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豆腐”,长寿的一道金字招牌 长寿新闻网 记者 骆英 位于渡舟街道富民街李和平制作的血豆腐,水分足,富有弹性,食之唇齿留香。5月18日,记者来到了他的制作坊,一间普通的作坊并不起眼,里面有序地摆放着锅炉、磨浆机、搅拌机、切肉机等。由于制作期是每年的11月初到2月底,作坊里没有人,但从摆设的家什,记者明显感觉到一种传统作坊焕发出来的活力,再仔细听李和平的介绍,记者了解了血豆腐其独特的工艺制作和浓郁的文化魅力。 提起“血豆腐”,李和平很快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血豆腐”是重庆长寿独具乡土特色的美食,历史渊源。据说,将“血豆腐”推向全国的是一个名叫孙志平的长寿人。清光绪年间,孙志平先后在北京、广东等地担任过道台,因为其喜欢“血豆腐”的美味,便带了不少去京、粤等地。每当思念故乡的时候,孙志平便面朝家乡的方向,以“血豆腐”佐酒,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盛传因为孙志平的“广告效应”,“血豆腐”竟然深受京、粤等地广大群众的喜爱,随之而扬名大江南北。 “血豆腐”因为嵌制猪肉,外裹精制豆腐,色泽红润而得名。它的制作相当考究。李和平介绍,首先,将上好的白豆腐放进大盆里用双手用力搓揉成细绒,顺着一个方向搅打成泥,如果不顺着一个方向搅打,做出来的“血豆腐”便会松散,没有韧性。随后加入食盐、五香什、花椒等辅料,并将准备好的新鲜肥膘肉切成长条状。取约50克重搅拌均匀的豆腐绒用手捏成椭圆形,再将三条肥膘肉对称地竖起贴在豆腐坨上。另取约150克重的豆腐绒包裹在外面,稍稍团紧。如法炮制全部团完,将豆腐坨以一定的间距逐个放在筲箕内,然后放在温暖处将其晾干,再用手捏1—2次,使其完全成形。最后,将成形的“血豆腐”挂在柴灶上面熏烤,待烤至外黄内干时,便大功告成了。吃“血豆腐”相当的便利,用温水将“血豆腐”表面洗净,上笼用大火蒸煮后切成片状,就可以装盘食用。 李和平是怎样与血豆腐结缘的呢?李和平说,他生于上世纪60年代,长寿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血豆腐”,他的父母也不例外。从小耳濡目染,李和平逐渐掌握了传统血豆腐的制作工艺。他说,初学制作时,只是兴趣爱好,看到父辈做起轻松,自已就学着做。没想到制作的血豆腐有很多讲究,经常在烧浆的时候碰到高温的锅炉,手指被烫得全是泡。后来,在父辈们的教导下,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经过连续多年的摸索,他学到了“真经”,逐步掌握了制作血豆腐要领和技巧,于是将传统工艺传承了下来。 李和平说,当时由于血豆腐制作工序麻烦,只能在每年11月初2月底制作,时间仅仅只有4个月,于是长寿人逐步对这道工艺失去了兴趣。然而他就是看到没人愿意去,觉得是商机,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2006年,李和平创办了自己的血豆腐制作坊。在继承血豆腐传统技艺时,他摸索适合长寿人的口味,添加了各种香料,开发出大量新产品,提升了血豆腐的色香味形。同时,花钱买来压榨机制作,采用冷藏保鲜等技术,将制成的血豆腐用真空包装,延长了保质期,受到人们的喜爱。 吃过长寿“血豆腐”的人都知道,长寿“血豆腐”味道咸鲜而腊香,吃起来麻爽可口,干香滋润且绵韧耐嚼,回味浓郁,是佐酒的佳品。经常食用能开胃还能增强免疫力,益处多多。李和平告诉记者,过去,“血豆腐”对于长寿人来说,是一种苦苦的期盼,因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家里才能吃上这美味。而现在,只要你愿意,随时都可以在超市里买到质量上乘、品质不断提升的“血豆腐”。 |
|