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神仙 ![]() 苏州有个风俗,每逢农历四月十四,市民和四乡农民都到老阊门里桃花坞附近的神仙庙去“轧神仙”。传说这一天是吕祖诞辰(八仙之一的吕纯阳),神仙在这一天要化身为乞丐、小贩,显迹到人间点化世人。逢到这一天,人们到这“轧神仙”(轧:即挤的意思),可以借到“仙气”,消灾却病、益寿延年。于是这里每年逢时形成一个盛大的庙会。苏、嘉、湖和沪宁沿线各地人都来苏州“轧神仙”,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解放初期,党和政府尊重地方习俗,每年逢此节日派出公安干警及大批居民干部维持治安。商业部门也利用庙会,组织城乡物资交流。到了这一日,这里大街小巷万头攒动,就像一幅活动的“清明上河图”。“文革”期间神仙庙被毁,“轧神仙”民俗也日渐衰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活跃和思想解放,轧神仙庙会又兴盛起来。现在烧香拜神的人比过去日浙减少了,但庙会的市场被纳入一条吴趋坊巷中,其热闹程度仍不减当年。 “轧神仙”始于何年何月?《苏州府志》(清·同治年编)对神仙庙有如下记载:“福济现在皋桥东……俗称神仙庙,宋淳熙间建,初为岩天道院……”。由此可见神仙庙原名福济观。南宋淳熙年间为公元一一七四年,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那时道教盛行,苏州寺庙,道观很多,俗谚有“三宫六观十八坊”之说,这六观有天庆观(即现在玄妙观)、澄虚观、福济观、三茅观、白鹤观、清真观。福济观为道教寺观,曾经历代重修,除《苏州府志》记载“元至大(公元一二九二年)重建外,根据庙中原有几块碑文上记载,明嘉庆、清同治、光绪、宣统以及民国初年都重修过(这几块碑都已进博物馆),至今一块刻有吕纯阳像的石碑(为明代遗物),还砌于原寺庙遗址一百姓家墙中,由此可见神仙庙之说由来已久。福济观是庙的正名,神仙庙是俗称。轧神仙习俗至少是有了神仙庙以后才逐渐形成的。 吕纯阳实有其人,根据神仙庙正殿上悬挂的巨匾上记载:“吕祖字洞宾,号纯阳,唐朝河中府永乐县人士,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诞生”,这和《文献通考》及《史纂》上的记载基本相同。但《史纂》记载吕纯阳为官宦后裔,“曾祖廷立,浙东节度使,祖渭,礼部侍郎,父让,海州刺史……”已为史学研究专家否定。也有传说他是一个浪迹江湖的文人,写了不少诗篇。据专家考证,关于“吕纯阳传说的出现不会早于北宋。《太平广记》成书于宋初,收集所有宋初之前稍有名声的神仙异人,但不载吕洞宾”。据说岳州石刻有吕纯阳的《自记》“言其混迹人间,常游两浙汴京谯郡”①吕纯阳的传说也大都流行于市井之中,苏州神仙庙大殿匾额上记载吕纯阳曾“两举进士不第,授江州清化令”,以后到处云游,在“庐山遇火龙真人,传天遁剑法,年六十四岁于长安酒肆得见钟离云房祖师……”从此,他成仙得道,被尊为道教“正一”、“净明”等派的祖师。既然是神仙,出身当然不凡,据传他降生之时,“满室异香,天奏仙曲,有白鹤飞入帐中”,又说他“鹤顶龙背,足有隐约龟纹。”然而民间传说中的吕纯阳是一位富有人间七情六欲,能医治百病、渡尽众生的神仙,特别是他经常化身为道土、乞丐、小贩等来点化世人,在民众心目中,他是一位神仙世界来到人间救苦救难的使者。