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规划是用来看到可能性的 | 水语

 Archiving_DB 2014-05-06

前段时间走亲访友,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毕业以后有什么打算”。过去对于这类问题,我都有比较明确的答案。但是这次却感觉“难以启齿”。独立生活(从上大学算起)也有不少年头了,渐渐明白生活往往并不会如你所愿,却也未必比不上你所愿。这并不意味着我就认为不需要对未来做出一定的规划。然而我想,对于人生或事业的规划应该是让自己看到各种可能性,而不是执意去走一条单行道。

“看到可能性”的确切含义,是立足于自己的现实,广泛地考察多种发展的道路,并且基于可行性和自身的意愿来确定优先级,或者制定一些行动的策略。

我遇到过很多次这样的情况:一提到“出国”,一些大学生就否定说:“我水平太低出不去”“一定要好几十万吧,我家没那么多钱”;另一方面又有这样的言论:“中国的学校不也很好吗?不要太崇洋媚外!”其实,国外的学校有各种等级,提供全额奖学金的国家也不少。至于中外教育的差异,以偏概全当然不足取;但放眼当今世界科研与产业的前沿,完全由中国本土产生的似乎并不太多。更不用说教育理念的差异、教育投入的差异、以及学习和科研的风气了。的确,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出国;然而完全不了解时就急忙否定,就等于是给自己关上了一扇门,甚至连窗户都给糊上了。

互联网时代,了解这些信息已经是件太容易做到的事情。问题可能在于我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或者干脆就叫“毕业以后有什么打算”)的理解是封闭式的而不是开放式的。“可能性”变成了“必要性”。举个例子:“我想做一个职业经理人,所以大学一毕业就要去工作,积攒几年工作经验以后去读MBA”。这样“目标导向”的规划,对于“考上研究生”一类的目标可能有用(因为考上研究生所需要的准备是固定的,无非就是把几项考试的成绩提高,充分准备面试问题,以及存够钱),但对于长期的职业规划甚至是生涯规划,就显得灵活性不足了。也许,你仍然可以通过这样的规划获得一个还算不错的结果;可惜的是,也可能因此而错过许多机会,给自己许多压力,以至于形成患得患失的心态。此时,你是否还有感受美好生活的能力?

仔细想想,“坚持一条路”恐怕于多数人不是那么容易做到。更常见的也许是“没有明确的计划,所以渐渐迷失了自己”,或者“计划的某一步未能实现,然后就放弃了计划”。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嘛。——我倒是觉得,“赶不上”的原因是计划得不够远,不够全面所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也是必要的,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中庸”吧。

曾辗转听说过,某美国女性总裁在其演说中提到“要是20岁之前知道这十件事就好了”,其中一件就是“Try a lot of stuffs and keep what works”(尝试各种事情,保留做得到的)。同时我想这里的try一定不是指漫无目的地尝试各种事情,而是选择那些看得到对未来价值的事情去尝试。这也算是对本文主旨的又一补充吧。

相关文章:

  1. 提升自己,从写简历开始
  2. 我的时间到哪里去了?(3):回顾与改进
  3. 我的三个笔记本
  4. 目标,不一定要达到
  5. 如何制定详细的计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