖,其为:(1)场所恐怖症:如人群聚集(聚会恐怖或广场恐怖)、独处密闭的室内(幽闭恐怖)、登高临渊(高处恐怖、深渊恐怖)、穿越马路(过街恐怖)、进校上学(学校恐怖)等;(2)社交恐怖,是与人交往的恐怖,具体细分,如:怕邂逅陌生人(生人恐怖)、怕他人注视自己或自己注视异性(注目恐怖)、怕见人脸红(红脸恐怖)等;(3)单纯恐怖症:惧怕某些具体事物,如怕小动物(动物恐怖、昆虫恐怖)、尖锐物体(尖锋恐怖)、流血(见血恐怖)、不洁物(不洁恐怖、细菌恐怖)、棺材或坟墓等(不祥恐怖)。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对受了重大惊吓后的谈虎色变,一般随时间推移,个体经过调适,可以淡化、消失;而对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的恐怖症就需要请心理专家诊疗了。其治疗无非是消除引起恐怖症状的外因,对不能消除者用转移注意法、系统脱敏法,祛除敏感,即“见怪不怪,其怪自败”的策略;另外一方面,也是重要之点是同时要改变其敏感、怯懦的性格。经过性格之再造与完善,尔后碰到各种情况就能处变不惊,不再形成新的恐怖症状了。

 成语中的心理学之十三·“ <wbr>谈虎色变”和“ <wbr>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

牢,指畜圈。因畜圈已坏,畜圈中的养走失,事后补牢羊圈,使之坚固不至于再丢羊。战国时,楚臣庄辛,见楚襄王沉于逸乐,必须去左右佞人,不然楚国必亡。襄王不听,庄辛去赵,后秦果举楚鄢、郢诸地。襄王流于城阳,是使人召庄辛。庄辛对楚王说:“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四》)。意思是只要知错就改,犹未为迟。后以“亡羊补牢”喻事后补救犹有可为。宋·陆游《秋兴》:“惩羹吹齑岂其非,亡羊补牢理所宜。”

人们对其所不希望出现的情况,最好是防患于未然,不令其发生。然而生活中因防范失当而造成后果或损失的事仍然不少。羊圈坏了,没有及时察知并加以修复,因而走失了羊的事也是常有的。对于疾病和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固为上策。但是问题既已发生、疾病找上门来,又绝不可消极对待。此时做些“亡羊补牢”的工作,还是可以阻止疾病的发展,有助于走向康复。而且对于疾病的复发更可收到预防之功效。

人之发生疾病或障碍,既有外因,又有内因。细菌的入侵,精神的刺激等外邪的侵犯都难以避免;但对外来因素的的抵抗能力则因人而异,有人免疫力强,有人易感性高,在同样外因作用下,前者抗病力强,后者易病性高,罹患疾病的机率则不一样。一些以精神刺激因素为主的心理障碍、应激反应、神经(官能)症者,都有些素质和性格上的特点和缺陷,及时发现,加以注意,纠其所偏,可以增强对心理刺激的抗病能力。对已发生障碍者,在症状控制之后,恢复期的心理治疗和疾病康复,亦当进行性格的纠偏和素质的锻炼。以收“亡羊补牢”之效。

至心理门诊求诊者,医生据其诉述病情,要以量表测评,以了解其症状特性及严重度;同时也常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等以测定其人格特征,从中可以发现其人格中的主要问题,评定心理障碍及各型神经(官能)症患者,都可以发现其人格的偏移。纠其所偏就是在疾病后期,为使疾病彻底治愈,完全康复,防止复发所要做的“亡羊补牢”工作。

举例如抑郁症患者,他们性格中就有突出的自卑感。自卑心理常是他们产生和发展抑郁情绪的病理症结。自卑可致意志消沉,自感无所作为,做事无精打采,认为自身一无是处,丧失信心和勇气。过分的责己,甚至产生负罪感,认为自己这个人生下来简直是多余,只会招来麻烦,给父母增加负担,甚至认为自己不配活在世上,不如一死了之,产生悲观自杀的念头。

在抑郁症的易病素质中,自卑感是重要的一种,这种从自卑走向抑郁的人,在心理门诊随时可见。一位性格内向的女大学生,毕业前父母发现她心神不宁,节日放假关在家里写东西,写了撕,撕了又写,小纸团扔了一大堆。晚上很晚不睡觉,时而长吁短叹,还流露出轻生的念头。在心理门诊,她坦陈从童年起父母就像驱赶赛马一样驱赶自己,生活处于持续的紧张状态。心灵深处总是被一片“唯恐学习落人之后”的阴云笼罩着。她自认为:“我天资一般,靠死读书硬拼考上大学,早已面临困境,我感到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相比之下,班里同学个个优秀,自己头脑不灵活,社交、口才都不及别人,连个朋友也交不上。而这些恰恰是今后就业时所需要的。因此感到自己什么都不行,就是大学毕业了也成不了才。加之写毕业论文的任务压下来,更是感到一筹莫展,如临绝境。现在,她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连穿衣、起床、吃饭都懒得动。为她做了症状量表测评,结果为重度抑郁、中度焦虑。已经达到病态抑郁的程度,而自卑心理是其目前适应不良、应激性障碍的根源。

对这类病人,除了针对存在的抑郁、焦虑等症状应用药物和心理治疗外,症状消失之后还要作些“亡羊补牢“的工作,针对其自卑心理、人格缺陷、易病素质,采取措施,进行矫治。

我们告诉她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制定一个逐步克服的训练计划,并坚持不懈地执行。以自卑感为核心的容易导致抑郁情绪的性格及素质特征,都应有针对性地,“反其道而行之“地进行纠偏补缺,日久自见功效。

精神健康应该是:智力正常、情绪平稳、适应良好、人际关系融洽、有幸福感、有工作责任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的社会生活。

假若你能够通过一次疾病活挫折,认真总结、吸取教训,建立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稳定人格,对精神刺激因素具有耐受力,对各种精神疾病具有抗病力。那么应是对“亡羊补牢“这一古训的最好运用。

           心理无忧网http://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