此间关于他的传说多是奖善惩恶,要人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悯老济贫,同情孤寡,讽刺世态炎凉,特别是他身背药葫芦,能为百姓消灾祛病,深得人心。 神仙庙座落于苏州老阊门里,下塘街、虹桥畔,这里地处闹市,“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曹雪芹巨著《红楼梦》开宗明义第一章,就以此为背景,展开了他的宏篇巨著,那“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那梦中的“一僧一道”都可以找到痕迹。当然作家创作构思已全不是“真人、真事、真地”,无须加以考证。但这座神仙庙却别有一番风采,可惜它现在已荡然无存。老年人回忆,神仙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头山门前有照墙,门前有一口古并,山门正中有“吕祖庙”匾额,两边侧门有“安宁”“清泰”字样,山门内梁上又有“福济观”匾额,两侧有碑文,正山门屋脊上端正中装置一盆“千年蕴”(即万年青)。经山门,过御道,正殿前面为一露台(又称炉台),有“丹炉”高三米(又叫冲天炉),下面三脚均为铁铸狻猊头状。炉分三层,自下而上,第一层为方形,有“丹炉”二字,中层为磐园形,有“孚佑帝君”字样,两面有“耳朵”(把手),上面一层八角镂空,设八卦图及乾、坤、震、兑、坎、艮、巽、离八卦文字,八角亭柱上有对联如:“自卑胜念佛,作恶枉烧香”等字句。炉顶亦呈八角形,每角有惊鸟铃一只,此丹炉为清代无锡冶坊铸制。御道两旁有古树两株,一棵可三人围抱,枯干新枝,凭添古趣。正殿高近三十米,大屋顶上寿字图案,正中装饰“平升三戟”,四面飞檐上各悬惊鸟铃。大殿正门有抱柱对,上联是:“葫芦藏妙药众姓感神恩”,下联是:“剑拂起沉疴苍生沾浩津”。殿内神座前正中高吊琉璃灯(长明灯),两面有盘香一对,绣幡彩色缤纷自顶悬挂,左有龙凤鼓,右有金钟,正中神座为吕祖,左右两神,一为柳大仙(俗称柳树精),一个白髯祖师称白大仙,塑像均比真人大。梁上有巨匾,上书“黄梁一梦’,四个大字,(来源于钟离点化吕洞宾的传说,吕洞宾赴京赶考经“黄粱梦觉”才悟彻宦途险恶,功名虚无,追随钟离走求仙长生之道)。柳大仙、白大仙均为其弟子。正殿内右侧即为求签处所。大殿前面两面侧殿,各有六尊天医天相。屋檐悬挂红底黑字横幅,书写“天上辰星闪灼,人间疾苦消除”十二个大字。“仙方殿”设于右殿侧,左右侧殿内神像前有栏栅挡住,天相神采名异。如辛大天君,嘴如鸟喙,肩有翅膀,一手持剑,一手拿葫芦。据说这些天医天相均为历代名医的化身,像前有神位,标明姓氏。神仙庙还有一些附属的建筑物,如东园三观殿、雷祖段、火神殿、西园有文昌阁、魁星殿、钟楼等,不一一详述,此庙在文革期间已遭彻底毁灭,原大殿处盖了五层住宅楼,但每逢农历四月十四日,香客仍在向着这座楼房叩头膜拜。一九八九年五月十八日为农历四月十四,轧神仙日,有的妇女香客还说她们看见“神仙”在楼房的玻璃窗上显现,这种疑神疑鬼招得围观群众发笑。有的老太说:“神仙庙要是还在,几化好”。从他们言语表情中对这座“神仙庙”十分留恋。 在旧社会,苏州神仙庙是一座“神医院”,又称“天医院”。据早年在这里土生土长的李益生先生告诉我们:从他的曾祖起,就在神仙庙里的仙方殿做营生,仙方殿实际上是一个中药铺。来这里烧香求签问病的人,大体有三种:一种是穷人,生病请不起大夫,只好来求神仙;一种是久病不愈,幻想神仙能治好顽疾;还有一种纯是迷信,不管有病无病都要求神仙保佑。平时来神仙庙看病的人只要化七个铜钿,买一付香烛,祭祀神仙,然后晃动签筒,求签问病。这签筒共有五个,分别为男科、妇科、幼科、眼科,外科。男、妇、幼科每个签筒共有101根签子,外科51根,眼科21根,其中一根称作“罚油签”,抽到这根鉴子被认为“心不诚”,要主动交上罚款,一般能出多少就出多少,以表心诚。抽到的签子,上面刻有数码,用数码对仙方。男科一般补肾,或止咳化痰,顺气开胃等;妇科一般是调经活血为主;幼科不外是小儿惊风、热积、泻泄等;外科一般为消炎、消肿;眼科是明目清火之类。求签后照方到仙方殿配药,价格低廉,一付草药最高二百四十钱,相当于现在二角左右,还可欠帐,这些仙方吃不死人,“心诚则灵”。也有人拿一些香灰仙水吃,病好了就要烧香还愿,所以神仙庙里香火一直很盛。每逢农历四月十四是吕祖诞辰,各地善男信女赶来烧香的更多,四乡来的船只常常把河道都阻塞了。 神仙庙进香的高潮,是在农历四月十三夜,因为许多香客要在十四日一早赶烧头香,以表心诚,所以十二、三日就进城了。这时神仙庙内外熙熙攘攘像是个盛大的节日,围绕着庙的周围,挤满了供应香火祭品和各种小吃的摊头。十三夜香客们也挤坐在庙内外守夜到天明。备好香烛,赶烧头香,庙里灯火通明,但是真正烧到头香的要让给当地著名的中医,因为吕祖是苏州中医的祖师,他们抬着一对大蜡烛,拿着钱粮元宝等祭物,一进庙门便作揖、叩头。有钱人家则在自己家里挂起吕祖的画轴,摆上糕团、蔬菜、水果、寿面供神仙,请堂名班子到家来演奏道教音乐。逢到此时,庙里的道士忙碌不堪,四出去挑灯拦、坐堂名。堂名班子一般只三、四人,乐器倒有七、八样,一人可操作二、三样,有唢呐、笛子、大锣、小锣、起钹、板敛等,能演奏全套“十番锣鼓”、“将军令”。简单的也有唱宣卷形式,如唱“散鲜花调”,以示神仙赐福消灾,唱词为:“神仙会散鲜花,毕诚方见散鲜花,散花散过吕纯阳,走过门前张一张,张张宣卷阿停当,停当相帮放爆杖……”。解放以后,音乐工作者十分重视搜集民间音乐,道教音乐的各种曲调已经收集起来做为研究资料。治好病的人家为了还愿,据说要连请三年堂名,不能“断堂名”。道士、乐班整日赶唱,一天可得三块银洋。讲究的人家,要唱昆腔。一般人家请堂名有只是摆摆样子,表示虔诚而已。农历四月十四日正日香客多,到十五日道士才在神仙庙大殿上正式打神醮。殿堂里香烟鼎盛,鼓乐齐鸣,香客送寿面给道士、亲眷,甚至不相识的人吃,可结仙缘。吕祖不吃素,但也不吃猪头三牲,上供的食品除水果外,还有酒水、整鸭、整鸡和鱼类。还愿的人写“灵”字,手持“寄名袋”(用红色绸子包姓名、生辰八字和吉祥草,千年蕴、米和茶叶等,求神仙收为“寄子”。忌用缎子包,因谐为“断子”。朝神仙磕三个响头,也有送“妙手回春”等匾额的,吹吹打打,招摇过市。打蘸从上午一直到下午四、五时,道士们把用香烛扎成的仙鹤,用黄纸书写“丹”字,送到殿外丹炉燃烧,算是送神仙升天,就此结束了一年一度的全部圣诞的仪式。 伴随着神仙庙祭祀吕祖诞辰,形成了以神仙庙为中心的盛大庙会活动。它不仅显示了江南水乡经济繁荣昌盛的景象,而且是古城平民精神生活中的一大盛典,成为一个具有苏州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 据《吴县志风俗》篇记载:“四月十四为神仙诞,夜半至纯阳庙,相传有人遇仙,云弃千年蕴于路,食神仙糕。以彩线为方胜草笠并诸样花,戴之曰神仙花,剪五彩绫为笠,饰以锦绣孔雀羽曰神仙帽,令小儿戴之,医家咸祠纯阳,饮福有演戏者”。延至今日,轧神仙庙会仍不减当年。每逢轧神仙,老阊门内马路两旁摆满芬芳的花草和嫩绿的树苗,那些看来很普通的花草,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什么“万年青”、“千年蕴”、“古祥草”、“神仙花”、“龙瓜葱”……”。人们都习惯地在这一天买一些碧绿湛青的花草、树苗带回家种植起来,待到来年爆青时,把老叶剪掉,在农历四月十三日夜里,铺在自家门口让各路来给吕纯阳做寿的“仙人”从叶子上走过,以借到“仙气”,求得吉利。旧诗中有:“残翠满街人踏运,手拿龙爪认楼葱”之句。 “轧神仙”节日已时近端午,庙会摆满了各式泥玩具和香袋或丝线缠绕的粽子等小民间工艺品,真是彩色缤纷,叫人眼花缭乱。最醒目的要算卖“皮老虎”的摊头,这种泥制的民间玩具色彩鲜明,形象可爱,价格低廉,挤压发出的“嘎嘎”叫声,使庙会显得更加热闹,来此轧神仙的人几乎人手一个,带到家里有避邪意。据当地居民李惠庆老人告诉我们:“庙会上的泥玩具,最早有虎丘泥人,除财神老爷、吕祖神像外,其他品种有八仙、三母娘娘及不倒翁等,还有戏文和捏相,后来虎丘泥人逐渐衰落,为天津泥人和无锡惠山泥人所代替。无锡泥人运来最多,最盛时装运十几条船歇在九福里口,品种有大阿福、歪嘴和尚念经、老头老太、小猫小狗和积钱罐等。天津货就逐渐有了石膏做的孙中山先生像以及洋模特儿等。现在则大多被石膏制品所代替,塑料制品也在增多。除了这些玩具以外,传统玩具还有用废铅皮、破布料制作的各式小摆设。小器具如喷水筒、水吊子、黄包车、小挑担等。七巧扳、摇糖鼓、飞飞转、吹叫叫、万花筒以及小电话、转糖担、显微镜、千里镜等儿童玩具都可以用废料制作,儿童得到手,高兴非凡。 素血汤:用料有油豆腐、线粉、扁尖等,鲜美可口。梨膏糖:以文魁斋最负盛名,一路卖糖,一路唱,手持错刀上有响铃声声作响,吹嘘之词,不绝于耳。例如:用的桔皮就有多少种,不是“呀呀呜”……等等。
苏州民间流传着许多家喻户晓的轧神仙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不仅是形成年深日久的民俗活动的舆论媒介,而且增加了节日的神秘色彩。现将笔者多年来搜集到的有关“轧神仙”的传说故事记录稿披露于后,作为参考: 《吕纯阳卖汤团》 传说,吕纯阳到下塘街采虹桥上来点化世人。 这是一篇宣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劝世文”,流传甚广,有不同异文,这里附会于神仙庙,故事中提到子女对待爷娘的问题至今还有现实意义。 《拾菱壳》 记勿得是神仙庙里哪一代格祖师爷了,有一天俚到外面做法事转来,在山门口看见一个叫化子困勒地浪,身边放着一堆水红菱,一面吃,一面招呼老法师: 这则故事寥寥数语给我们刻划了一个道貌岸然优柔寡断的老道士形象,神仙对他的点化,包含着对封建社会宗法观念等级制度的轻蔑和嘲笑。 《虹桥遇仙》 这一日,虹桥面上困仔一个叫化子,身底下铺格稻柴,头底下枕仔一对钵头,人家看见仔才笑俚是痴子。 类似上面这一类的故事还很多,如“陆稿荐的故事”等,说法不一,大同小异,从这一类故事中,我们看到绝大部分带着封建宿命论的色彩,但还可以追溯到这样一个特点:苏州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最早的地区,商业发达,商人们很会适应当时社会的状况利用封建社会意识形态来为他们的“金字招牌”大作广告,从而使自己发财致富。 轧神仙在苏州沿袭了数百年之久,它幅射面广,覆盖面大,影响深远,而且屡禁不止,为什么它能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呢? ① ②见钟敬文先生为苏州民俗博物馆建馆的题词,载《苏州民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